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遠生
2018年07月19日09:04 來源:湖南日報
天岳書院正門。(資料圖片)
圖為天岳書院外景。(資料圖片)
編者按
90年前的7月22日,在毗鄰秋收起義爆發地瀏陽的平江,再一次爆發了起義。這次起義,彭德懷、滕代遠等高舉起中國共產黨的鮮紅旗幟,成立了紅五軍和工農兵政府,有力地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今天,《湖南日報》特約刊登夏遠生同志的紀念文章,為您打開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激蕩起砥礪前行的革命激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今年,是平江起義90周年,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建軍90周年,第二次井岡山會師——毛澤東、朱德的紅四軍與彭德懷、滕代遠的紅五軍會師井岡山90周年。
90年前,那一年,借用彭德懷的詩句來說,“工農革命旗幟鮮”!
那一年,平江城頭,天岳書院,陽光燦爛,紅旗獵獵。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鄧萍,這些在紅軍戰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高舉起中國共產黨的鮮紅旗幟,毅然發動了震撼全國的平江起義。
人們很驚訝,似乎毛澤東、共產黨在湖南的革命斗爭,都與書院很有淵源。
且不說城南書院外,湖南一師內,學生領袖毛澤東吶喊著“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且不說岳麓書院裡,五四激流中,《湘江評論》的編輯出版,戰酷暑斗蚊蠅,橫空出世,掀起了洞庭湖的閘門,大潮澎湃。
且不說船山學社裡,中共湖南省支部“採取古代書院與現代學校二者之長”辦起了自修大學,不讀孔孟讀馬列,錄取的第一個學生是夏明翰,人才輩出。
且不說上一年,霹靂一聲秋收暴動,毛澤東在瀏陽文家市文華書院(裡仁學校),收攏打了敗仗的起義軍,實行轉兵,進軍井岡山,開辟了中國革命不同於俄國革命的新道路。
就說1928年7月,湘軍團長彭德懷,共產黨的新黨員,奉命暴動,也選擇了斯文之地——著名的天岳書院,在有朱熹手書石刻“存忠孝心,行仁義事,立修齊志,讀聖賢書”的地方,宣布平江暴動,成立紅五軍和平江縣工農兵政府,實行土地革命,在中國書院史上再添新彩。
1 那一年,平江城頭旗幟鮮
平江,“藍墨水的上游”,湘楚文化發源地之一,卻是一個出將軍的地方。說明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獨特,人民的性格堅如磐石、充滿血性。
人們難以忘記,毛澤東、何叔衡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回到湖南,先后介紹了平江工人骨干和知識分子喻寄渾、李六如、毛簡青、陳茀章、余賁民入黨,這些人都成了顛覆平江舊世界的領頭人,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從此如火如荼。
人們難以忘記,農民運動高潮中,北伐軍進軍湖南,得到共產黨員和革命工農的大力支援。《民國日報》報道說:“此次勝利奪得平江,其力量全在於農民。”
人們難以忘記,長沙馬日事變后,在聲討軍閥許克祥的大會上,涂正坤喊出了戰斗口號:“梭鏢亮亮光,擒賊先擒王,打倒蔣介石,活捉許克祥。”湖南黨組織發動十萬農軍攻打長沙,湖南工農革命軍平(江)湘(陰)岳(陽)游擊總隊,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人們難以忘記,南昌起義時,平江工農義勇軍先是奉命趕去參加南昌起義,后又遵令參加秋收起義,成為大革命失敗后湖南革命武裝斗爭的奇兵。
人們難以忘記,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中國共產黨的旗號,工農革命軍的旗幟,就鮮紅地飄揚在平江這一帶。平江黨組織和工農武裝,為參加和支持秋收起義建立了功勛,流了不少血,丟了不少命。特別是余賁民率領的平江工農義勇軍,在秋收起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余賁民堅定地站在毛澤東一邊,支持將起義部隊轉移到敵人力量薄弱地方去休整,使起義部隊向湘贛山區進軍最后引兵井岡得以實現。上井岡山以后,人們才發現,秋收起義部隊從總指揮到師、團長,或者戰死沙場,或者離隊而去,或者叛變投敵,隻剩下副師長余賁民,一心一意跟著毛委員,革命到底不動搖。
人們難以忘記,1928年3月16日,平江縣委組織20萬農軍直扑縣城,史稱“三月扑城”。吹響了反抗國民黨黑暗統治的嘹亮號角。《三月扑城暴動歌》振奮人心:
“暴動、暴動,我們大家來暴動﹔
消滅惡地主,農村大革命。
殺土豪,斬劣紳,一個不留情。
建立蘇維埃,工農來專政﹔
實現共產制,人類求大同﹔
無產階級革命,一定能成功!”
謝覺哉這樣評價“三月扑城”:“這是平江歷史上空前的工農群眾大起義。這一壯舉,不僅震撼了平江縣的反動派,即湖南全省乃至毗鄰湖南的贛、鄂兩省的反動統治也為之股栗不已!”
人們難以忘記,在中國革命的低潮時期,1928年6月,黨中央對湘鄂贛總暴動和平江問題的決議中指出:黨員人數達一萬五千之多的平江,是湘東北的革命中心。
人們難以忘記,平江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在10年土地革命戰爭中,僅參加紅軍的就達8萬多人,犧牲的革命烈士有2萬人,佔湖南全省登記在冊烈士的七分之一。
顯而易見,平江起義是建立在平江深厚的革命基礎之上的必然一擊。
當時在黃埔軍校高級班學習的黃公略,到湖南南縣來找彭德懷,特意贈給彭德懷一首詩,以表達革命信念:
“廣暴失敗旗幟在,樹立紅軍蘇維埃。
旅滬武岳語棄市,烏雲蔽日隻暫時。
欣談時局喜春風,柳絮飛舞慶重逢。
錦繡洞庭八百裡,四江精粹在湖濱。”
2 那一年,天岳書院旗幟鮮
平江起義,是在毛澤東和湖南省委領導的秋收起義及井岡山斗爭影響下爆發的。
平江起義,是由中國共產黨直接掌控的國民黨正規軍爆發的大規模起義。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五師到平江換防,執行反動當局“清鄉”“剿共”的命令。
共產黨員彭德懷,這時擔任這個師的第一團團長。按照湖南省委指示,潛心准備武裝暴動。
由於彭德懷的努力和軍中黨組織的積極工作,鄧萍、黃公略、賀國中、黃純一、李燦等共產黨員,控制了一團的主要力量和第三團一部,從思想上組織上為起義創造了條件。
7月17日,滕代遠受中共湖南省委派遣來到平江,與第一團黨組織取得了聯系。在彭德懷的駐地,滕代遠傳達了省委的指示:如果情況需要,可以組織暴動,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以便與井岡山的紅軍相配合。
7月19日,彭德懷得知黃公略等人的身份暴露后,一團黨委於當晚召開緊急會議,研究起義問題。滕代遠傳達了省委指示,扼要報告了當前的政治形勢和黨的任務。彭德懷提出以鬧餉為名發動士兵起義的意見。大家認真研究敵情,一致同意立即起義。團黨委決定起義后立即打出“斧頭鐮刀的紅旗”“部隊番號為紅五軍”,實行黨代表制,軍官由士兵委員會選舉,並具體安排了起義后的行動日程。
7月22日上午,在彭德懷、滕代遠領導下,獨立第五師一團在平江宣布起義。起義部隊全副武裝,整隊集合在城郊天岳書院廣場。士兵委員會總代表李燦宣布起義,彭德懷作動員講話。他講了起義的意義、目的和目前的任務,號召全體士兵為工農大眾的利益而堅決奮斗。全體官兵響應起義,並進行了宣誓。之后,大家頸系紅帶子,彭德懷率部向縣城發起進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解除了城內反動軍警2000多人的武裝,活捉了作惡多端的縣長劉作柱等反動分子200多人。黃公略率第三團三營於20日深夜在嘉義提前舉事,賀國中率隨營學校從岳陽來平江參加起義。
起義部隊佔領縣城后,集合在天岳書院,宣告成立了平江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彭德懷任軍長兼十三師師長,滕代遠任軍黨代表,鄧萍任軍參謀長,下轄3個團,共2500余人。鄭重宣布:紅五軍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永遠為工農服務。從一定意義上講,平江起義是紅三軍團的母體。
平江起義后,紅五軍黨委與平江縣委舉行了聯席會議,制定了平江縣蘇維埃政府政綱,明確提出廢除苛捐雜稅,不送租、不納稅、不完糧、不還債等口號。這個政綱,比井岡山根據地制定的我黨第一個土地法還早幾個月。會議還決定在全縣實行總暴動,恢復和發展黨組織,以“平江東鄉的長壽街為革命根據地的中心”,部隊向瀏陽、平北、修水、銅鼓等鄰近地區發展,“力爭在最短時間,從平江開始,建成湘鄂贛三省的邊區革命根據地。同時打通湘東、湘贛邊、贛南,實行中央和省委的指示,造成整個羅霄山脈的割據。”
面對強敵的進攻,為保存革命力量,紅五軍主動退出平江,在修水、銅鼓、平江、瀏陽、萬載之間輾轉苦戰。紅五軍沿途發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組織游擊隊和建立蘇維埃政權,使“平江瀏陽蘇區根據地”初步形成。在彭德懷、滕代遠率主力向井岡山進發時,黃公略率部留在平江、瀏陽一帶堅持游擊斗爭,保衛初創的平瀏根據地。
平江起義有力地支援了井岡山斗爭。平江起義正值革命低潮階段,新軍閥混戰暫時平息,集中力量“進剿”革命武裝,各地武裝起義相繼失敗。當時,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的紅四軍在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期間紅軍進攻湘南失利,湘贛兩省國民黨軍聯合向井岡山發動“會剿”,給根據地造成極大困難。就在這時,平江起義打亂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部署,有力地支援了井岡山的斗爭。
平江起義的勝利,震驚了湖南反動當局,他們調兵遣將,妄圖一舉消滅剛剛誕生的紅五軍。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和保護革命有生力量,在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鄧萍的指揮下,紅五軍轉戰湘鄂贛地區,牽制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減輕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紅四軍的壓力,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正如彭德懷1958年12月22日在視察平江第一中學時所說:“平江起義的作用至少有一點應該指出,它攔住了白軍對井岡山進軍的兵力。”
平江起義的勝利是黨的領導的勝利。黨的正確領導貫穿於起義的全過程。1928年1月,統一領導湘鄂贛邊區斗爭的中共湘鄂贛邊特委在岳陽成立,中共中央派郭亮任書記。兩個月后,郭亮被捕犧牲,邊區特委遭破壞。6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湘鄂贛總暴動和對平江問題的決議案》,要求趁湖南軍閥內部醞釀新的戰爭之機,以平江為起義中心,向長沙、瀏陽、岳州和江西的修水、銅鼓發展,在湘鄂贛邊境造成一個割據局面。湖南省委認真執行中央指示,決定迅速恢復湘鄂贛邊特委,調湘東特委書記滕代遠任書記,從安源赴平江,加強起義的領導。而由共產黨員彭德懷任團長的國民黨獨立第五師第一團也於6月中旬從南縣調到平江。早在部隊駐防南縣時,中共南華安特委就派人到部隊開展黨的工作,秘密建立由彭德懷任書記的團黨委,發動士兵開展鬧餉斗爭。經彭德懷推薦,共產黨員黃公略先后被任命為師隨營學校校長、第三團第三營營長,賀國中任師隨營學校教育長。獨立第五師部分武裝由共產黨掌握。
彭德懷率部移駐平江后,設法與平江縣委取得聯系,配合縣委及游擊隊的反“清鄉”斗爭,還在一團建立士兵委員會,團結廣大士兵和爭取下級軍官參加起義。滕代遠到達平江后,又加強了黨的領導力量。在准備起義的過程中,黨組織又周密計劃、嚴密組織,確保了起義一舉成功。起義直接打出蘇維埃的旗幟,建立了各級蘇維埃政權和紅軍,宣示了中國共產黨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將義無反顧地承擔起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重任,率領工農民眾將革命進行到底。起義勝利后,省委、特委及時就紅五軍的建設和行動方向給予明確指示,保証了紅五軍的發展壯大。
所以,彭德懷后來憶述說:1928年10月中旬,在平江、銅鼓邊界的幽居建立湘鄂贛邊區黨的特別委員會的會議上,總結了平江起義的四條經驗:(1)有共產黨的領導﹔(2)有邊區群眾特別是平瀏群眾的支援﹔(3)有井岡山旗幟的榜樣﹔(4)有北伐時期的影響。
平江起義的勝利是人民支持的勝利。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軍隊隻有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當起義的消息傳開后,平江縣委立即率游擊隊和四鄉農民,進城與起義部隊會合,配合起義部隊,與10倍於我之敵浴血奮戰。群眾熱情地擁護紅軍,送食物和藥品,抬擔架,許多地方出現了父母送兒子,妻子送丈夫參加紅軍的動人情景。僅湘鄂贛邊境的石堰鄉第一村一次就有160多名青年參加紅軍。正是在廣大群眾的支持下,起義才取得了成功,紅五軍才與紅四軍勝利會合。
平江起義成立的紅五軍開創了平江蘇區,為建立湘鄂贛蘇區奠定了基礎。1930年5月,紅五軍從井岡山回師湘鄂贛,再次攻克平江縣城,恢復平江縣蘇維埃政府。紅三軍團一舉攻克省城長沙,湖南蘇區面積迅速擴大。1930年8月,湖南省蘇維埃政府遷至平江長壽街。1931年7月,中共湘鄂贛省委機關設在平江長壽街。在平江召開湘鄂贛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平江為創建和發展湘鄂贛蘇區作出了巨大貢獻,是湘鄂贛蘇區的中心縣。
經中央批准編寫出版的權威黨史著作《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載明:“彭德懷、滕代遠等率領平江起義后組成的紅五軍主力700多人到達井岡山,進一步加強了井岡山地區工農武裝的力量。”“在湘鄂贛,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從湘贛返回這一地區后,與紅八軍合編為紅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和前委書記,滕代遠任政治委員,創立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平江蘇區是堅持斗爭時間最久的蘇區之一。從平江起義勝利時成立的平江縣蘇維埃政府——湘鄂贛蘇區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到1934年主力紅軍長征后,湘鄂贛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在平江黃金洞等地區堅持最艱苦的游擊戰爭,一直到1937年7月,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后來還從平江嘉義出發,開赴皖南抗日前線。
平江蘇區十年紅旗不倒,黨組織和人民群眾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從馬日事變到1937年,平江人口比10年前減少了50%,其中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13萬人。平江全縣共有20萬人為革命犧牲,正式列入革命烈士英名錄的21000余人。其中地師級103人,縣團級326人。
黃公略寫詩稱頌平江起義:
“大好時光莫蹉跎,且聽平江奏凱歌。
赤幟插遍神州土,屈子當悔投汨羅。”
彭德懷則寫下這樣的詩:
“北伐時期士兵會,秘密活動兩三年。
平江起義揚眉日,工農革命旗幟鮮。”
平江起義“工農革命旗幟鮮”,一定會“赤幟插遍神州土”!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講——“人民軍隊在黨的旗幟下前進”。
3 那一年,躍上井岡旗幟鮮
在國民黨軍重兵進攻下,紅五軍主力艱苦轉戰,與朱毛紅軍會師井岡山。1929年8月,部隊回師平江,與湘鄂贛地方黨組織和工農武裝一道,開辟湘鄂贛蘇區。
平江起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白色恐怖極端嚴重、中國革命處於低潮的危急關頭,成功領導發動的又一次武裝起義,為創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並創建和發展了主力紅軍——紅五軍、紅三軍團,對於中國土地革命斗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平江起義革命精神永存!
平江起義的勝利是理想信念的勝利。在中國革命處於低潮的時刻,已身居湘軍團長高位、月薪240銀元的彭德懷,毅然決然地加入中國共產黨,甘冒萬死奮起組織著名的平江起義,投身於險象環生、艱難曲折的革命斗爭,突出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敵人重重“會剿”的嚴重時刻,彭德懷袖子一卷,拳頭一舉,堅定地對留下的官兵說:“我們舉旗起義是為了干革命,干革命就不能怕吃苦,不能怕流血犧牲。如果誰還想走,可以走。就是剩下我一個人,也要舉著紅旗,爬山越嶺干到底。”正是這種對革命理想無比忠誠的堅定信念,不斷轉化成為整個部隊挫而復起的意志和無堅不摧的力量,擺脫困境、走出低谷,解決了部隊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平江起義勝利后,彭德懷帶領部隊不畏艱難險阻,堅持奔向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師,這是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有力支持,對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體現了彭德懷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堅強決心和毅力。
彭德懷在自述中回顧他的思想歷程說:“為什麼要以井岡山為旗幟呢?這個旗幟不是抽象的,是具體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失敗了,留存的一小部分力量在井岡山會合,形成了朱毛紅軍。我在1927年冬、1928年春就注意井岡山。我當時感覺,要與天上有飛機、陸上有火車汽車、水上有兵艦輪船,且有電訊、電話等現代化交通運輸和通訊聯絡的敵軍作戰,沒有根據地是不行的﹔不實行耕者有其田,也就建立不起根據地。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對毛潤之的敬仰。他們應當成為紅軍旗幟,不僅有號召作用,而且要在紅軍發展中成為統帥,使全軍有頭。”
經過好幾個月的戰斗和跋涉,紅五軍主力終於在12月上旬進抵蓮花縣。毛澤東獲悉彭德懷、滕代遠率領平江起義后建立的紅五軍主力即將來井岡山,同朱德決定派何長工率軍部特務營和獨立營前往蓮花縣迎接。
12月10日,彭德懷、滕代遠率紅五軍四、五縱隊和軍部直屬隊七八百人到達寧岡礱市、新城,與紅四軍會合。毛澤東在新城主持召開中共紅四軍前委、邊界特委、紅四軍和紅五軍軍委聯席會議。為了統一指揮,紅五軍編為紅四軍第三十團,彭德懷任紅四軍副軍長兼第三十團團長,滕代遠任紅四軍副黨代表兼第三十團黨代表。
12月12日,在寧岡新城,紅五軍和紅四軍勝利會師大會召開。 會上,毛澤東、彭德懷先后講話。朱德代表紅四軍致詞。他說:“半年前,我們和秋收起義的部隊會師了,今天又和平江起義的同志們會合在一起,現在我們有兩個軍,以后將有幾十個軍。英勇的工農紅軍有黨的領導,將會取得更大的勝利。”
12月中旬,毛澤東在茨坪會見彭德懷,向他詳細地談了對中國革命道路和前途的看法,以及為什麼必須建立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在中國得以存在的獨特原因,中國目前進行民主革命和將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等等。后來彭德懷回憶,這一席話使他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
黃克誠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大意義》中強調:“如果沒有井岡山這塊革命根據地的接應,則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以及后來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部隊,都很難立足。而井岡山上有了朱德、彭德懷這兩位行伍出身、久經戰陣的優秀軍事指揮員指揮作戰,就猶如猛虎添翼,大大增強了紅軍的戰斗力。在井岡山紅旗的指引下,各地被打散了的革命力量又紛紛聚集起來,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
參加平江起義的彭德懷、滕代遠、蘇振華、李聚奎、傅秋濤、彭紹輝、劉志堅、李壽軒、周玉成、姚喆等人后來成為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黃公略、鄧萍、李燦、賀國中、龍雲、謝嵩、黃雲橋等紅軍高級將領在革命戰爭中英勇犧牲。
“平江的怒潮,誕生了我們的團隊,井岡山的烈火,鍛煉了無敵的英雄。赤水河畔,雪山草地,萬裡長征打先鋒。直羅鎮上,平型關前,殺出八面威風,濱海抗日喪敵膽,老六團的戰旗火樣紅。黨指引我們打勝仗,紅軍團,紅軍團,我們的名字,無尚光榮。”(平江起義團團歌)
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平江起義一路高高飄揚的鮮艷旗幟,指引著英雄的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軍魂,“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以黨的旗幟為旗幟”,向著勝利前進前進!
(作者系湖南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會長、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