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志昌
2018年08月22日14:58 來源:福建日報
劉忠將軍為后輩們講解才溪革命斗爭史。(資料圖片)
劉忠將軍故居 賴志昌 攝
劉忠將軍1996年90歲時解放軍畫報社來家中所攝照片。(資料圖片)
閩西上杭,是著名的將軍之鄉。上杭才溪,“九軍十八師”譽滿八閩、蜚聲全國,多少年來一直為后人所傳頌。而在這如林的將星中,有一位從泥瓦匠成長為主力軍長的傳奇人物。他,便是開國中將劉忠。
50多年戎馬生涯,劉忠曾立下赫赫戰功,也走過了他光輝而傳奇的一生。劉伯承評價劉忠“長征,劉忠功不可沒!”,胡耀邦則評價他是“有功之臣”。
生逢亂世,投身革命
才溪鎮才溪村劉屋角一隅,修葺一新的石頭圍牆內,靜靜坐落著一處磚木結構的老房,這便是劉忠將軍故居。炎炎夏日,偶有游客前來瞻仰。
1906年,劉忠出生在這戶窮苦農民家庭,家人給他取名劉永燦,小名“太平”,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祈求他一生無災無病,平平安安過日子”。或許,劉家人也未曾料想,這個家中的獨生子,將來會成為聲名赫赫的開國將軍。
生逢亂世,兒時的劉忠過得並不太平。在伯父、舅父的資助下,他隻念了三年私塾,由於家庭貧困,無奈中途輟學。為了生計,12歲的劉忠開始外出當起了泥瓦匠。
童年的劉忠飽嘗生活的苦澀,他在回憶錄《從閩西到京西》一書中寫道:年年的過陰歷年,地主就要來逼債還債,過著“富人過年,窮人過難”的日子。而做瓦匠學徒,被工頭打罵也是家常便飯,受盡了欺壓和屈辱。偶爾回家,母親每每見到瘦骨嶙峋的兒子都心如刀絞,抱著他痛哭,說:“兒啊,我們家太窮了,隻好讓兒吃這種苦。娘相信,兒會有出頭之日的。”
母親期盼的這天終於來臨。1927年,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途經上杭,劉忠目睹了起義部隊把從地主那裡沒收的財產分給窮人。“對穿短破爛衫的窮人特別客氣”,他真正意識到共產黨是咱窮人的隊伍,心中萌發了革命的激情。1927年,才溪鄉組織農民協會,劉忠毅然報名參加。回到家,父親勸說劉忠:“這能行嗎?搞不好是要掉腦袋的。”劉忠卻說:“我家祖祖輩輩都受豪紳地主壓迫得抬不起頭來,現在共產黨領導我們翻身,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堅定的信念,支撐劉忠在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1929年7月,經張赤男、林鵬介紹,劉忠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上杭早年加入黨組織的成員之一。
《劉忠傳奇》一書中生動地記錄下了這一幕:一天晚上,劉忠到水茜坑黨支部委員林應山家的閣樓上,由張赤男、林鵬兩同志介紹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旗下,他與王奇才、王仲玉等四位泥水匠同時舉起緊握的右拳向黨旗宣誓。
是夜,劉忠激動得一整晚沒合眼。他的革命生涯從此開啟。
戎馬生涯,長征尖兵
走進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在“九軍十八師”展廳內,靜靜地矗立著一尊劉忠將軍半身銅像,目光炯炯,神情肅穆。“劉忠將軍一生立下赫赫戰功,他是家鄉人民永遠的驕傲!”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副館長王志燈說。
時光倒退回1930年,蔣介石開始針對中央蘇區發動五次“圍剿”,彼時的劉忠跟隨革命隊伍,參加了龍岡、東韶、水口等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戰役,並逐漸成長為紅軍優秀指揮員。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決定實施戰略大轉移,開始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裡長征。
當年6月,劉忠接到命令,調任一軍團司令部偵察科長。他深感責任重大,毅然服從了命令。長征中,作為先頭部隊,劉忠率領偵察部隊深入敵佔區,克服種種困難,探尋前進的道路,及時准確地獲取種種情報,引導中央紅軍突破敵人道道封鎖線。
值得一提的是,在湘江戰役中,劉忠率先深入敵縱深,發現全州城尚無國民黨正規部隊把守,建議紅五團先頭部隊迅速渡江,搶佔全州,可是等到軍團下令同意搶佔全州時,為時已晚,先機已失。在湘江戰役中,誰先搶佔全州,誰就佔據有利地位。直到晚年,他還為未能避免湘江戰役中紅軍的重大犧牲而唏噓不已。
參辦軍校,再續榮光
解放戰爭中,劉忠馳騁沙場,能征善戰,已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聲威遠揚的虎將“十軍長”之一。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儀式上,劉忠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50多年戎馬生涯,劉忠功勛卓絕,而鮮有人知的是,當中有30多年,他投身於人民軍隊的教育工作。實際上,早在1936年12月,劉忠參加高中級干部培訓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后留校歷任抗大三大隊隊長、四大隊隊長、六分校校長等職,為培養部隊精英作出了貢獻。
1950年,劉忠奉命到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大學報到,參與籌建軍事學院的工作。劉伯承校長熱情地握著劉忠的手,歡迎他的到來。劉忠先后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大學院務部長兼政治委員、解放軍軍事學院副教育長兼物質保障部部長。
1953年,劉忠開始參加高等軍事學院籌建,擔任副院長兼院務部部長。在此期間,他在劉伯承元帥的領導下直接參與了高等軍事學院的選址、規劃設計、建設乃至校園的植樹綠化、教學保障、內務等工作。在他的指導下,院務部開展學院植樹綠化、生產建設等,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有力保障了學院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1969年,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高等軍事學院、南京軍事學院和政治學院,合並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劉忠又參與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的籌建工作,並擔任第一副校長。
從1950年10月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大學校起,至1972年2月,劉忠在人民軍隊教育事業上,開辟了人生另一處“戰場”,續寫了作為軍人的榮光。
“父親是一個不求名利,不爭功的人。父母共生育了11個孩子,在戰爭年代失去了5個,但這些,他從來沒有跟我們說過。”劉忠的四女兒劉蒨告訴記者,劉忠時常通過寫回憶錄、講革命故事、以身作則等方式對后輩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並時常告誡子女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
1988年,劉忠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勛章。授銜之時,他感嘆道:“我是一個幸存者,中國革命的勝利首先要歸功於革命先烈和各戰場流血犧牲的烈士。”
晚年生活,心系故鄉
1979年,73歲的劉忠離休,步入晚年生活,然而迎接他的卻是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考驗。
“父親意志很堅強,一般人真是做不到。”劉忠的大女兒劉永生回憶說,1983年父親被檢查出患了肺癌,經過放療、化療,他硬是通過治療和鍛煉闖了過來,最終憑借頑強意志戰勝肺癌,還被評為京津滬三市的“抗癌明星。”1985年中秋節,劉忠突發腦溢血,手術后深度昏迷整整16天,但這次他再次從死神手中掙脫。
晚年劉忠還完成了近20萬字的長篇回憶錄《從閩西到京西》和《閃光的足跡》。楊成武特意為該書寫了序言,稱贊其“能征善戰,是一員戰將”。
人懷故鄉情,心有千千結。盡管身在千裡之外的京城,但劉忠時常心系家鄉建設。即便在三年困難時期,劉忠還惦念家鄉父老鄉親的情況,專程回才溪調研,解決家鄉百姓缺衣少食、生活困難等問題。時至今日,才溪鄉的鄉親父老依然記得老將軍的恩情。
“印象中他平易近人,很健談,很關心家鄉的事業。”回憶起劉忠將軍,今年已73歲的才溪村原村支書劉育森仍記憶猶新。上世紀60年代,他第一次去北京,前往劉忠住處拜訪這位堂叔公,兩人聊了一下午,臨走前劉忠還給了他十元錢作為回家的路費,並叮囑我“要好好念書,為黨和人民作貢獻”。時隔20多年,有次劉忠回鄉,已是才溪村村支書劉育森到賓館見他,劉忠仍然囑托他“好好把家鄉建設好”。
2002年,劉忠在北京病逝。去世前夕,久臥病床的他仍舊惦念家鄉的教育事業,囑托女兒將存折上僅存的2萬多元捐出來。“父親得知才溪小學的孩子們沒電腦,要用這筆錢給學校捐建一個電腦室。”劉永生仍記得,最后一次父親回鄉已是85歲高齡,但他仍不忘去看望才溪中學的教職工及鄉親們。
在《劉忠傳奇》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片段:劉忠晚年有次回鄉參觀烈士陵,望著無字豐碑,他深情地對周邊人說:“我百年以后,你們要把我的一半骨灰送到這裡安葬,九泉之下,我也要和故鄉的烈士們一起喜看家鄉的未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