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詩詞的超越性

朱向前

2018年08月01日10:57    來源:解放軍報

談論軍旅詩創作,離不開中國古典詩詞這個大的傳統。尤其是今天,我們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古典詩詞無疑是題中應有之義。在我看來,毛澤東詩詞橫跨古典與現代,銜接戰爭與和平,理應成為今天軍旅詩創作的重要資源與參照。實踐証明,時間証明,毛澤東詩詞既有宣傳性,又是高度藝術化和詩化的。為什麼毛澤東詩詞能做到始於宣傳而終於藝術,紅在當時而又傳於后世?這個問題對於當下的軍旅詩創作,無疑是具有啟示意義的。

第一,毛澤東詩詞超越了小我,超越了自我。毛澤東詩詞一亮相就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大我”形象,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把他的《沁園春·長沙》概括為“青春宣言《沁園春》,驚天二問洞天下”。何謂二問?一是“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二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那一年毛澤東三十二歲,一介布衣,卻有此二問。問鼎天下的氣勢,舍我其誰!縱觀毛澤東詩詞,除了早年的《虞美人》之外,抒發的全是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第二,毛澤東詩詞是真正以人民為審美主體的。毛澤東詩詞中具有強烈而自覺的人民英雄觀。毛澤東從人民中、從大地中、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完全超拔出來了,成為廣大人民的代言人。所以毛澤東詩詞充滿了鳥瞰天下的雄心壯志、百折不撓的英雄主義,天風海濤,氣勢磅礡。而且,不同於歷代文人的是,毛澤東平生不作牢騷語。即便是處在人生最低谷時,毛澤東依然在會昌山上,臨風吟出“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的名句。從中,看不出絲毫壓抑和悲愁。

第三,毛澤東詩詞和民族共命運,與時代同呼吸。最典型的就是長征詩詞,在毛澤東人生和中國革命最艱難困苦的生死關頭,他寫了四首,而且都成了經典,包括《七律·長征》《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基本上都可視為他的代表作。不少論者談到了詩和生存、生命的關系,好詩往往是把生命投入進去的結果。誠哉斯言。毛澤東是三軍統帥,帶領著紅軍翻過千山萬水。“殘陽如血。”這是戰友的血、戰士的血,親人的血,自己的血,他是蘸血為墨,他是用生命在寫詩。所謂腳下千秋史,馬上一首詩。

毛澤東長征詩詞的主題是什麼?他在《論反對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提煉了三句話:“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這就是毛澤東長征詩詞的主題,或者說是全部毛澤東詩詞的主題,也是二十世紀中華民族的最強音。為什麼毛澤東詩詞能震蕩整個二十世紀?就是因為他詩化地表達了二十世紀整個中華民族的意志。這就是從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要強盛,要崛起,要獨立,要自由!她鼓舞激勵了中國人民近百年的奮斗,因此,毛澤東詩詞還會繼續被傳唱下去。

第四,就是毛澤東詩詞雅俗共賞的審美追求。毛澤東提出,文藝作品要具有中國氣派、民族風格,特別是要為廣大老百姓喜聞樂見,也就是說雅俗共賞。其實,雅俗共賞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古詩十九首、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的經典之作,哪個不是雅俗共賞?為達此目的,毛澤東詩詞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盡量少用典,要用也多用人所共知的通典,決不炫耀學問或者“掉書袋”。還有一點就是適時多用口語,或者明白曉暢,如話家常﹔或者活潑生動,俏麗流轉如兒歌。最能說明這一點的還有毛澤東詩詞書法手跡,他一反中國傳統書法無標點符號的基本規則,給每一句詩詞都逐一加上了標點符號,也算是開了中國書法的先河。其主要考慮的是讓老百姓能看得懂。

據此四點,對今天的軍旅詩創作當產生兩點啟示。

第一,軍旅詩人們要有“大我”意識、大國情懷、大家手筆。要迅速及時地傳遞出民族心聲和時代精神,成為時代的鼓手和號角。今天,國家、民族、軍隊的發展日新月異,這些新氣象、新成就在當下的軍旅詩歌中並未得到充分的反映。軍旅詩人應該自覺肩負起這樣的使命與擔當。

第二,軍旅詩應該從中國古代優秀傳統中汲取養分。一百年來,中國新詩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與成就,但是,對中國古典詩詞寶庫的挖掘、承傳與創化,還遠遠不夠。如何堅守本來,吸收外來,堅持兩條腿走路,是當下軍旅詩乃至中國新詩面臨的一個艱巨挑戰。

在我看來,中國古典詩詞短小精悍、對仗押韻、意境深幽、語言優美的優秀傳統,已為覆蓋千年時空的廣泛性和深遠性所反復驗証。中國古典詩詞獨一無二的形式不僅符合人類的審美規律,而且更符合人類的記憶規律。由此我又想到,今天的軍旅詩,能不能也仍然保留一點這樣的作品?比如當年郭小川的《林區三唱》、賀敬之的《回延安》、李瑛的《棗林村集》,就是從民族傳統形式中脫胎出來的作品。我又想起五年前,去新疆羅布泊採訪,沿途在很多哨所都看到周濤的兩句詩:“祖國在我心中,故鄉在我夢裡。”很朴實,很平常,但是它很形象很真實地表達了戍邊戰士們的心境和情懷。我們今天的軍旅詩能有多少名篇名句在廣大軍營裡面流傳——讓人刻骨銘心、脫口能頌?

我特別希望看到更多類似的、向偉大的民族傳統比如邊塞詩致敬的寫作,出現中西合璧、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詩歌創作的繁榮景象。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