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國瑩
2018年07月19日08:00 來源:河北日報
[閱讀提示]
跟保定有關的老電影有很多,而且大多是紅色經典。
《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這些影片反映的都是發生在保定的抗戰故事,故事原型在保定,影片拍攝也在保定。
熟悉的旋律,縈繞耳邊﹔熟悉的鏡頭,印在心頭。一部部紅色經典電影,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記憶。
10部老電影貫穿整個保定抗戰史
保定是歷史文化名城,更是一片紅色熱土,因多部紅色電影而馳名。
以保定這塊熱土為發生地,以保定人民的抗日斗爭故事為原型拍攝的《小兵張嘎》《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野火春風斗古城》等著名老電影,譜寫了一首首不朽的戰歌,成為代代傳承的紅色經典。
近日,記者見到保定市方志館副館長、保定抗戰歷史研究會秘書長冉白正時,他正在電腦前編著《保定抗日戰爭史料長編》。編纂過《保定紅色文化文庫》《保定抗戰歷史圖志》的冉白正,對保定抗戰史爛熟於胸。從冀中平原到巍巍太行,從古城到水深葦密的白洋澱,從敵后武工隊到雁翎隊,從少年英雄王二小到狼牙山五壯士,冉白正談起來滔滔不絕。
在保定抗戰史料館內,陳列著大批保定抗戰史料和書籍。隨手翻開一冊,便是一首可歌可泣的壯歌。隨著冉白正的解讀,記者仿佛回到了戰火紛飛的歲月。
比如,楊成武在易縣、淶源一帶指揮的大龍華、雁宿崖、東團堡等山地殲滅戰,使敵聞風喪膽﹔全國民兵戰斗英雄李殿冰等把麻雀戰運用得最為出色﹔民兵爆炸英雄李勇等開展的地雷戰,冀中平原清苑縣冉庄等地民兵創造的地道戰,白洋澱雁翎隊創造的水上游擊戰以及破襲戰、圍困戰、挑帘戰等無處不在。
冉白正說,在黨的領導下,軍民攜手在保定敵后抗日戰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而這些幾乎都在老電影裡得到了體現。
“放眼全國,還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像保定這樣,滋養出這麼多的紅色影視作品。”冉白正說,以保定為背景的紅色經典電影有很多,大多拍攝於20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而尤以抗戰題材居多,比較知名的約有10部。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電影《地道戰》以清苑縣冉庄地道戰為原型,也是在冉庄實景拍攝,是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個縮影。
“昨日狼牙山頂屹立著壯士五個,棋盤陀上的峭壁,壯士挺身跳落。”1941年9月份,在反掃蕩的突圍戰中,5位八路軍戰士寧死不屈的悲壯一跳,讓《狼牙山五壯士》這首壯歌至今詠唱。
夏天的白洋澱,綠波蕩漾,一隻隻游船畫舫在蘆葦蕩間穿梭,不時激起白色的浪花,《小兵張嘎》的傳奇至今在這片美麗的水鄉傳頌。與日偽斗智斗勇的張嘎子的背后,其實是雁翎隊這支活躍在白洋澱上的民間抗日武裝與日偽抗爭的歷史寫照。
在1963年上映的《野火春風斗古城》,描述的是1943年冬天我黨地下工作者在保定開展秘密斗爭的故事,鏡頭裡的西大街、老城牆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
除此之外,還有《青春之歌》《新兒女英雄傳》《平原游擊隊》《白求恩大夫》《烈火金剛》《少年英雄王二小》等多部反映抗日戰爭期間,保定人民與日寇浴血奮戰的慷慨壯歌。
“保定這片土地不僅為紅色經典電影提供了創作題材,更在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勇抗戰史上,譜寫了濃墨重彩的華章。”冉白正說,這10部老電影,幾乎貫穿了整個保定抗戰史,譜寫了一部壯麗的保定抗戰史詩。
紅色熱土為影視創作提供豐厚滋養
2015年8月,在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時,《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地道戰》以高票當選讀者心目中經典抗戰劇之首,其他進入前十位的還有《狼牙山五壯士》和《小兵張嘎》。
為何保定能孕育出如此多的紅色經典?而且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裡,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冉庄縱橫交錯的地道,閃耀著冀中人民與敵抗爭的智慧光芒﹔狼牙山五壯士的悲壯一躍,譜寫了我抗戰軍民的慷慨壯歌﹔小兵張嘎和日偽的巧妙周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雁翎隊在白洋澱與日寇不屈不撓的斗爭。”冉白正說,這些老電影都源自真實的歷史,有真實的故事原型,都是根據保定涌現出的英雄事跡創作的。
所有這些,都與保定當時所處的歷史地位息息相關。
“保定以其厚重的紅色歷史及在中國抗戰時期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紅色記憶裡的重要節點。”冉白正說,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處於華北敵后抗戰的最前沿,而保定地區則位於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地帶,是華北抗日的主戰場。
這片紅色熱土發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涌現出無數前赴后繼的抗戰英雄,這些都為文學創作和影視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這些電影塑造的一大批光輝的英雄形象,其實是眾多保定抗戰英雄的集體寫照,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冉白正說,《小兵張嘎》中的嘎子,《新兒女英雄傳》中的黑老蔡,《烈火金剛》中的史更新、肖飛,《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楊曉冬、金環、銀環,這些家喻戶曉的英雄,都呈現出鮮明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冉白正表示,這些老電影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正是因為它們都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而真實是支撐紅色經典代代傳承的核心力量。
英雄,因為真實而生動,因為真實而讓人敬仰。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謝美生認為,大多數紅色電影除了故事、人物取材真實,也與其創作者在保定的工作、生活經歷息息相關,他們出身於這片土地、熟悉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民血肉相連。
比如,《小兵張嘎》的編劇徐光耀,也是同名小說的作者。他是土生土長的雄縣人,13歲參加了八路軍。輾轉作戰於冀中平原和山區,經歷了殘酷的“大掃蕩”。血與火的生死考驗,激起他拿起筆的沖動,時常寫些戰地通訊、歌詞、快板之類投往報刊。漸漸地,他成為一名在戰斗時拿起槍沖鋒的戰士、創作時奮筆疾書的“秀才”。
《野火春風斗古城》的編劇和同名小說的作者保定人李英儒,曾長期在保定從事地下斗爭。創作這部長篇小說,正是李英儒取材於抗戰時期自己在保定開展地下斗爭的親身經歷。
而執導《青春之歌》《小兵張嘎》的導演崔嵬,《平原游擊隊》和《狼牙山五壯士》的編劇邢野,則都是在晉察冀邊區成長起來的文藝創作骨干。
“在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的文化事業生機勃勃,為新中國成立后密集的文學和影視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謝美生說,當時晉察冀邊區軍隊文化團體、地方文化單位多達數十個,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他們以文化做武器,用各種文藝形式進行宣傳鼓動,喚起民眾,鼓舞士氣,打擊敵人,為抗戰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新中國成立后密集的文學和影視創作提供了人才儲備。
新中國成立至1966年,我國長篇小說創作出版迎來一個高潮。謝美生說,這17年間,有大批影響深遠的作品問世,百花齊放,盛極一時,有很大一部分是晉察冀邊區文化的延伸。
其中,《野火春風斗古城》《小兵張嘎》《平原烈火》《新兒女英雄傳》《烈火金剛》《狼牙山五壯士》《敵后武工隊》《地道戰》等多部表現保定地區人民英勇抗爭的紅色經典作品脫穎而出。
“很快,多部同名電影被搬上銀幕,形成一股紅色旋風,傳遍大江南北,傳承半個世紀。”謝美生說,正是這片英雄的土地和英雄的人民,為紅色經典的創作提供了豐厚的滋養,讓經典更加雋永綿長。
傳承好是對經典的最好致敬
傳承經典,子遵父願。2015年9月,新版3D電影《狼牙山五壯士》於易縣狼牙山五壯士跳崖紀念日在跳崖地開機,執導該片的是1958年版電影《狼牙山五壯士》史文幟導演之女秦燕。
重拍《狼牙山五壯士》、將狼牙山五壯士的未盡故事寫入新片,是史文幟生前未竟的願望,深以為憾,隻好臨終前將此遺願囑托給女兒秦燕實現。
“本著傳承英雄精神、創新紅色經典的使命,一定要把《狼牙山五壯士》這部紅色經典用數字電影科技打造成新時代的新精品。”電影開機之初,秦燕便立下大願。目前,該片正在進行后期制作,將於2019年春節前完成。
新版3D《地道戰》電影也正在籌拍中。巧合的是,為該片張羅的正是老版《地道戰》導演任旭東之子任鵬。
此外,八一電影制片廠新任廠長柳建偉透露,該廠將計劃重新開發《地道戰》《野火春風斗古城》等經典老電影IP,賦予新時代風採。
記者注意到,2015年《中國青年報》的調查數據顯示,前十名經典抗戰影視劇中,《亮劍》《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等新拍影視劇赫然在列。受訪者表示,這些新拍影視劇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它們在達到好看效果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史實,情節設計、邏輯推進等與史實合拍。
“之前有一段時間,出現了一些制作粗糙、情節夸張、偏離史實的抗日‘神劇’,令人反感。”謝美生說,影視劇創作既要尊重革命歷史、再現革命歷史,也要努力提升藝術水准,將革命精神的精髓進行藝術轉化,把更多生動鮮活的形象、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現給公眾。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實現路徑不僅僅是重拍經典。
近年來,保定市重點挖掘紅色旅游資源,把發展紅色旅游作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6月27日至29日,保定市“跟著老電影去旅行”精品線路推廣活動再次在阜平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啟動,活動將當地紅色經典景區串聯,打造成一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讓游客“看紅色經典電影,走紅色精品線路,游紅色之城保定”。
“紅色景區多,紅色電影多,這是保定發展紅色旅游特有的資源優勢。”談及豐厚的紅色文化底蘊,保定市旅發委主任李洪強非常自豪。
李洪強介紹說,保定有中國早期革命家搖籃——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發祥地,有中國北方最早紅色政權——“阜平蘇維埃”,更有全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據介紹,保定現有12處省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3處。
“看紅色經典電影,走紅色精品線路,游紅色之城保定,是對保定革命先烈奮斗精神最好的紀念和傳承。”李洪強說,整合優質紅色旅游資源,推出紅色精品線路,讓游客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是這一代人的重要使命。
發展紅色旅游,不僅是讓革命精神再次潤澤人心的具體實踐,也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紅色旅游+扶貧”正發揮顯著作用。
依托阜平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阜平縣把紅色旅游和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打造古朴傳統、和諧宜居的太行小村落。距離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5公裡的花山村,對76戶村民的原住房進行改造提升,發展特色農家樂。
按照業態豐富、結構優化、功能配套、效益顯著、帶動力強的發展思路,保定還將建設4個紅色旅游產業聚集區,在把保定建成全國一流的紅色旅游目的地的同時,使紅色旅游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產業轉型的新引擎。
鏈接
晉察冀邊區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我黨我軍歷史上創建的第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是堅持華北抗戰及全國持久抗戰的堅強堡壘,在黨的建設、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建樹卓著,嶄新的民主制度及完備的建構為新中國的成立積累了寶貴經驗。
晉察冀邊區人民與日寇浴血奮戰,僅阜平縣9萬百姓當中,就有2萬余人參軍。抗戰時期,晉察冀軍區部隊與日偽軍作戰3.2萬余次,斃傷日偽軍35萬余人,百團大戰、“五一”反掃蕩等戰役取得了輝煌戰果,陳庄戰斗、神仙山保衛戰等戰斗影響深遠。
這裡曾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1939年11月發生在淶源、易縣一帶的黃土嶺戰斗,晉察冀一分區部隊殲滅日軍900余人,擊斃了日軍精銳獨立混成旅指揮官、山地戰專家阿部規秀中將。阿部規秀是八路軍抗戰史上被擊斃的日軍最高將領,極大地振奮和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日信心。
這裡是白求恩國際主義精神的發祥地。白求恩是唯一一位被毛澤東親筆撰文紀念的國際主義戰士。
1948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從陝北來到阜平城南庄,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調整南線戰略,為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還有多個“第一”從這裡誕生:
1939年5月,聶榮臻發布通令,“人民子弟兵”一詞首次用於稱呼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深刻地詮釋了軍民魚水之情,迅速叫響全黨全軍。
1944年,第一部《毛澤東選集》從這裡誕生。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了由毛澤東在城南庄修改的《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第一次具體描繪了新中國的藍圖,發出成立新中國的動員令。這是我國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發展史上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標志著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公開、自覺地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掀開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黨制度建設的新篇章。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