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抗日戰爭時期的張國華將軍

李春光

2018年08月02日08: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1959年西藏平叛的總指揮張國華將軍(1914-1972),曾用名張福桂、李亞霖,江西省永新縣人 。1929年3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3月轉為中共黨員。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張國華曾任紅4軍班長、連長、紅1軍團巡視團主任、團政委,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1-5次反“圍剿”作戰,並榮獲三等紅星獎章﹔隨后參加了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裡長征。

1936年2月,毛澤東、彭德懷率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不久,分為左、中、右三路,發動群眾,擴軍籌款。3月,張國華任政治部主任的右路軍南下河東,與當地秘密黨員組建中共河東工作委員會和河東抗日游擊隊,張國華任政治部主任,先后在趙城、洪洞、臨汾等13個縣開展游擊活動。5月,東征紅軍回師陝北,孤懸於山西的河東抗日游擊隊在閻錫山軍隊的“圍剿”下潰散了,張國華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在嚴酷的環境下,形同孤雁的他奔波於太原、北平、天津、西安之間,千方百計尋找黨的組織。一路上歷盡艱辛,隨時都會有殺身之禍。但是,他矢志不渝,終於在西安找到了黨組織,回到了革命隊伍的懷抱。

一、奔赴前線

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8月,陝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隨后出師抗日。剛剛畢業於陝北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的張國華也隨之離開延安,隨部隊到達陝西三原縣雲陽鎮,擔任115師政訓處宣傳隊隊長、戰士劇社社長。

當年10月,115師遵照中央精神決定分兵。師長林彪和政訓處主任羅榮桓率師直大部和343旅向東、向南作戰,開辟呂梁抗日根據地﹔副師長聶榮臻率師直一部及獨立團向晉察冀三省交界地挺進,開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張國華帶領宣傳隊和戰士劇社隨羅榮桓主任踏上了烽火硝煙的抗日戰場。

115師到達晉冀兩省交界的阜平后,張國華遵照羅榮桓的指示,帶領宣傳隊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演出抗日救亡節目,書寫抗日標語,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他們所到之處,常常被人們圍得水泄不通。為了更好地發動群眾,盡快建立人民抗日武裝,張國華還帶領宣傳隊員主動協助阜平的青年學生和開明紳士組織了抗敵后援會,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阜平中華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組織了一支400多人的抗日義勇軍。

接著,115師騎兵營解放了河北曲陽縣城。這是八路軍出師以來,從日軍手中解放的第一座縣城,大大鼓舞了軍民斗志。張國華奉命立即帶領宣傳隊趕赴曲陽,在師民運部部長潘振武領導下,廣泛宣傳群眾,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武裝和抗日民主政權,又很快在曲陽建起一支數百人的抗日義勇軍。

同年冬,張國華帶領宣傳隊隨師政訓處轉戰山西五台、盂縣和河北平山縣等地。其間,張國華進一步顯示出超常的魄力和領導才能。后來,他們在山西洪洞縣與第115師師部會合,張國華調任115師直屬隊政治處主任。

二、挺進山東

1938年底,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確定把黨的主要工作放在戰區和敵后,大力鞏固華北、發展華中。這時,由於林彪被閻錫山部下誤傷,赴蘇聯診治,中央軍委和“集總”任命343旅旅長陳光為115師代師長、羅榮桓為政委。陳、羅按照六中全會確定的方針,即率115師師部和第343旅686團挺進山東,次年3月1日進入魯西。

不久,陳、羅率師部和686團一部挺進泰山地區﹔楊勇率686團一部,張國華、匡斌率師部直屬隊兩個連,留在京杭大運河以西地區(時稱“運西地區”)開展游擊活動,配合地方黨組織發動群眾,擴充部隊,創建抗日根據地。

張國華、匡斌以魯西抗日工作團的名義,在鄆城、巨野、菏澤、鄄城一帶正確執行黨的政策,積極開展抗日斗爭,隊伍很快發展到1000余人。5月,115師首長決定以此為基礎,組建115師魯西游擊第7支隊,任命匡斌為支隊長、張國華為政治委員兼魯西抗日工作團主任。

第7支隊組建后,張國華和匡斌領導部隊運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巧妙地打擊日偽軍,鏟除偽組織和偽政權,開創了魯西抗日斗爭新局面。時至今日,當地仍流傳著一些關於張國華的動人故事。

有一次,張國華帶領第7支隊和魯西抗日軍政干部訓練班的學員在巨野縣城以西的大張庄活動時,突然被日軍包圍。由於學員們從未經歷過那場面,一個個顯得很緊張。張國華見此情勢,立即召集他們作緊急動員,安慰他們要冷靜、沉著,跟隨警衛連向西北方向轉移。隨后,他親自率領一個連沖向村南,阻擊日軍,掩護主力突圍。他利用村頭樹木雜植、溝壑縱橫的有利條件,迅速將隊伍埋伏起來。當日軍進至距陣地前沿僅200米時,張國華下令開火,其手中的輕機槍也率先響了起來。日軍猝不及防,紛紛中彈倒地,頃刻間死傷30余人。張國見日軍被這突如其來的痛擊驚得暈頭轉向,未待他們清醒過來,已帶部隊突圍轉移,安全地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

張國華在開展地方工作時,特別注重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團結抗日主張,熱誠結交民主人士,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力量。而對那些頑固分子和以各種面目出現的危害抗日活動的人,則給予無情的揭露和打擊。如巨野縣大張庄有一座天主教堂,其德籍神甫一向勾結官府,包攬訴訟,橫行鄉裡,禍害百姓。張國華獲悉此情,決心為民除害。當他帶領第7支隊到達大張庄后,還沒來得及找那神甫算賬,那神甫已經緊張起來。他先是偽裝成“善人”,提出宴請張國華。但張國華未予理睬,致使他更加惶恐。於是,厚著臉一再求見。張國華見時機已到,這才應允。見面時,張國華向他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和民族、宗教政策,揭露了他的種種劣跡,並義正詞嚴地指出:抗日民主政府和八路軍一向重視國際關系,值此國難當頭之際,凡是贊同我們抗日的國際人士,我們都表示歡迎,予以尊重﹔否則,就按民主政府的法令予以制裁。那神甫一掃往日威風,邊聽邊點頭,躬身表示改邪歸正,絕不敢再有不軌行為⋯⋯

7月,八路軍第115師組建獨立旅,魯西游擊第7支隊改編為獨立旅第2團,匡斌任團長,張國華任政治委員。

8月,第115師又成立運西軍分區,張國華兼任軍分區政治委員。

9月,張國華、匡斌率部到鄆城、鄄城邊界地區開展抗日工作,不久成立了中共鄄城縣委。張國華同縣委商定成立了民運工作隊,深入發動群眾。

12月,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駐扎冀南豫北一帶的國民黨軍第39集團軍石友三部反共氣焰十分囂張,頻頻向八路軍挑舋,制造“摩擦”。為回擊他們的進攻,八路軍總部於1940年2月決定進行衛(河)東戰役,驅逐石友三部,張國華和匡斌奉命指揮第2團在單縣東南地區實施阻擊。戰斗打響后,頑軍紛紛向張國華所部陣地蜂擁而來,企圖突圍逃跑。由於兵力懸殊,陣地一度丟失。關鍵時刻,張國華手提駁殼槍,冒著呼嘯的子彈,指揮部隊奮勇奪回了陣地。頑軍急紅了眼,又像賭徒一樣發起了一次次瘋狂進攻,但都被張國華率部擊退了。隨后,張國華指揮部隊協同八路軍主力乘勢向潰退的敵人發起反擊,殲其一部,余部紛紛向曹縣、定陶地區逃竄。

在反擊頑軍石友三部的斗爭中,張國華、匡斌還曾一度解放鄄城縣城,並協助縣委建立了鄄城縣抗日民主政府,還創建了鄄北抗日根據地。

1940年3月,獨立旅與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合並,仍用115師第343旅番號。343旅轄黃河支隊和運河支隊,張國華任黃河支隊政委,彭雄任支隊長,全支隊分3個團,約有5000人。

三、捍衛湖西

1940年6月,黃河支隊奉命率兩個團到湖西地區,接替南下華中的蘇魯豫支隊。

“湖西”是指蘇北和魯西南的南陽、獨山、昭陽、微山四湖以西地區。它東抵津浦鐵路,西至菏(澤)商(丘)公路,南起隴海鐵路,北達濟(寧)菏(澤)一 線。所轄地區有蘇魯豫皖四省邊界地區的豐縣、沛縣、銅北、嘉祥、魚台、金鄉、單縣、曹縣、蕭縣、碭山等20余縣。早在抗戰初期,這裡就創建了根據地。但在1939年8月發生了一起重大的“肅托”冤假錯案,一批黨政軍干部被錯捕、錯殺,嚴重影響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在這一地區的政治威望,挫傷了群眾的斗爭積極性,給根據地建設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另外,根據地周圍的日軍加緊“掃蕩”,大於八路軍數倍的頑軍也極力制造摩擦,土匪及各種反動會道門也多如牛毛,遍及各地,局勢十分復雜,群眾的生活極其艱難。

張國華率領黃河支隊挺進湖西后,根據羅榮桓和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的指示,積極而又慎重地解決“肅托”事件的遺留問題,為在“肅托”事件中遭受迫害的一大批同志平反,恢復名譽,以穩定黨的組織隊伍,恢復黨在群眾中的威信。為消除“肅托”事件的不良影響,張國華還親自帶領干部戰士耐心地向群眾做宣傳工作。部隊走到哪裡,他就宣傳到哪裡。

當時,部隊供給緊缺。張國華反復教育部隊官兵,一定要嚴格遵守群眾紀律,寧可自己挨餓,也不動群眾一草一木﹔宿營時,寧可露宿村頭,也絕不允許驚擾百姓。有一次,一位部隊干部要求地方婦聯幫助解決困難,態度不太好。張國華得知后,立即派人向那位婦聯干部賠禮道歉。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黃河支隊以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各方面的團結逐步得到恢復。

針對日、偽、頑、匪、會“五鬼鬧湖西”,張國華和彭雄決定採取“穩定蘇北,打擊魯西南”的方針,積極主動出擊,打擊日偽軍和回擊國民黨頑固派勢力的挑舋。

六、七月間,國民黨蘇北專員湯鐵飛、江蘇省沛縣縣長兼保安旅旅長馮子固、山東省第十一專署專員兼國民黨頑軍第7路軍總司令朱世勤等部,組成聯合指揮部,糾集2.5萬余人,企圖趁黃河支隊立足未穩,由東、西兩面逼近湖西地區,妄圖消滅黃河支隊,佔領湖西。張國華和彭雄經過分析,斷定他們雖然人多勢眾,但其內部矛盾重重,戰斗力並不強﹔他們傾巢出動,其后方必然空虛,遂決定乘機襲其后方。於是,以支隊主力實施正面牽制﹔以第3團第3營直插沛縣以北國民黨頑軍后方﹔以第1團第2營深入單縣西南,直搗朱世勤老巢。同時,命令抗日根據地各地方抗日武裝配合行動。結果,不但正面牽制了頑敵,直插沛縣以北的3團3營還一舉殲滅蘇北專署所屬頑軍700余人,深入單縣西南的1團2營消滅敵后衛部隊300余人,各地方抗日武裝協同支隊摧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一些地方政權。頑軍驚恐不安,無心戀戰。張國華和彭雄抓住戰機,又指揮部隊展開正面反擊,致使各路頑軍全線潰退。

此后不久,日偽軍又出動重兵,在國民黨頑軍的協助下,對湖西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張國華領導黃河支隊,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採取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打退了敵人,保衛了根據地。同時,經過血與火的考驗,軍政、軍民關系日益密切起來。至11月,支隊已由初到時的3000余人,發展到5000余人。按照上級命令,該支隊改編為八路軍115師教導第4旅,轄第10、第11、第12團,鄧克明任旅長,張國華任政治委員。

1941年2月,115師組建湖西軍分區,以教導第4旅兼軍分區機關,鄧克明兼司令員,張國華兼政治委員,並擔任中共湖西區委書記。

當年8月,朱世勤與封建勢力相勾結,組織策劃反動會道門門徒,在成武等縣發動武裝暴亂,湖西地區的形勢又一次驟然緊張。張國華立即會同湖西區委領導,決定採取政治瓦解和軍事打擊雙管齊下的方法,以軍事打擊為主,迅速平息暴亂。教導第4旅在地方武裝協助下,經過連續5天的奮戰,平息了亂局。隨后,張國華、鄧克明乘勝指揮部隊向朱世勤部實施反擊,一舉擊潰其主力。同時,張國華又採取爭取湖西各地方實力派的策略,耐心做好這些人的工作,以建立良好的統戰關系,從而使湖西地區保持了較為穩定的局面。

四、轉戰四方

1942年8月,經上級批准,張國華赴延安學習。行至中途,突然接到八路軍總部的命令,要他折回冀魯豫邊區,任第4軍分區政委兼第4地委副書記(張璽任地委書記,趙承金任軍分區司令員)。

第4軍分區轄區為直南、豫北交界處,西部緊臨平漢路。張國華上任時,正值日偽軍進行瘋狂“掃蕩”,第4軍分區的大部地區已被日偽軍佔領,斗爭形勢異常嚴峻。張國華堅決執行冀魯豫軍區關於“開展小部隊活動,敵進我進”的作戰方針,抽調軍分區部隊主力組織精干的小部隊和武工隊,主動向浚縣、滑縣、延津、封丘一帶的日偽軍實施出擊,摧毀日偽軍碉堡,拔除日偽軍據點。在近一年的時間裡,第4軍分區部隊與日偽軍進行大小戰斗40余次,沉重地打擊了敵人,鼓舞了群眾,迫使日軍放棄對南(樂)、清(豐)、觀(城)、朝(城)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封鎖線,被冀魯豫軍區授予“模范游擊支隊”稱號。

此間,冀魯豫地區還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災,抗日軍民陷入了極端困難的境地。張國華與地委、軍分區其他領導,一方面指揮部隊作戰,一方面帶領軍民開展抗旱斗爭,幫助群眾渡難關。張國華本人也常常在戰斗間隙,帶領部隊開荒種地,發展生產,以減輕當地群眾的負擔。他還組織軍分區採取以工代賑的辦法,調動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組織群眾熬制食鹽,以換取糧食和其他生活用品。

1943年 4月,中共冀魯豫區委和軍區召開全區敵工會議,決定在第4軍分區建立冀魯豫軍區第二辦事處,加強對鄰近偽軍的爭取瓦解工作。張國華親自擔任辦事處主任,經常給辦事處工作人員以政策、策略和斗爭原則等方面的指導,放手讓大家通過各種渠道,靈活多樣地開展工作。在他領導下,第二辦事處的工作局面迅速打開,一些人還打入了偽軍內部,收集情報,廣交朋友,瓦解偽軍部隊軍心。后來,第4軍分區與偽軍第4旅等部建立了秘密合作關系。其間,張國華還領導第二辦事處在所轄區域建立起一條長達100余公裡的秘密交通線,派精干小分隊護送徐向前等領導由此穿越敵佔區,順利抵達太行抗日根據地。

七、八月間,張國華、趙承金遵照軍區指示,指揮部隊有力地打擊了嚴重威脅根據地的偽軍杜淑部,殲其5600多人。10月,又採用內外線結合的戰術,勝利粉碎了日軍的秋季大“掃蕩”。經過一系列的斗爭,縮小了敵佔區,擴大了游擊區,取得了對敵斗爭的主動權。

11月,偽軍第2方面軍司令官孫良誠乘冀魯豫軍區進行反“掃蕩”之機,率部楔入冀魯豫根據地內,並將其總部設在濮陽縣東南的八公橋,對冀魯豫根據地構成直接威脅。為此,冀魯豫軍區首長決心拔除八公橋偽軍據點,將孫良誠逐出根據地。司令員楊得志採取聲東擊西戰術,命令第4軍分區首先攻打八公橋西南的兩門鎮,以引誘孫良誠從八公橋據點派兵救援,配合軍區主力攻打八公橋據點。張國華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領第16團強攻兩門鎮,殲滅孫良誠部守軍2個連。孫良誠聞訊之后,急忙派兵馳援。張國華見其上鉤,立即命令部隊撤圍,揮兵指向馳援兩門鎮的偽軍,並將他們緊緊咬住,使其進退維谷。楊得志乘勢指揮主力部隊向八公橋據點發起總攻。孫良誠顧此失彼,不得不帶著殘兵敗將逃離了八公橋。

1944年,第4軍分區的對敵斗爭形勢明顯好轉。1月,張璽、趙承金調離,張國華任地委書記,負責地區的全面工作。他鑒於根據地相對安定的局面,根據上級指示,決定以滑縣為重點開展民主民生運動,並派地委一位副書記去蹲點指導。后來,滑縣的民主民生運動為整個冀魯豫邊區的群眾運動提供了寶貴經驗,得到了中共北方局和鄧小平的充分肯定。

從1944年到1945年9月,張國華指揮軍分區部隊進行了一系列攻勢作戰和參加大反攻。特別是1944年5月29日,指揮部隊奔襲敵佔清豐城,斃日軍聯絡部代理部長名取正雄等官兵7人、偽軍200多人,俘道尹薛興甫以下官員40余人、日本聯絡員7人、偽軍官兵1300多人,收復清豐縣全境。為此,日本人痛苦地稱之為“一幕悲劇”。而劉伯承司令員聞訊后,則高興地對人說:“張國華會靈活機動打仗,他是很能干的。”

抗日戰爭勝利后,張國華先后擔任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副政治委員兼縱隊政治部主任、第7縱隊副政治委員,豫皖蘇軍區司令員、豫皖蘇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參加了魯西南戰役、淮海戰役,並率部參加了對黃維兵團的圍殲戰。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結束。2月18日,中央軍委組建二野18軍。張國華任軍長,譚冠三任政委。此后,張國華、譚冠三率部於當年4月渡江南下,轉戰浙、贛、湘,挺進雲、貴、川,又揮師進藏,在迎接全國解放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   

來源:《中華魂》2018年第7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