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明
2018年08月09日08:12 來源:人民政協報
1935年,蔣介石委派在南京的黃埔軍校(中央陸軍軍官軍校)教育處處長李明灝為主任,籌備成立黃埔軍校成都分校。李明灝選擇原四川陸軍小學武備學堂的故址作為校舍,以川、黔國民黨部隊的初級軍官為對象,前后招收學生6000余人。1936年4月15日,黃埔軍校成都分校正式開學,至1938年1月,成都分校改稱黃埔軍校第三分校。
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12月,軍校政訓處處長任覺五等人發現在成都分校招收的學生中,有將近300多名共產黨員,另外還有近100多名所謂“共產黨嫌疑分子”。李明灝表示堅決反對將這批學生交給特務機關,並以“培養出這些青年軍官十分不易,如果不教育過來就草率辦理實在可惜”為理由,向蔣介石懇求將這批人員交由他親自負責“教育挽救”,得到了同意,從而使這批共產黨員得以成功獲救。
抗戰全面爆發后的1937年底,在南京的黃埔軍校校本部隨國民黨政府向西撤退,經過一年多的輾轉,於1939年初遷至成都市區,與成都的黃埔軍校成都分校即第三分校合並。
此后,黃埔軍校遷到成都,一直到國民黨敗退出大陸前沒再變更校址,歷時達11年。黃埔軍校在成都時期,為黃埔軍校在大陸培訓學員最多、校址未變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也是該校在大陸培訓學員的最后一個時期,除短訓班外,共培訓第十四至第二十三期10期學生。
黃埔軍校遷到成都后,先后進行了一些較大的行政機構和人事調整,如將原成都分校北較場舊址改為校本部,學員總隊則分駐西較場、南較場、皇城遺址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宮等地﹔在原有成都分校的基礎上,擴編了政治部,增設軍官教育隊,恢復原高等教育班,加設了戰術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擊訓練班、技術訓練班、特務長訓練班等。
1943年,教育長陳繼承調走,由陸軍大學教育長萬耀煌繼任﹔1944年春,軍校曾代訓兩期青年遠征軍教導團學員。1945年,軍校又撤銷總隊制。為方便管理,按照各總隊地址分為四個督練區,各設督練官一人,負責轉達校部命令及教學事宜。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國民黨軍隊裁員,黃埔軍校分散各地的分校及其學生相繼被合並、裁減。
1946年元旦,成都黃埔軍校改名為“陸軍軍官學校”,確定培養對象為國民黨軍基層干部。2月,以第20期學生為各兵科普及教育實驗區,開始試行各兵科的綜合教育。4月中旬,原教育長萬耀煌調往湖北,由關麟征繼任教育長。次年蔣介石辭去各軍校校長兼職后,關麟征升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任校長,並恢復總隊制。1949年9月7日,關麟征調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9月20日,黃埔一期生張耀明繼任校長。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與此同時,中共四川地下黨組織———中共四川省臨時工作委員會和中共川西邊臨時工作委員會積極配合解放大軍的軍事行動,派出地下工作人員打入軍校內部,對軍校官生進行策反。11月下旬,國民黨政府由重慶遷往成都。30日,重慶解放,同日,蔣介石退到成都,住北較場軍校校本部。這時,第二十三期學員還在學習期間,未到修業期滿,蔣介石強令第二十三期學員於12月4日倉猝畢業。另外,1949年11月,成都黃埔軍校組建第二十四期學生總隊,2000余名學生於11月底應招入學,12月即隨二十三期起義。因為在校時間極短,故海峽兩岸均不把二十四期算作“一期”。
1949年12月13日,蔣介石登機飛往台灣。黃埔軍校在校學生在唐新民、徐幼常、姚國俊、李永中等人的率領下,於12月20日至27日期間,分別宣布起義。參加軍校起義的有:4個學員總隊、1個勤務團、1個軍官訓練班、6個教導團及校本部各級教官、官佐,共計14000余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