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2018年08月24日08:5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草地周刊
有這麼一對朋友,他們互相仰慕,神交半個世紀。在烽火硝煙的歲月,一個是戰地記者,一個是報道對象,可是由於戎馬倥傯卻無緣見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一個在上海從事新聞工作,一個在大西北從事群眾文化工作,兩人互相通信,互致問候,交流工作,一直到雙方病逝都未能謀面。他們就是當年《新華日報》記者陸詒和台兒庄戰役敢死隊隊長王范堂。
戰地報道連接起的情緣
1938年春,台兒庄戰役正處在激戰之時,《新華日報》記者陸詒冒著烽火硝煙來到台兒庄前線。4月7日,當中國軍隊剛剛完全收復台兒庄時,陸詒通過運河浮橋,踏進台兒庄城內。戰后台兒庄,尸填街巷市野,血盈運河溝渠。百年古城,無牆不飲彈﹔魯南大地,無土不沃血。陸詒對戰后台兒庄描寫道:“眼前是一幅斷牆殘垣的焦土景象!全城再也找不出一所完整的房子,腳下所觸的盡是瓦礫、彈片、炮彈殼,半燒焦的木片以及電線之類的。從西門可以一眼看到任何一門的郊外,沒有什麼東西來阻擋視線。”陸詒在採訪中,獲知了57人敢死隊夜襲日軍的英勇故事,他在《新華日報》1938年4月8日刊登的台兒庄大捷電訊稿、4月13日、15日刊登的戰地通訊《滿懷興奮上前線》和《魯南會戰》中三次對敢死隊奮勇殺敵作了報道。后來陸詒在出版《戰地萍蹤》一書時,綜合三次報道寫道:“戰斗最緊急的時候,日軍已佔領了台兒庄寨子的五分之四,甚至連寨子的西北角也被攻佔。當時堅守台兒庄的我軍和外邊的交通線,全靠西門這條路。如果不及時奪回西北角這塊陣地,我軍在台兒庄勢必被日軍包圍殲滅,局勢千鈞一發。4月1日晚上,池峰城師長當機立斷,特選拔57人組成敢死隊,連夜襲擊日軍陣地。經過激烈戰斗,全部清除了插進西北角的日軍,保証這條和外間聯系的交通線。在這次夜襲肉搏戰中,敢死隊生還的隻有一位副營長和十三名士兵。其他的官兵都壯烈犧牲了。這次夜襲的成功,奠定了台兒庄戰役勝利的基礎。”
13名生還者之一就是王范堂,時任第2集團軍第27師158團3營7連連長。當時,因為王范堂一直在前線追殲敵人,陸詒並沒有採訪到王范堂,敢死隊的英勇事跡是31師師長池峰城和守城旅長王冠五向陸詒講述的。敢死隊的事跡經《新華日報》報道后,成為當時轟動國內的重要新聞。從此,陸詒和王范堂互相知道了各自的名字,但是卻無緣相見。
《憶台兒庄戰役》勾起二人的共同記憶
在台兒庄戰役中,王范堂因作戰勇敢,被提升為營附(副營長),又參加了武漢保衛戰。以后,在抗日戰場上轉戰南北。1948年冬,王范堂任國民黨第30軍第30師少將副師長。1949年春開往成都駐防。12月23日,王范堂與師長謝錫昌率全師官兵約7000人在成都通電起義,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改編,回到人民的懷抱。1950年12月,王范堂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軍政大學高級研究班畢業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高級學校軍事教官,后轉業回到老家石泉縣,1955年調任漢中市文化館副館長,1976年退休。
1938年5月下旬,陸詒跟隨部隊突出重圍,回到漢口,奔波在長江兩岸抗日戰場採訪。后來,輾轉到華北敵后戰場,採訪了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賀龍、左權等八路軍高級將領,撰寫了大量的八路軍堅持敵后抗戰的戰地通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陸詒擔任上海《新聞日報》編委兼採訪部主任,1956年任《新聞日報》(后與《解放日報》合並)副總編輯,以后還擔任過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陸詒熱心參與新聞教育工作,培養了許多新聞從業人員,80高齡仍兼任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1985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陸詒寫了一篇《憶台兒庄戰役》的文章,發表在同年9月7日的《人民日報》上。在這篇文章中,陸詒以親身經歷回憶了台兒庄戰役經過,又一次提到了57人敢死隊。王范堂看后深有感觸,一篇文章勾起了二人的共同回憶。王范堂也寫了一篇回憶文章《敢死隊夜襲日軍記》,被收入《徐州會戰》一書中。
1986年9月28日,王范堂在漢中市文化館提筆給陸詒寫了一封信。在信中,王范堂談到了陸詒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文章,說:“你在這篇文章中高度評價了五十七人敢死隊的作用,讀后深受感動,死者如有靈一定會含笑九泉,幸存者亦感到極光榮。這裡我謹以五十七人的名義向你致以崇高的敬意。”落款為台兒庄戰役敢死隊隊長王范堂。
這封信通過上海的《解放日報》轉至陸詒,已經是11月份了。11月15日,陸詒給王范堂寫了一封回信。在信中,陸詒回憶了他深入台兒庄前線採訪,報道五十七人敢死隊時的情景,再一次稱贊敢死隊,並由衷地向王范堂表示崇高的敬意。陸詒在信中向王范堂介紹了自己的近況后,說:“我真誠願意同您做朋友,多多向您學習,希望您經常賜教!”陸詒還給王范堂寄去了自己新出的《戰地萍蹤》一書。
王范堂收到陸詒的信后,又於11月26日寫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向陸詒表示感謝,介紹了自己的近況和家庭生活情況。說道:“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像你這樣一位有名望、有身份的著名新聞家,能如此謙虛和誠摯的態度和我談心並和我交朋友,這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今天,才能成為現實。從你身上我感到老一輩共產黨人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品質。”
戰火中凝結而成的友誼在延續
陸詒和王范堂不斷書信來往,情誼進一步加深。在信中,二人除了相互問候外,更多的是共同回憶當年戰斗情景,交流探討。1987年3月8日,王范堂又給陸詒寫了第三封信。王范堂滿懷深情地說:“你的大作《戰地萍蹤》,我反復閱讀過幾次,但總不能盡其意味,特別是當我讀到書中有關盧溝橋地區防御戰、娘子關保衛戰、台兒庄會戰、武漢外圍保衛戰等篇章時,我的心中仿佛隨著作者的筆端,又回到了八年抗戰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可以說,關於你的這本屬於歷史文獻的作品,我不是在讀而是在聽、在想、在重新感受。……應該說,我們不僅僅是朋友,而且也是戰友,是在抗日戰爭的同一戰壕裡,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並肩戰斗過的戰友。為此,我真誠地希望,在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共同奮斗中,讓我們更加緊密地攜起手來。”王范堂還隨信寄贈陸詒一張照片。
3月19日,陸詒給王范堂回信說:“大作《台兒庄會戰中的五十七人敢死隊》也拜讀,深為敬佩!五十七人敢死隊成員都是抗日英雄,沒有您們的流血犧牲,我們就不可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今天的祖國還不夠富強,我們還要在黨的領導下群策群力,艱苦奮斗,為振興中華,統一祖國而繼續努力!”陸詒也隨信寄贈照片一張。
正當兩位老人互相勉勵,為祖國的統一大業攜手奮進時,1987年5月9日,王范堂突發腦溢血,被病魔奪去生命,享年80歲。噩耗傳來,陸詒萬分悲痛,5月10日,他發去悼唁函,在唁函中,陸詒向王范堂的家屬表達了悼念之情,再一次肯定了王范堂的抗戰業績。他說:“王范堂同志當年親率敢死隊員五十七名夜襲敵軍陣地,為台兒庄勝利打下了基礎,戰功卓著,永垂千古。”唁函中還回憶了二人的交往和友誼。后來,陸詒還專門寫了一篇悼念文章,發表在1987年7月18日的《團結報》上,贊揚和肯定了王范堂的歷史功績。
王范堂去世后,其長子王耀煊繼續與陸詒多次書信來往。1988年,王耀煊作為參戰將士的后代,前往山東台兒庄參加了台兒庄大戰勝利50周年紀念活動,會后,專程奔赴上海,拜晤了陸詒。
1997年1月9日,陸詒病逝,享年86歲。《解放日報》社組成陸詒治喪小組,專門給在陝西省漢中市民革工作的王耀煊寄去訃告。王耀煊在千裡之外發來唁電,對父親的老朋友陸詒去世表達悼念之情。以后,兩家的后人繼承先輩的友誼,經常聯系來往,延續這份在戰火中凝結而成的純潔高尚的情誼。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