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崢嶸歲月肩並肩

——毛澤東詩詞中的戰友情懷

2018年07月02日09:26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崢嶸歲月肩並肩

  主講人:汪建新

  主講人簡介:

  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教授,江西婺源人。1989年6月進入江西省委黨校工作。2001年2月至2003年4月擔任南昌市青山湖區區委副書記。2004年9月調入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先后擔任對外交流與培訓開發部主任和教務部主任,2015年8月擔任學院副院長。著有《破譯廣告》《問鼎名牌》《品讀歷史深處的女人》《毛澤東詩傳》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譯著有《戰略管理》《面向未來的管理——組織行為與過程》,發表文章近百篇。

  編者的話:

  1921年7月,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在20世紀前期的中國舞台上,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建立了新中國,成就了千秋偉業,同時他們也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毛澤東詩詞中留下了他們奮斗的記憶,也留給我們一筆寶貴的財富。正值建黨97周年,本期講壇邀請汪建新教授從毛澤東詩詞出發,講述毛澤東與他的戰友們的深厚友誼。

  詩詞首現頌戰友

  毛澤東的戰友不計其數,但進入毛澤東詩詞作品的卻為數不多。今天我側重分析毛澤東為戰友寫的詩作,並介紹毛澤東為戰友寫的挽聯、贈聯,來體會毛澤東對親密戰友的真心倚重、高度贊賞、充分信任和無盡追思。

  黃公略,生於1898年,湖南湘鄉人。他從小愛讀兵書,17歲投奔湘軍。1927年1月,黃公略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高級班。他在革命處於低潮時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2月參加了廣州起義。

  1928年7月黃公略同彭德懷、滕代遠領導平江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第2縱隊縱隊長。同年11月彭德懷、滕代遠率紅五軍主力赴井岡山后,他率部留在平江、瀏陽一帶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湘鄂贛蘇區。1929年9月初,彭德懷率部返回湘鄂贛邊區,紅軍支隊重新合編為紅五軍,黃公略任副軍長。1930年1月,成立紅六軍時,黃公略任軍長。

  1930年5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三個軍閥爆發了“中原大戰”。紅軍利用這個時機,鞏固並擴大了根據地。以李立三為首的黨中央盲目樂觀,通過了《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的錯誤決議,決定攻打南昌、武漢、長沙等中心城市,意欲“會師武漢,飲馬長江”,並強令毛澤東率紅軍攻打南昌。6月底,毛澤東率領紅一軍團主力從福建汀州向江西進軍。7月下旬,進攻南昌的紅一軍到達樟樹鎮后,毛澤東等判斷攻打南昌實在冒險,便在附近休整籌款,發動群眾。毛澤東以十分復雜的心情寫下了《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詞的上闋,毛澤東高度贊揚了向江西進軍的廣大紅軍指戰員團結一致,誓把反動派徹底消滅的戰斗決心和必勝信念。但是,要取得革命勝利,最根本的要靠正確的路線。黃公略同志已經開辟了贛西南革命根據地,為紅軍這次進軍江西提供了有利條件。

  詞的下闋,寫的是當時江西等地的一派大好革命形勢,並預示著革命必將在廣大農村獲得更大發展。革命斗爭烈火不僅燃遍了江西全省,而且正以銳不可當之勢向湖南、湖北發展。《國際歌》是無產階級革命的象征,這歌聲震天撼地,猶如從天而降的風暴,掀起了滾滾革命浪潮。

  “偏師借重黃公略”,黃公略是第一個被寫進毛澤東詩詞的紅色將領。紅六軍因為與湘鄂西的紅六軍番號相同,改稱紅三軍。根據中央指示,將紅四軍、紅十二軍和紅三軍合編為紅一軍團。三個軍整編時,黃公略所部並未開到汀州集中,一直在贛西南一帶活動,故詞中說“贛水那邊紅一角”。毛澤東、朱德率紅一軍團主力從閩西向江西進軍時,紅三軍就成了主力的側翼部隊和配合力量,因而成了“偏師”。“紅一角”既渲染了贛西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又寫出了黃公略及其部隊的聲威,充分肯定了他們的卓越貢獻。而“借重”二字,表達了對黃公略的器重和贊譽。

  第一次反“圍剿”時,黃公略指揮紅三軍將張輝瓚部隊引誘至群山環抱、中間是狹長山谷的永豐縣龍岡一帶,趁著彌天大霧,全殲敵軍9000人,張輝瓚束手被擒。這便是毛澤東在《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中所描繪的“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第二次反“圍剿”時,敵軍從江西吉安向東延伸到福建建寧,修筑了堅固的碉堡,號稱“八百裡防線”。毛澤東指揮紅軍主力隱蔽到富田東固附近的白雲山區。1931年5月15日,敵軍分三路竄向東固,正好鑽進紅軍布下的“口袋”。5月16日,黃公略指揮紅三軍突然從白雲山頭上猛攻下來,槍炮聲、喊殺聲震天動地,首戰就殲滅敵軍兩個師。這便是毛澤東在《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中所寫的“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毛澤東借漢代名將李廣來稱贊黃公略及其部隊,黃公略因此贏得了“飛將軍”的美譽。

  1931年9月15日,在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中,黃公略所部突遭敵機空襲,黃公略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3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1931年9月16日下午,毛澤東親自主持了黃公略的追悼會。他強忍悲痛,揮毫疾書,寫了一幅挽聯:“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而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降﹔革命戰爭有功,游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教后世繼君來。”

  挽聯高度概括了黃公略轟轟烈烈的革命歷程,對失去愛將痛心疾首,鼓勵后來者繼承先烈遺志,將革命進行到底。

  豪情萬丈贊將軍

  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后,彭德懷在給黃公略的詩中寫道:“惟有潤芝工農軍,躍上井岡旗幟新。我欲以之為榜樣,或依湖泊或山區。”1928年10月,彭德懷率領平江起義的紅五軍上井岡山,與毛朱紅軍會師。從此,彭德懷成為毛澤東最真誠、最可靠、最倚重的戰將之一。

  1935年10月19日,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到達陝北吳起鎮。吳起鎮是陝北根據地的門戶。20日,寧夏軍閥馬鴻逵、馬鴻賓的騎兵尾隨而來,企圖阻止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的會師。為了不把敵人帶進陝北根據地,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林彪等當晚召開會議,決定給馬家軍以迎頭痛擊。

  20日,彭德懷趕到吳起鎮來見毛澤東,研討敵情,部署戰斗。事后,彭德懷連夜趕回前線。10月21日清晨,彭德懷指揮在吳起鎮附近的大峁梁打響了“切尾巴”戰斗,殲滅敵軍一個騎兵團,擊潰了三個團,打了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后的第一個大勝仗,這也是中央紅軍長征中的最后一仗,使紅軍會師和開辟新局面有了相對安全的條件和保証。

  毛澤東獲悉此捷報后,抑制不住內心喜悅,當即賦詩一首《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戰斗結束后,彭德懷來到毛澤東住處,看到桌子上放著這首詩。彭德懷當即拿起筆來,將“彭大將軍”改為“英勇紅軍”,然后將詩稿放回原處。這一改動,不僅文從字順,更顯出他的謙遜胸懷。可惜這首詩的原稿至今不知所終。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前句寫景,后句記事﹔動靜結合,景事交融。陝北高原地區,溝壑縱橫,坑坑窪窪。詩句反映了彭德懷利用有利地形,指揮紅軍急速進軍和英勇奮戰的場景,既表現了紅軍靈活機動地打擊敵軍的威力和氣勢,也刻畫了潰散的敵騎兵東逃西竄的狼狽狀況。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一聲詰問,雷霆萬鈞。人們常用“橫刀立馬”來描繪猛將的英勇頑強、從容淡定,而彭德懷正是這樣一個金戈鐵馬、叱咤風雲的戰將。這兩句直接贊揚彭德懷親臨前線指揮的大將風度和擊潰馬家軍的赫赫戰功。“唯我彭大將軍”六個字,簡潔明快,充滿著自豪、驕傲和欣慰。

  1947年8月中旬,彭德懷指揮沙家店戰役,一舉殲滅了胡宗南的整編第三十六師師部及兩個旅,取得殲敵6000余人的重大戰果,成為我西北野戰軍轉入戰略反攻的轉折點。在一次軍事會議上,毛澤東再次即席揮毫書寫了這首詩,最后一句依然是“唯我彭大將軍”。

  再說共和國元帥羅榮桓。1963年12月16日,羅榮桓在北京逝世。這天,毛澤東正在中南海頤年堂開會。噩耗傳來,毛澤東帶頭起立默哀。他說:“羅榮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這個同志有一個優點,很有原則性,對敵人狠,對同志有意見,背后少說,當面多說,不背地議論人,一生始終如一。一個人幾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則性強,對黨忠誠,對黨的團結起了很大的作用。”

  羅榮桓是湖南衡山人,五四時期在長沙參加過毛澤東等人領導的學生運動。他是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的熱心讀者,也參加過毛澤東領導的“驅張運動”。

  羅榮桓被毛澤東稱為一輩子共事的人。在十大元帥之中,隻有羅榮桓曾隨毛澤東參加秋收起義,一起進軍井岡山,他也是唯一一個政工出身的元帥。羅榮桓在關鍵時刻總是支持毛澤東,擁護毛澤東,羅榮桓逝世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革命這麼多年,選定了一條,就是要跟著毛主席走。”

  羅榮桓逝世后,毛澤東一連幾天夜不能寐,滿懷深情寫下《七律·吊羅榮桓同志》,充分肯定羅榮桓的豐功偉績,贊頌羅榮桓的崇高品格,表達對羅榮桓逝世的無比痛惜和無限哀思:

  七律·吊羅榮桓同志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裡每相違。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記得當年草上飛”,典出宋代陶谷《五代亂離記》,說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失敗后,於洛陽落發為僧,並曾繪像題詩為:“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知,獨倚欄干看落暉。”毛澤東用古詩成句來比喻紅軍行軍打仗行動迅速。“草上飛”傳神地突出了紅軍採用游擊戰和運動戰,忽東忽西,縱橫馳騁,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

  “紅軍隊裡每相違”,紅軍時期,特別是中央蘇區時期,由於受“左”傾思想的影響,毛澤東多次遭到排擠和打擊,他的正確主張往往不被採納。這裡不是說毛、羅之間有什麼意見分歧,恰恰相反,他們兩人之間相互理解、心心相印,羅榮桓總是堅定地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思想和主張。

  “長征不是難堪日”,長征途中紅軍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但也都挺過來了。羅榮桓這位軍隊政治工作的能手,為鼓舞戰士戰勝困難發揮了巨大作用。毛澤東常常能聽見羅榮桓用沙啞的嗓音唱湖南花鼓戲給戰士們鼓舞士氣。

  “戰錦方為大問題”,遼沈戰役中,毛澤東明確指示東北野戰軍必須先攻打錦州,而林彪則一直在打錦州還是打長春之間猶豫不決。時任東北野戰軍政委的羅榮桓堅決貫徹毛澤東的戰略部署,最終說服林彪攻打錦州。錦州戰役是決勝之舉,羅榮桓在關鍵時刻起了重要作用,保証了毛澤東和黨中央戰略決策的貫徹和實施。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這兩句詩運用了兩個寓言故事。斥鷃即鵪鶉,是蓬間雀,飛不過幾丈高。典出《庄子·逍遙游》說,斥鷃笑話大鵬鳥飛得太高,認為自己在蓬蒿中飛翔,也是飛得最好的了。后者借用了俄國克雷洛夫寓言《鷹和雞》,說本來跳得不高的昆雞,居然也譏笑暫時飛得不高的老鷹,認為鷹和自己飛得一樣低。鷹回答說:“鷹有時可能比雞飛得低,但雞永遠不能飛得像鷹那麼高。”毛澤東把羅榮桓比作鯤鵬和雄鷹,高度贊揚羅榮桓為人謙遜、忠誠老實、胸懷全局、襟懷坦蕩。也是在斥責那些目光短淺、自鳴得意、嘰嘰喳喳、撥弄是非的小人。

  “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像羅榮桓這樣可以定大事、決疑難的同志不可多得,他的逝世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損失,毛澤東也痛失了一位親密戰友。

  這首詩情深意切,直抒胸臆,感情深厚,對比鮮明,襯托有力,反映了毛澤東與羅榮桓之間深厚的戰友之情。1963年12月,羅榮桓逝世后不久,毛澤東同《紅旗》雜志編輯部的一位工作人員談到羅榮桓時,念了一首三言韻語稱贊羅榮桓同志:“無私利,不專斷,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開,放得下。”

  這首三言韻語對羅榮桓的品格、作風、才干、襟懷、辦事等多個方面給予了高度評價,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如果把它和《七律·吊羅榮桓同志》結合起來閱讀,更能看出毛澤東對羅榮桓的感情之深,評價之高。

  將星璀璨詩情濃

  毛澤東的很多戰友也是詩詞高手,他們之間常有詩詞交往。比如,他曾和陳毅元帥通過書信探討詩詞創作技巧和藝術規律﹔他曾把《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的初稿抄贈周恩來﹔他和董必武之間曾有幾次詩詞唱和。毛澤東與戰友之間也曾用對聯表達戰友之情。這裡舉兩個例子:

  長征途中,張國燾私欲膨脹,企圖分裂紅軍。面對張國燾的威逼利誘,朱德毫不退讓,他明確地表示:“朱毛,朱毛,人家都把朱毛當作一個人,朱怎麼能反對毛呢?你們可以把我劈成兩半,但是割不斷我與毛澤東的關系。”毛澤東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動,贈朱德對聯一副:“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1937年2月,毛澤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第二隊學員題詞,內容仍然是:“要學習朱總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毛澤東對朱老總的評價,准確、恰當,真摯感人。

  再比如,長征路上,張國燾電告陳昌浩“徹底開展黨內斗爭”,企圖分裂黨,另立中央。在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千鈞一發之際,葉劍英把電報傳給了毛澤東,使毛澤東和黨中央及時採取了措施和行動,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毛澤東高度贊揚葉劍英的機智、勇敢,並書贈葉劍英對聯一副:“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

  毛澤東不僅為自己的戰友寫詩、贈詩,對為國家、民族作出重大貢獻的人也毫不吝惜自己的筆墨。

  比如戴安瀾。他1904年生,安徽省無為縣人,字衍功,號海鷗,是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生,曾參加北伐戰爭。他是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在長城古北口抗戰、台兒庄大戰、武漢大會戰、昆侖關爭奪戰等重大戰役中,屢立戰功。1942年3月,他出師緬甸,孤軍深入,英勇作戰。他在給妻子的信中說:“現在孤軍奮戰,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家戰死,事極光榮。”重創日寇后,他班師回國,途中遭日軍伏擊,身負重傷,於5月26日殉國。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為戴安瀾將軍舉行國葬。當時,國共雙方領導人都送了挽聯或挽幛。周恩來稱他為“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朱德和彭德懷在挽聯中寫道:“將略冠軍門,日寇幾回遭重創﹔英魂羈緬境,國人無處不哀思。”毛澤東從延安拍去電報:“海鷗將軍千古”,並附了挽詩,表達了對他的高度贊揚、崇高敬意和深切哀悼:

  五律·挽戴安瀾將軍

  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外侮需人御”,首先揭示了日本侵華,民族危亡的歷史背景。“將軍賦採薇”,運用典故稱頌戴安瀾將軍慷慨出征的英雄氣概。“賦”指兵,古時是按田賦出兵,所以稱為兵賦。“採薇”是《詩經·小雅》的篇目,是戍邊將士們所唱的歌曲。薇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種子、莖、葉子均可食用,戍邊的士兵採薇以食,而念歸期之遠。戴安瀾受命於危難之際,卻從容赴之,愈顯出其大無畏精神。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戴安瀾所率部隊為機械化師,裝備精良,將士勇猛,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鼓舞了全國抗日軍民的士氣,詩句寫得氣韻生動,神採飛揚。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東瓜、棠吉都是緬甸的地名。1942年3月18日,戴將軍率部在東瓜連續奮戰十二晝夜,殲滅日軍5000余人。1942年4月23日,棠吉告急,戴安瀾部隊奉命馳援,激戰兩晝夜,擊退日軍,收復棠吉。詩句描繪了戴安瀾率領部隊頑強抗敵的戰斗歷程。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對戴安瀾將軍以身殉國深表震驚和痛惜。戴安瀾將軍滿懷報國壯志,為抗戰而死,死得其所,重於泰山。1943年10月,美國政府以總統羅斯福的名義,給戴安瀾頒授懋績勛章,他成為反法西斯斗爭中第一位獲得國際勛章的中國人。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為革命烈士。

  毛澤東這首《五律·挽戴安瀾將軍》熱情歌頌國民黨抗日名將抗戰救國的壯舉,顯示了共產黨人的博大胸懷。面對國家危亡,中國共產黨人坦蕩無私,以民族大義為重,支持一切愛國力量抗日救亡的正義行動,堅決捍衛民族的獨立與尊嚴。

  盡管毛澤東沒有把他的戰友們都寫入詩詞,但詩人毛澤東對戰友充滿感情。每當遇到戰友犧牲,他總是難以抑制悲痛,寫過不少挽聯悼念戰友,這裡介紹其中幾副:

  第一副是為王爾琢而寫。朱毛會師后,王爾琢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參謀長兼第二十八團團長,為建立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1928年8月25日,王爾琢被害。毛澤東為他寫了挽聯:“一哭爾琢,二哭爾琢,爾琢今已矣!留卻重任誰承受?生為階級,死為階級,階級后如何?得到勝利方始休!”

  第二副是為張浩題寫的。1933年張浩赴莫斯科任中共駐共產國際的成員,1935年他回國時將共產國際的指示帶給中央,帶回密電碼,恢復了中共和共產國際的聯系。他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堅決反對張國燾另立中央。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他被增補為中央委員。1942年3月6日,張浩不幸病逝,為此毛澤東為其寫下:“忠心為國,雖死猶生。”挽聯。

  第三副是為劉志丹題寫。劉志丹是陝甘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之一。1936年4月14日,他在前線陣地指揮作戰時,不幸中彈犧牲。1943年,志丹縣在城北門外為劉志丹修建了“志丹陵”。5月2日,毛澤東為劉志丹撰寫:“群眾領袖,民族英雄”的挽聯。

  第四副是為彭雪楓題寫。彭雪楓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的杰出指揮員、軍事家。長征時期,他兩次率軍攻佔婁山關,直取遵義城,橫渡金沙江,飛越大渡河,為長征勝利立下卓越功勛。1944年夏,日寇發動豫湘桂戰役,彭雪楓率第四師主力西進,迅速恢復了豫皖蘇邊區的抗戰局面。9月11日,彭雪楓在戰斗中被流彈擊中犧牲。1945年2月7日,毛澤東為彭雪楓寫下了他一生所撰對聯中最長的——“二十年艱難事業,即將徹底完成,忍看功績輝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貞,是共產黨人好榜樣﹔千萬裡破碎河山,正待從頭收拾,孰料血花飛濺,為國犧牲,滿腔悲憤,為中華民族悼英雄。”洋洋洒洒70字,全聯充滿著惋惜、不忍、悲痛的心緒,讀之令人含淚。

  第五副是為“四八”烈士題寫。1946年4月8日,在重慶和國民黨進行談判的中共代表、中央委員王若飛、秦邦憲,新四軍軍長葉挺、中共中央職工委員會書記鄧發、進步教育家黃齊生等人,乘飛機飛回延安途中飛機失事,機上人員全部殉難。毛澤東以中共中央名義題寫了一副挽聯:“天下正多艱,賴斗爭前線,堅持民主,驅除反動,不屈不撓,驚聽凶音哀砥柱﹔黨中留永痛,念人民事業,惟將悲痛,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爭勝利慰英靈。”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