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朱德同志的家風

左智勇

2018年08月27日08:17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朱德同志的家風

  朱德同志的家風,既繼承了前輩傳統的家風,也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推陳出新,賦予了家風新的內涵。
  修身齊家
  朱德出生、成長在一個大家庭中。十幾口人共同生活,長幼、叔伯、妯娌都能和睦相處。和諧共生,是這個大家庭最顯著的特點。朱德受益於此,並修身齊家,努力將之延續下來。
  對於祖輩,朱德極其尊敬,深切緬懷。祖母“事無鉅細,皆躬自紀理無遺緒”“內治殊謹嚴,令子侄皆以力事事”的治家之道深深地影響了朱德。1918年6月,祖母90壽誕,軍務纏身的朱德不能回鄉拜壽,便邀瀘州各界人士贈詩文以慶祝。12月,祖母去世,朱德將吊唁的詩文及之前祝壽之文匯編成《朱母潘太夫人榮哀錄》,記錄並傳承祖母之遺風。
  對於父輩,朱德始終挂念,竭力盡孝。1919年秋,朱德將全家二十幾口人接至瀘州生活居住。1937年,被迫與家人失聯10年的朱德急切地打聽兩位母親(生母與養母)的情況,並望以前的妻子陳玉珍“將南溪書籍全賣及產業賣去一部,接濟兩母千元以內,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終余年”。之后,他又給同鄉好友戴與齡寫信,“以好友關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幣速寄家中”。1944年2月,生母去世,朱德撰文《回憶我的母親》,將對母親的思念、感恩和不舍描寫得淋漓盡致。
  對於后輩,朱德更是關懷備至,一視同仁。在1937年9月5日的家信中,他問道:“理書(朱德二哥之子)、尚書(朱德大哥之子)、寶書(朱德之子朱琦)等在何處?”在9月27日的信中,他進一步問到他們現在還生存否,做什麼事,在何處。在11月6日的信中,他說“十年來的家中破產、凋零、死亡、流亡、旱災、兵災,實不成樣子”。朱德的關心、希望、傷感與痛苦躍然紙上。新中國成立后,為照顧這些子侄輩,朱德讓兄弟姐妹各家送一個孩子來北京上學,以盡長輩之責。
  正道而行
  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朱德實現了從小我到大我的轉變,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始終正道而行。這一思想來源於家庭,同時也把它作為好的家風往下傳承。
  1895年除夕,朱家被迫退佃搬家。“我們一家人哭泣著連夜分散。從此我家被迫分兩處住下。”家的破裂,讓朱德對於美滿的家庭生活更加向往,同時“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從此,朱德的家庭觀即從小家庭擴大至大家庭,進而逐漸延伸至整個社會。正如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所寫:“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
  朱德也是這樣要求后輩的。戰爭年代,朱德表示“那些望升官發財之人決不宜來我處”“除了能作戰報國的人外均不宜來”。建設時期,他更加注意對於后輩的約束和培養。他對孩子們說:要盡到我們的責任,把你們培養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1974年,兒子朱琦去世后,有關部門把朱德的一個孫子從外地調回北京,以便照顧他。朱德知道后,極不高興。他提出要把孩子調到基層連隊去,並嚴肅地說:“我不要孝子賢孫,要的是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規矩意識
  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朱德“歷來聽黨安排,派什麼做什麼,祈無顧慮”。而作為家長,朱德卻對后輩有著嚴格的要求。
  他要求孩子們不要有特殊思想。朱德跟家人約法三章: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車﹔不准親友相求﹔不准講究吃、穿、住、玩。他常說:粗茶淡飯,吃飽就行了﹔衣服干干淨淨,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能到工農中去了。干部子女往往自以為比別人優越,這是十分要不得的。
  他要求孩子們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朱德一直強調,生活上你們要自力更生,不要依靠我,也不要靠我去當官,一定要靠自己的才能和實干為國家作出貢獻。“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本領。”兒子朱琦曾在戰斗中負傷,轉業時朱德叮囑他:轉業到哪裡,安排什麼工作,要完全聽從組織分配﹔無論做什麼,都是革命的需要,都要干好,務求上進。朱琦后來分配到石家庄鐵路機務段,從當練習生干起,再當司爐,而后才當上司機。女兒朱敏一直從事著普通的教師工作。朱德要求她搬到學校住,不要老回家,要好好工作,和群眾打成一片。
  他要求孩子們守規矩,講紀律。他在家中既不講黨內和工作上的事情,也從不夸耀自己的過去。孩子們回憶說,“他老人家的保密觀念極強,有些密級很高的事情他連與他一起戰斗一生的奶奶都不講。很多事情我們也是從解密的資料中了解到的”。他更要求孩子們弄清公私之分。他常說:“我是無產階級的一員。我的東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繳,隻有我讀過的馬列和毛主席著作,你們可以拿去學習。”“我隻有兩萬元存款,我死后把它交給組織,做我的黨費。”
  勤儉持家
  勤儉持家,是朱家的美德。朱德年幼時,家境十分艱難。但“由於母親的聰明能干,也勉強過得下去”。這種“聰明能干”,就是精打細算、勤儉節約。1944年,朱德在回憶母親時還深情地說道,“母親那種勤勞儉朴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是母親“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受此影響,朱德始終保持艱苦朴素的作風。戰爭年代,他是普通一兵,是忠厚隨和的伙夫頭,是朴素渾如田舍翁的老農民。和平時期,他雖然身居高位,但依然克勤克儉,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
  同樣,朱德也把這一良好的作風傳承了下來。他一直要求孩子們艱苦朴素,勤儉節約。他嚴格控制家庭日常開銷,每月的伙食費、水電費、書報費、衣物費、雜支等項目非常細致清楚,孩子們就連添置必要的衣服和用具都要征得同意,並一一記賬。朱德還要親自檢查這些開支。在他的要求下,孩子們的生活也極其簡朴。衣服總是大孩子穿了后再留給小的穿,破了縫縫補補繼續穿﹔鞋子通常是從軍隊后勤部門買來的戰士上繳的舊鞋。而每當孩子們回到家中,朱德都要他們接替服務人員的工作,還經常帶孩子們到地裡勞動,學習刨地、下種、施肥和管理。他說:“你們是勞動人民的子弟,不熱愛勞動,不艱苦奮斗,怎麼能夠為人民服務呢?”1963年12月26日,朱德還給兒子兒媳題詞:“勤儉建國,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業。”
  好好學習
  學習,是影響朱德一輩子的事情。為“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朱家節衣縮食送朱德走上了學習的道路,從而改變了他的命運。學習,也是朱德一輩子最為關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學習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並且強調“不學習就會落后,就不能跟社會一道前進”。
  他循循善誘地教育子女努力學習。新中國成立前后,女兒朱敏還在蘇聯學習,每次回國朱德總要問她是不是學習了毛主席著作。由於朱敏從小生活在國外,中文水平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鏡,讓朱敏坐在他身邊,教她一字一句地讀。他一邊讀,一邊講解,每講完一段就問她懂了沒有。如發現她哪些地方還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講解,直到她真正弄懂為止。朱敏結婚時,朱德送給她的禮物也是剛剛出版的《毛澤東選集》。
  他親自教導孩子掌握學習的方法。當孫輩逐漸長大時,朱德開始教他們讀毛澤東的書。他不但給孩子們劃出學習的篇目,提出思考的問題,而且還指導孩子們寫讀書筆記。有時,他還檢查孩子們寫的筆記,哪個孩子沒有寫,他就嚴肅地批評說:“不寫,一是怕寫不好,丟面子﹔二是怕艱苦,貪玩。”
  他還組織家庭集體學習,將每次的家庭聚會變成了學習日。朱德對孩子們說:“你們平時都有革命工作,湊到一起很不容易,要利用這個機會交流學習體會。”隻要他在家,都是他親自主持學習,從不間斷。他還經常讓孫輩圍坐在他面前,讓他們輪流領讀毛澤東著作,並讓孩子們講書裡的意思,談自己的體會。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