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7日14:53 來源:重慶日報
1922年聶榮臻在比利時沙洛瓦勞動大學留影。
位於聶榮臻元帥陳列館廣場的聶榮臻銅像。
圖①:位於江津中學本部的中八班,聶榮臻曾在這間教室就讀。
圖②:聶榮臻《1922年6月3日給父母親的信》。聶榮臻元帥陳列館供圖
圖③:游客在觀看背景牆上的聶榮臻家書。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羅斌拍攝、翻拍。
核心提示
18歲,他的一句“學問就如一堵厚厚的牆壁,不下功夫就不能鑿穿它”,令老師刮目相看。
20歲,他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赴法勤工儉學。
23歲,他在給父母親的信中表明自己的志向——為“四萬萬同胞之均有衣有食”“四萬萬同胞之均能享安樂”,這是他世界觀的根本轉變,一年后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為其信仰終生奮斗。
“當年出走的時候,他是一個稚氣未脫、身材修長、胸懷壯志的四川鄉下青年。而今,他變成了一座銅像,蘊含著無盡的滄桑……”這是他的女兒聶力對他的追思。
他就是從重慶江津走出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聶榮臻(1899.12.29-1992.5.14)。
1919年11月下旬,聶榮臻從老家江津出發,在重慶乘船東下,於當年12月9日在上海乘船赴法勤工儉學。從此,他一別故鄉36年,直到1955年到西南調查軍事工業時,才再次踏上故鄉的土地。
聶榮臻留學期間的家書,保存至今的有21封。近日,記者查閱到了其中14封的內容,其時間段從1920年1月31日-1922年6月3日。這些家書中最重要的一封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有一部分收藏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還有一部分留在他的女兒聶力手中。
身在異國他鄉,在寄給家人的一封封書信中,聶榮臻不僅在流露出思鄉之情,還體現出他的家國情懷及思想轉變,讓人看到了力透紙背的信仰的力量。
叩稟雙親大人膝下:
自男在克魯鄒工廠呈稟后,今二月余矣,蓋以爭裡昂大學事起(前書已言)時迫事忙,終日無休,故於此時間至今日,男已境變事異矣。
……
然男當在家起程時,心中即暗誓,學不成,死不歸,且凡事有失敗,然后有成功,艱難困苦,乃為人之良師,況此一時失望,豈能遽灰前志,故男與相知諸友,仍積極進行工學事業,未若伊等失志若是也。
……
(摘自聶榮臻1921年12月8日給父母親的信)
刻苦勤學——
“心中即暗下誓,學不成,死不歸”
1921年9月,聶榮臻參加了勤工儉學學生爭回裡昂中法大學(即信中提到的裡昂大學)學習權的運動。運動沒有成功,他於當年11月底考入比利時沙洛瓦勞動大學預備班學習。
在信的開頭,聶榮臻向父母講述了此事。盡管求學路輾轉曲折,但他仍然記得自己出國學習時立下的誓言,在信中一筆一畫寫下“學不成,死不歸”。
“這封家書表現了聶帥勤學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而這種勤學和堅定,在他少年時期就已經體現出來了。”聶榮臻元帥陳列館原副館長夏培渝表示,在永川縣陳食高等小學時,他就在課桌上刻下“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的座右銘。
7月13日,記者頂著炎炎烈日,來到位於江津區幾江街道相府路上的江津中學本部,隻見大門右側挂著的木牌匾上鐫刻著“江津中學”幾個大字,飄逸洒脫,正是聶榮臻的字跡。一間教室的門上,挂著寫有“聶榮臻元帥讀書教室(中八班)”幾個大字的牌子。
1917年8月,聶榮臻考入江津縣立中學第八班,即中八班。記者站在這間教室的門前,仿佛穿越了百年,看到聶榮臻在此求學的場景——
一次,教室裡空無一人,聶榮臻面對牆壁高聲朗讀。國文教師杜文運看到后說:“榮臻,你也該休息一會兒啦!你每天都是如此嗎?”
“是的,我覺得學問就像一堵厚厚的牆壁,不下功夫就不能鑿穿它。”
“如此有志氣!”老師對這個風華正茂的少年贊嘆不已。
江津中學分部距本部僅1.6公裡,是目前學校的教學、生活區。2016年江津中學110周年校慶時,位於分部的校史榮譽室開館。
記者在館內看到了聶榮臻求學時的操行考察簿和成績單復印件。泛黃的操行考察簿上,記錄著聶榮臻的操行評語——智力:記憶力強﹔感情:進取﹔意志:堅固……
父母親大人膝下:
……水深火熱之家鄉。父老之苦困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強!無故侵犯我國土……男也,雖不敢雲以天下為己任,而拯父老出諸水火,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況男遠出留學,所學何為!決非一衣一食之自為計,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樂以自足,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能享安樂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視為終身事業也!
……
(摘自聶榮臻1922年6月3日給父母親的信)
心系祖國——
“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
坐落在蒼翠的艾坪山下的聶榮臻元帥陳列館內,這封家書被放大在4米高的牆上,佔據了整整一面牆。一字一句,擲地有聲。
“這封信是聶榮臻現存家書中最重要的一封,反映了聶榮臻世界觀的根本轉變。”指著陳列櫃裡家書的復印件,重慶聶榮臻研究會副秘書長闕洪玉對記者說。
這封家書縱21厘米、橫27.2厘米,從右至左用楷書豎排書寫。1979年,此信由聶榮臻的親屬從老家托人轉交給了聶帥,現被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雖身在海外,但聶榮臻時刻心系故土。面對身處水深火熱的祖國,抒發了希望“拯父老出諸水火,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的志向,家國情懷盡顯無遺。
事實上,在家鄉時,聶榮臻就流露出這種愛國之志。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江津縣城也受到震撼。6月底,《凡爾賽和約》簽字的消息傳來,聶榮臻等江津中學學生上街游行,同學們撒傳單,貼標語,進行演說,號召抵制日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
“抵制日貨的舉動引起商人的仇視,他們勾結反動軍警,對學生進行鎮壓。”夏培渝說,在這樣的背景下,聶榮臻等人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赴法勤工儉學。而在1919年-1921年期間,江津赴法勤工儉學的人數達40多人,為四川之最。
聶榮臻元帥陳列館內,陳列了他赴法前在重慶與同學的合影。照片中,聶榮臻身穿西裝,眼神堅定。
在法國,參加了幾起勤工儉學同學發起的斗爭后,聶榮臻陷入沉思:“我究竟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道路?”
在就讀比利時沙洛瓦勞動大學時,聶榮臻接觸到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列主義著作。“從馬克思列寧的學說中,我開始認識到,要想拯救國家民族的危亡,使四萬萬同胞都能有衣有食,隻有建立勞工專政,實行社會主義。”聶榮臻在回憶錄中這樣說。
1922年8月,聶榮臻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第二年春天,24歲的聶榮臻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為共產主義奮斗的道路。
三幺舅大人尊鑒:
別時菊放籬邊,遽爾梅開嶺上,轉瞬又將賀新春矣。甥茲隔重樣,能不浩嘆,靜夜一思,不覺淚下,雖雲男兒志在四方,家鄉何時得見?
……
(摘自聶榮臻1920年1月31日給三舅、幺舅的信)
思鄉情重——
“雖雲男兒志在四方,家鄉何時得見”
這封信是聶榮臻寫給三舅唐海潭和幺舅唐富華的。信中,他回憶了自己剛剛離家時的情形,眼見新春將至,他更加想念故鄉。
記者查閱14封聶榮臻在赴法勤工儉學期間寫給家人的信時,發現其間常常流露出濃濃的思鄉之情。在1920年2月1日寫給叔父的信中,他留下“去國懷鄉,為之念念”的話語﹔在1920年4月5日給父母的信中,他這樣寫道:“家中之信亦須每月一次,以免男嘗思家鄉。”
7月13日,記者來到位於江津吳灘鎮郎家村的聶榮臻故居。故居坐西向東,原為三重堂,現為一重堂,周圍種滿了聶帥生前喜歡的鬆柏。1919年,朝氣蓬勃的聶榮臻就是在這裡作別家鄉父老,赴法勤工儉學。
故居門前的廣場上,有一尊1.8米高的聶榮臻銅像。聶榮臻身著筆挺的西裝,面帶自信的微笑,左腿向前,象征著他從江津走向世界。
在此后的革命歲月中,聶榮臻對家鄉一直念念不忘。1955年,聶榮臻到西南調查軍事工業,順道回到他時常思念的故鄉,但行程匆匆,他隻到了母校江津中學,連舊居都沒來得及看一眼。此后,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
聶榮臻的表侄、今年85歲高齡的楊輝宗接受記者採訪時稱,他在1986年7月1日第一次赴京拜訪聶榮臻,時年87歲的聶榮臻對他深情地說:“我也想念家鄉呀!”
“我第一次拜訪聶帥時,既高興,又緊張。”楊輝宗說,但一見到聶帥平易近人的神態,聽到他一口地道的江津話時,楊輝宗感到十分親切。
當時聶榮臻問了楊輝宗關於家鄉的好多問題——家鄉的生產、建設怎麼樣?人民生活好不好?縣裡是不是還那樣坑坑窪窪的……
聶榮臻一生挂念故土,留下“江津是個好地方”等題詞。1961年,他又給家鄉寫信:“我相信,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戰勝暫時的困難……”
1992年5月14日,聶榮臻與世長辭。去世之前,他還心念故鄉,對聶力說:“就是要改革,要開放,要不江津不能發展。我們老家特產米花糖,很不錯,可是我們包裝上不去。產品要打出去,就要有所改進。”
他留給聶力的最后一句話是:“你的根在江津啊……”(記者 蘭世秋 見習記者 趙迎昭)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