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西安事變”——歷史的轉折

2018年08月16日09:27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西安事變”——歷史的轉折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陝西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精神富礦,無數革命志士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繼,抒寫出感天動地的歷史篇章。革命先烈拋頭顱洒熱血,悲壯三秦大地。深厚的紅色基因,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時光荏苒,滄桑巨變,英雄的足跡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滅,紅色的記憶並沒有在歷史的深處褪色。

讓我們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沿著紅色足跡重走信仰之路,挖掘珍貴史料,探訪革命舊址,濃墨重彩地講述英雄故事,傳播紅色文化,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西安事變紀念館位於西安市建國路69號,這座見証了歷史滄桑的老公館深藏於古城深巷之中,經歷了80多年的歲月沉澱,它越發沉穩,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似乎在講述著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1 接待游客近200萬人次

7月24日8時30分,氣溫35攝氏度,大暑剛過的西安依然持續高溫,但悶熱的天氣無法阻擋游客參觀的熱情,等待進館的游客已經在西安事變紀念館門前排起了長隊。從杭州遠道而來的宋先生和10歲的兒子正排隊准備入館參觀,在排隊間隙,他向兒子講述著“西安事變”的歷史故事,兒子聽得津津有味。

宋先生說:“上中學時,歷史課本上講述的‘西安事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在扭轉時局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我帶著兒子從杭州來這裡,就是希望他能了解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堅定理想信念,把革命的火種和紅色基因傳承下去。”

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重要舊址——張學良將軍公館、楊虎城止園別墅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專題性紀念館,總佔地面積9141平方米。1935年9月,張學良率領東北軍來到西安后,租用了剛剛竣工的金家巷5號作為自己的官邸,從此人們把這裡稱為張學良將軍公館。

公館的西樓是張學良及家屬的住所和辦公之地。在二樓的會議室中,1936年12月11日晚,張學良在此召集東北軍高級將領,宣布次日對蔣介石發動“兵諫”,並做了行動部署。“西安事變”發生后,為謀求事變的和平解決,12月23日至24日,宋美齡、宋子文、張學良、楊虎城和中共代表周恩來又在此舉行了三方會談,最終迫使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協定,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西安事變”昭示出愛國、統一、進步的思想和團結合作、不怕犧牲的精神。為了牢記歷史,教育后人繼承和發揚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張學良將軍公館和楊虎城止園別墅為基礎,1986年12月,西安事變紀念館正式建成,並於“西安事變”50周年之際對外開放。

西安事變紀念館在建設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多次維修保護和陳列調整。尤其是2006年至2009年,國家投入了大量建設資金,對西安事變紀念館基礎設施、陳列展示、消防技防工程等進行了維修和改造,改造后的館容館貌煥然一新。西安事變紀念館重新制作了《歷史的轉折——西安事變史實陳列》《張學良公館舊址復原陳列》等五大陳列,並於2009年12月全部竣工並向游客免費開放。

建館二十多年來,西安事變紀念館已累計接待參觀者近200萬人次。西安事變紀念館先后被命名為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陝西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西安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紅領巾實踐教育基地和全國一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

2 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時間回到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的東北軍在“不抵抗”命令下,紛紛退入關內,短短三個多月,日軍便侵佔東北全境。而南京國民政府卻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政策,集中兵力對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對日寇的侵略採取妥協退讓,造成國土大片淪陷,形成了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

面對日軍的野蠻侵略和國民政府的屈辱退讓,全國人民痛心疾首,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迅速在全國興起。各地學生和華僑分別以請願、游行、致電、募捐等形式要求國民政府出兵抗日並支持廣大愛國官兵的斗爭。1935年,日軍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等領域不斷制造事端,對華北地區展開了全面侵略活動,制造了華北事變,中華民族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機之中。

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強烈譴責國民黨政府的妥協退讓政策,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全國各地學生紛紛響應,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形成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1935年秋,紅軍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征,抵達陝北。同年10月,國民政府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蔣介石任總司令,張學良任副司令,代行總司令之職,負責圍剿西北紅軍。

同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正確分析國內形勢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並決定對西北“剿共”前線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開展統戰工作,建立西北地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剿共”戰場連連敗退后,張學良、楊虎城認識到隻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才能救亡圖存,遂通過多種渠道與共產黨聯系。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張學良和楊虎城停戰議和、一致抗日,做了大量工作。瓦窯堡會議后,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書記的東北軍工作委員會,開展對東北軍的爭取工作。

1936年1月中旬至3月初,中共中央指派中共中央聯絡局局長李克農兩次赴洛川與張學良、王以哲就合作抗日進行會談,初步達成了停戰、通商、互派代表等口頭協定。1936年4月9日,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到東北軍駐地,同張學良秘密徹夜長談。張學良接受中共關於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張,並提出爭取蔣介石抗日的意見。雙方還商定了紅軍與東北軍互不侵犯、互派代表等事項。

為尋求與楊虎城將軍合作抗日,從1935年12月到“西安事變”前,毛澤東多次致信楊虎城。1935年12月下旬,應楊虎城邀請,中共中央派中共北方局負責人王世英到西安,就互不侵犯、互派代表、建立秘密交通站等問題和楊虎城進行協商。1936年11月,按照中共中央和楊虎城達成的協議,紅軍已在西安、淳化、洛川等地建立秘密交通站。至此,紅軍、東北軍、第十七路軍攜手抗日的西北大聯合局面初步形成。

隨著西北地區抗日力量大聯合局面的形成,張學良、楊虎城同蔣介石的政見分歧日益尖銳,矛盾日趨激化。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親臨西安督戰,部署對陝甘蘇區的“圍剿”,逼迫張學良、楊虎城繼續“剿共”。張學良、楊虎城屢次勸諫蔣介石,要求停戰抗日,均遭蔣介石拒絕。

1936年12月12日,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扣留來陝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提出抗日救國八項政治主張,逼蔣介石抗日。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奠定了基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促進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3 追隨先烈的腳步

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英雄的忠魂彪炳史冊。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來到西安事變紀念館,探尋英雄的事跡,追隨先烈的腳步。

位於西安事變紀念館的主題陳列《歷史的轉折——西安事變史實陳列》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展覽位於張學良將軍公館院內北排平房的東、西兩個展室,總面積約500平方米。主體展覽共有四個單元,分為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停止內戰——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聯合、發動兵諫——逼蔣抗日、歷史轉折——“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展覽共展出歷史照片300余幅,文物文獻150多件(組),採用浮雕、場景、模型、影像等多種陳列展示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西安事變”發生的前因后果以及重大歷史意義,體現出革命先烈心懷民族大義的愛國主義情懷。

侯行敏是西安事變紀念館的資深講解員,多年的講解工作讓她對西安事變紀念館產生了深厚的情感,每次講解她都會被先烈們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在她看來,自己的工作就是要為參觀者仔細講述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認真回答游客的每一個提問,讓先烈們的故事與愛國主義精神流傳下去,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尊重。

看著這些感人至深的歷史圖片,聽著講解員聲情並茂的講述,參觀者好像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這裡值得一來!”一位來自雲南的參觀者告訴記者,“對於曾改變國家歷史的重要轉折點——‘西安事變’,我本人非常感興趣。這次來到西安事變紀念館,通過圖片和文字,我更加直觀感受到了當時國家形勢的危急,感受到‘西安事變’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我希望祖國的下一代能夠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這是歷史的重要轉折點!”一名13歲的女孩拿著一疊自己打印的資料向身旁的媽媽輕聲介紹著。女孩來自上海,馬上要升入初二,是個“歷史迷”,談起“西安事變”這段歷史滔滔不絕。小姑娘雖然年紀不大,但對於愛國主義和革命精神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她說:“長征途中,紅軍戰士爬雪山、過草地,經歷千難萬苦,從中體現出來的艱苦奮斗、團結一致、不怕犧牲的精神將被世人永遠銘記。”

一位大學生認為,“紅色精神是一種思想意識,是革命先輩為祖國付出一切的奉獻精神。西安事變紀念館是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希望青少年通過參觀可以認識到自己肩頭的責任,好好學習,報效祖國,服務社會。”

4 “互聯網+”讓紀念館“圈粉”無數

進入“互聯網+”時代,為了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西安事變紀念館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在官網、微信等新媒體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開設網上數字博物館,通過互聯網技術增強愛國主義紅色教育的時代感和主動性。

當革命舊址遇見“互聯網+”,瞬間“吸睛”“圈粉”無數。記者在西安事變紀念館看到,除了參觀實物和展覽館外,不少人拿出手機掃描二維碼登錄西安事變紀念館的微信公眾號,搜索相關的歷史資料。

西安事變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蔡峰向記者展示了西安事變紀念館在官網上建設的數字博物館。西安事變紀念館數字博物館於2012年初正式上線,通過音頻講解、實景模擬、立體展現等多種形式,讓用戶通過互聯網身臨其境地參觀西安事變紀念館,隨時隨地都能感受歷史,足不出戶參觀博物館。據蔡峰介紹,這種新穎的表現方式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它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參觀,了解“西安事變”的始末,進一步擴大了西安事變紀念館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到“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感受先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據西安事變紀念館副館長高和介紹,為了讓愛國主義的革命精神永不褪色,西安事變紀念館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創新展覽方式,讓西安事變紀念館搭上“互聯網+”快車。如今,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已成為西安事變紀念館“互聯網+”的標配。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手機上網,針對這一變化,西安事變紀念館不斷充實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在微信平台上開設微官網,介紹館藏文物,開展公眾教育、學術研究,希望通過新媒體的方式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作為陝西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西安事變紀念館主動走進中小學,與學校攜手開展多種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清明節前夕,西安事變紀念館邀請西安市第十二中學的130余名師生參加“清明時節緬懷英烈”主題教育活動﹔在西安東關小學以“開展革命教育緬懷革命英烈”為主題的“西安事變知識競賽大課堂”活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以新穎的形式吸引了更多青少年關注革命歷史,向他們傳播革命歷史知識,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目前,西安事變紀念館正在進行移動互聯網AR/VR虛擬交換展示項目建設。正在建設的西安事變AR/VR體驗館將通過VR技術全景再現“西安事變”中精彩的歷史瞬間,讓游客深切感受“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西安事變紀念館將選取紀念館中具有代表性的重點建筑物制作三維模型漫游影片。用戶點開全景漫游影片后,可以轉動手機觀看,也可以將手機放入VR眼鏡中,開始西安事變紀念館沉浸式漫游。未來,西安事變紀念館將不斷運用新技術,將互聯網與紀念館青少年教育相融合,順應時代發展,不斷擴大西安事變紀念館的影響力。

高和說:“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西安事變’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要發揚‘西安事變’的教育意義,將愛國主義精神和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記者 郭妍 實習生 曹雅婷 蘇寶梅)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