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教子有方的劉少奇

劉明鋼

2018年09月04日08: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一代偉人劉少奇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他認為,這不僅僅是家事,而且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他嚴於律己,家風嚴明。

“人們的生活需要理想和奮斗目標”

劉少奇一共養育了9個子女,其中何葆貞留下二男一女,即長子劉允斌、長女劉愛琴、次子劉允若﹔王前留下一男一女,即次女劉濤、三子劉允真﹔王光美生育一男三女,即三女劉平平、四子劉源、四女劉亭亭、五女劉瀟瀟。

劉少奇尤為重視對子女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盡管工作繁忙,但他仍利用一切機會,做孩子們的工作。他有時召開家庭會,把孩子們集中起來進行教育﹔有時針對某個孩子的缺點錯誤單獨與之談話﹔有時利用全家聚餐的機會,在飯桌旁了解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情況﹔若在外地,他就給孩子們寫信,信中有表揚鼓勵,也有批評幫助。劉少奇的諄諄教誨,對子女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女兒劉亭亭回憶道:

還是很小的時候,一次在飯桌上,爸爸與哥哥姐姐講共產主義。我聽不懂,就問爸爸:“你看得到共產主義嗎?”他一下愣了,說:“不僅我看不到,你們可能也看不到。共產主義不是五十年、一百年可以實現的。”

“那你為什麼讓我們為一個看不到的東西奮斗呢?”我又追問。

爸爸想想,盡量把話題簡單化:“人們的生活需要理想和奮斗目標,我們今天所做的是為了下一代更好的生活。你長大了,也應該有正確的目標,為再下一代,甚至下幾代人更好地生活而努力工作。”

這次談話,在劉亭亭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共產主義理想的種子。她說:“我第一次知道,理想不是空想,它與為下一代的好生活而奮斗是一回事。至今,我始終敬佩那些有信仰的人,敬重那些為他人、為后代的幸福不懈奮斗的人。這樣的人在今天似乎越來越少了,但我知道,爸爸曾是其中的一個典范。”

1963年4月,劉少奇出訪東南亞四國,曾在昆明作短暫停留。這時,劉少奇與夫人王光美想到女兒劉平平的生日快到了,決定給她寫封生日賀信。

信中,劉少奇提出一個問題讓女兒思考:“滿14歲后,在生理上,就已成長為青年﹔在智力上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我們希望你在滿14歲以后,認真思考一下,你到底要做一名什麼樣的青年?”然后,他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願望:“我們希望你能決心做個進步的、革命的青年,具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具有雷鋒式的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能夠真正繼承擔當起革命前輩的革命事業。”

劉少奇的這封信,不僅傾注了對女兒的殷切期望,同時表達了老一輩革命家對青年一代的期望與寄托。

“我的子女絕不能搞特殊”

1949年7月,劉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團到達莫斯科,秘密訪問蘇聯。正在蘇聯學習的劉允斌、劉愛琴得知后,急忙來到代表團駐地看望父親。

劉少奇看著分別10年之久的兒女,仔細地詢問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得知女兒劉愛琴准備上大學本科繼續學習時,他建議:“國內很快就要辦起自己的大學,還是回去上吧。你很小就離開了祖國,回去可以多了解一些國內情況,這對你是有很大好處的。”劉愛琴同意父親的意見,隨之一起回國。

1950年,劉愛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有幾次,劉愛琴在星期六離校回家時,因嫌坐電車費時費事,就給中南海汽車隊打電話,要車來接她。后來,劉少奇知道了,嚴肅地對劉愛琴說:“你不能用車了。你知道這車是做什麼用的?我坐車是工作需要,你給汽車隊打電話,就要出別的車,是不是耽誤別人的事?回家可以坐電車、公共汽車嘛。”

劉少奇對子女一向要求嚴格,從不搞特殊化。記者曾經問劉亭亭:“作為國家主席的子女應該很有優越感吧?”

劉亭亭回答:“沒有。在學校裡面,同學們都不知道我們的爸爸、媽媽是做什麼的,我們所有的檔案父母一欄都填的是化名。爸爸、媽媽不許我們講,我們也就不敢講。有一次,在音樂課上,劉源沒帶課本,音樂老師就給媽媽打了一個電話,說:‘你把課本送來’,媽媽二話沒說,趕緊騎車從中南海趕過來送課本。媽媽就是這麼一個隨和的人,隻要她不忙,她就會去給我們開家長會,特別配合學校和班裡的工作。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國家糧食緊張,城市人口的定量都很低,副食品更缺乏,全國人民都在挨餓。我們也都住在學校裡,吃不飽飯。我在學校裡暈倒了兩次,我同學的媽媽就給我媽媽打了一個電話,說你心太狠了,你女兒在學校裡已經暈倒過兩次,你還不接回家去。媽媽正准備要接我回家時,爸爸說:‘現在,整個人民都在受苦,我希望他們從小知道要跟人民同甘苦,將來長大了,為人民做事的時候,他就不會讓人民再受苦。’於是,我們就繼續住在學校裡。”

劉少奇的三兒子劉允真,高中落榜后,情緒低落。有人想用劉少奇的名義去學校講情,劉少奇知道后,專門召開了家庭會議。他生氣地說:

我的孩子不論是上學還是工作,都不讓填寫父母的真實姓名,為的就是怕人家不好管理,搞特殊化。現在考不上學校,想打我的旗號,好像高干子女上了初中就一定要上高中,上了高中就一定上大學,而不管考得上考不上。參加工作就一定要當干部,而不管有沒有那個能力,這是什麼道理?為什麼高干子弟就不能當工人、當農民、當解放軍戰士?我再次聲明,我的子女絕不能搞特殊!

后來,劉允真考進位於北京郊區的一所半工半讀農業學校。這所學校有農田幾百畝,全由學生耕種。在那裡,劉允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經受了磨練。回憶往事,他自豪地說:“爸爸覺得這對年輕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特別主張我去。於是,我們家就有了兩種教育制度,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全都是大學畢業,而我則接受的是半工半讀的教育。”

“對子女要求特嚴,從不姑息遷就”

劉少奇既是慈父,又是嚴師。王光美曾深有感觸地說:“少奇對孩子們的工作和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教育,歸根到底,都是個‘嚴’字。他以‘嚴’要求自己,以‘嚴’要求孩子們。少奇要求他們成長為生活節儉朴素、學有所長、品德高尚的人。”她還說:“少奇身為國家領導,對自己的子女要求特嚴,從不姑息遷就。”

劉少奇從不向孩子們講述他們不該知道的事情,也從不准他們進入辦公室,更不准他們接觸文件。有一年春節,劉少奇全家在一起聚餐,平時很難與父母同桌吃飯的孩子們,這時異常活躍。他們爭先恐后地講述著自己的見聞,其中一個無意中講到在同學之間傳播的一則“小道消息”,因內容涉及到他們不該知道的內部情況,劉少奇立即追問:“這是誰說的?”

孩子看了爸爸一眼,不屑一顧地說:“反正從你們這裡什麼都聽不到、看不到,我們有的同學消息就特別靈。”

孩子的話激怒了劉少奇,他放下筷子,嚴厲地說:

由於工作的性質,我每天都接觸大量的黨和國家的核心機密。我不給你們講你們不該知道的東西,是完全正確的,這不但不是我的缺點,還應該算是我的優點。反過來說,別人給你們講這些東西,不僅不是優點,而且毫無疑問是他的缺點。你們要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學習功課上,有空余時間就多讀點書,多看看報,千萬不要在小道消息上浪費精力。腦子裡裝滿這些東西,不僅要影響學習,而且一旦說出去,輕者是泄密,重者就會給黨和國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在政治上,劉少奇對子女的要求更為嚴格。1951年2月,中國人民大學班級支部討論劉愛琴入黨轉正問題,劉愛琴認為,新黨員預備期滿轉正是順理成章的事。可劉少奇對女兒身上的弱點和問題,看得一清二楚。當支部征求劉少奇的意見時,他認真地說:“愛琴從蘇聯回國僅一年多,沒有經過國內斗爭環境的鍛煉,沒有經過風雨,政治上還很幼稚,生活上還不夠艱苦朴素,我對女兒轉正的態度很明確:‘嚴格要求’。”

黨支部本著“嚴格要求”的原則,對劉愛琴的轉正問題,進行了嚴肅認真的討論,最后沒有讓她轉正,並取消了她預備黨員的資格。這件事在劉愛琴的心靈上引起強烈震動,促使她對人生的道路深入思索,從此更加嚴格要求自己。

“培養孩子們的勞動習慣,我們責無旁貸”

劉少奇是從湖南農村走出來的,對“勞動”兩字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他常對王光美說,培養孩子們的勞動習慣,我們責無旁貸。

劉少奇雖身居要職,但總是抽出時間參加勞動,並要求孩子們積極參加。在中南海住宅的庭院裡,他讓孩子們種植果樹,採摘果實。有一次,中南海修建房屋時,他還帶著妻子和孩子一塊去工地勞動。

劉少奇覺得孩子們隻在院子裡干活還不夠,學校放暑假后,便安排他們每天抽半天時間到京郊公社參加勞動。他把孩子們叫到跟前,說:“你們應該到社會上去參加鍛煉,每天抽出半天時間到公社和農民叔叔一起勞動,另外半天復習功課。”出發前,他又叮囑道:“現在天氣很熱,你們要有思想准備。農民叔叔都在地裡干活,你們也應該像他們那樣不怕熱、不怕累、不怕吃苦。”

劉少奇在思想和行動上教育子女之嚴,可見一斑。

“要讓他們自己去闖,才能得到鍛煉”

劉少奇特別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生活能力。他常說,教子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到最艱苦的生活中去鍛煉。

劉源上中學時,每逢暑假,劉少奇就要求他到部隊鍛煉。因趕上軍隊大比武,他被選為特等射手,編入尖子班。他和戰士們一樣,每天托著磚頭練刺殺,累得腰酸臂疼。劉少奇時常鼓勵他克服困難、堅持鍛煉,於是,劉源在中學時期度過了3個這樣的暑假。

1965年夏天,王光美在河北省定興縣農村參加“四清”。一天,劉少奇拿著一封寫好的信對秘書說:“我給光美寫了封信,想讓平平給她送去,請你告訴工作人員,誰也不要幫她買火車票,也不要用車去送,更不要通知光美或工作隊的人去車站接她。讓她自己買票,自己上車自己去,總之,由她自己辦。”

聽了劉少奇的話,秘書不免嘀咕:“平平年紀還小,又沒出過遠門……”

劉少奇馬上打斷秘書的話,說:“正因為她沒出過遠門,我才讓她這樣做的,孩子們不能什麼都依靠大人給他們安排得妥妥帖帖的,要讓他們自己去闖,才能得到鍛煉。老是讓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不是愛護他們,而是害了他們。”

劉少奇停頓了一下,語氣有些緩和地說:“對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不好好學習要管,品德不好要管,沒有禮貌也要管。能夠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精神的事情,能使他們經風雨見世面的事情,都要大膽地放手讓他們去干,要鍛煉他們的勞動觀念,提高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最終,劉平平獨自乘火車到了河北定興縣。當她突然出現在母親面前時,王光美簡直驚呆了。在場的人更感到驚奇,都搶著問:“平平你怎麼來的?是誰送你來的?”劉平平自豪地說:“是我自己來的,誰也沒有送,爸爸讓我這樣做的。”

大家聽了,無不稱贊劉少奇教育子女的方法。

來源:《紅岩春秋》2018年第8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