2018年07月01日11:25 來源:浙江日報
一艘小船,一個大黨﹔97載風雨兼程,97載春華秋實。今天是“七一”,黨的生日,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的啟航地,以“紅船”為主題,尋訪紅船守護人,回顧紅船開天辟地的光輝歷程,謳歌紅船精神的新時代豪情,以期激發全省上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再鑄新輝煌。
紅船守護人
嘉興南湖,有一座湖心島,湖心島方圓17畝,在800畝的南湖上靜謐如一片綠葉,而中國革命的搖籃——南湖紅船,就停泊在湖心島岸邊,無數游人乘渡船上島,就為了瞻仰紅船。
湖心島現場管理處有兩代負責人,還有一位紅船護理員。
年老的負責人叫張新志,年輕的負責人叫李少敏,紅船護理員叫許小弟。
再過3個月,守護紅船35年的張新志就要退休了。
1
1959年,南湖革命紀念館成立時,精心仿制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會時的游船——一艘中型畫舫,它的船尾還系著一隻拖梢船。
湖水蒼茫,記憶久遠,南湖的清波一年年拍打著船舷。張新志數不清有多少次站在窄窄的船板上,攙扶住一位位老黨員登船參觀。
直到2014年,紅船內部才不再對游客開放。
大年三十,是南湖革命紀念館一年當中唯一會下午提前閉館的一天,也是湖心島上最清靜的一天。很少坐在辦公室的張新志,在湖心島上各處巡視。有一年,一位老人帶著他的孫子孫女們在年三十這天上午登島,張新志很快注意到了,看老人參觀得差不多時,便請老人到茶室裡坐下談天。
“我年紀大了,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來看紅船了,我最怕的就是我們的后代會忘記我們黨來時的路。”老人是一位離休干部,他說,看著孫子孫女們一年年長高,他決定帶孫子孫女們重走一次長征路,一路上好好跟他們談談,第一站就選擇了南湖,讓孩子們親身體驗紅船精神,下一站要去井岡山。
春去秋來,在紅船邊,張新志見証過一幕幕庄嚴凝重的場景,聽到過一次次撫今追昔的感慨。
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從上海轉移到嘉興南湖進行,開會那天,天氣時陰時雨,南湖湖面上漂蕩著四五條游船,而開會的游船撐到了離湖心島東南方向約200米的僻靜水面上,一大會務工作人員王會悟坐在船頭望風,她是嘉興桐鄉烏鎮人,正是她提議轉移到南湖開會……
南湖紅船上,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和第一個《決議》,選舉產生了中央局領導機構,它是中國革命開天辟地的領航船。
一年一小修、兩年一大修,這是養護南湖紅船的慣例。今年7月,長16米、寬3米的南湖紅船又將迎來大修。前年,張新志已帶人在衢州開化的深山裡找到了上好柏木,這些木料在南湖水底浸泡了一年之久,剛好能用於今年大修。
找木料歷時數月,張新志沒有進過像樣的店,吃飯也就去路邊的快餐店對付一下。他說:“每天的事情做完了,吃一點才開心,不做完,飯吃不下。”
在開化,他聽聞安徽的深山老林裡其實有質地更好的柏木,但不辨真假,便決定去親眼看一看。幾天之后,他就跋涉在了安徽林場被大雨澆濕的爛泥路上。“去了趟安徽,發現還是開化的木頭更好。”這下他才拍板。回到開化,他將選好的木料裝上13米長的運輸車。回想運輸的順利,他一臉振奮。
回到南湖,張新志泡好一杯茶,下班后在湖心島的茶室裡一直坐到晚上,透過窗,他正好能看到水岸邊被燈光裝點的紅船。“你就快要退休了,紅船還平平穩穩地停靠在這裡,這是對你這幾十年工作最好的回報。”他想和內心中的自己互敬一杯茶。
2
島上正式的工作人員都統一身穿白襯衣和西裝長褲,胸前佩戴著黨徽,而許小弟的穿著要隨意一些,T恤衫、運動褲,戴頂棒球帽,他坐在柳樹下的長椅上,身后幾步遠就停靠著南湖紅船,游人裡三層外三層地圍住紅船拍照。
許小弟從小在南湖邊的漁村許家村長大,祖上幾輩都是船工,對於怎麼造船、修船是從小看到大,22年前,南湖邊漁民上岸,他有了份在湖心島上拾掇花木的新工作。12年前,館裡把紅船日常維護的工作也交給了他,一開始他心裡直打鼓,每動一個地方都要先問問領導,生怕給弄壞了……摸索了四五年之后,膽子才放大。
許小弟說,紅船護理員平時看起來似乎用處不大,就坐在旁邊看看船,撿撿樹葉,其實他要經常上船檢查,及時發現紅船上出了哪些問題,登記在冊,等到七八月份維修時,他就拿出小冊子跟師傅們講哪裡要修,這就是他一年當中最能派上用場的時候了。
小修的時候,維修平台上每天會有兩三個木匠、四五個船匠另加上五個油工忙活,他相當於總調度。大修的時候,整艘船都送船廠維修,他都是跑前跑后跟著去船廠。關鍵是他懂行,和工匠師傅們能交流。
紅船小修、大修的工期一般都是50天左右,小修時船底不離水,只是將船上的前艙、中艙、房艙、后艙以及艙頂的涼棚、氣樓等拆卸下來,船身拆卸下來之后,大大小小的構件有500多組,如果再把組合式構件進一步拆卸,構件總數會多達近1000個。這些構件都鋪在湖心島的維修平台上,先用脫漆劑一件件脫漆,再重新用桐油刷個六七遍。
“桐油刷一遍之后,要等它完全干了,才能再刷下一遍,不然時間久了,木板就會黑咕隆咚。刷桐油的時候天氣越熱越好,這樣桐油干得快。”許小弟訥口少言,但隻要說起紅船維護的“專業問題”就滔滔不絕。比如,給新木板上色,顏色要注意保持一致,所以要分類放好,編上號,還要用顏料給油漆調色﹔上油時,最好架一口大鍋燒桐油,把桐油燒得滾起來,桐油裡的水會升到桐油表面結成一層膜,然后把這層膜揭掉,桐油越燙越好,要是摸起來還粘牢的,就還沒燒好。
“我每天過來看紅船,就像給自己家裡做活一樣,哪天沒看到紅船還會覺得心裡空落落。”許小弟退休后又被返聘,他常在想,啥時候能有個專業的人來接他的班喲?紅船要修舊如舊,一代代傳下去,不走樣。
3
誰是紅船守護人?南湖革命紀念館副館長徐威江有他的見解:“紅船守護人不是某些個人,而是一個群體,他們都是平凡崗位的奉獻者。”
湖心島上不設餐飲點,工作人員早上8時上島,下午5時離島,中午時由汽艇給他們送盒飯,如果天氣不好,就自帶干糧作午飯。李少敏常會准備幾份煎餃帶到島上,凍在冰櫃裡。中午沒空按時吃飯,餓得不行了,就拿份煎餃放在微波爐裡加熱,加熱時間不足,時常一口咬到冰渣子。
2017年11月以來,南湖革命紀念館的游客人數呈現井噴,每天上湖心島的人數過萬不稀奇,為了島上安全,李少敏即使輪到休息的那天也選擇不休。
遇上凍雨風雪天,他要及時安排員工們在路面上鋪設好草包、地毯防滑,而台風天的頭等大事就是將紅船加固,或根據應急預案把紅船轉移到背風處。
這個出生在湖北天門漁薪鎮韓口村的農家子弟,一直都記著當兵入伍時父親對他說的話:“到了部隊后,干工作不要怕苦怕累,苦了累了睡一覺,第二天就恢復了。”2013年他轉業到了南湖革命紀念館,父親來看他的時候,說的還是這句話。李少敏說,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沒讀過什麼書,在他們看來,兒子不管干什麼工作,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和他們種地是一個道理,想要收獲就必須付出汗水。
2016年12月,李少敏正式成為湖心島現場管理處負責人,張新志一番交代,好比在他的肩膀上壓牢了一副責任重擔:“這份工作政治性強,是向全國全世界人民展現黨的誕生地的形象和環境,必須把工作干好。空的時間要做功課,功課做到腦子裡了,工作中就自然會有效果。碰到大事情了我們一起來商量。”
“小李在部隊裡干了15年,靠譜認真細致,而且願意學,加上入黨多年,我們信得過。”對外,張新志從不掩飾后繼有人的滿足。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