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2018年09月05日14:42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人民英雄紀念碑。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異常慘烈,從戰略防御到戰略相持,進而發展到戰略反攻,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鐵骨錚錚、視死如歸,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正所謂“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這兩句詩出自屈原的《九歌·國殤》,“國殤”是指那些在保衛國家中犧牲的人。當其時,楚國多次被秦國擊敗並損失大片國土,數十萬將士血洒戰場。屈原盡管處於流放之地,仍心之念之遠方陣亡將士,謳歌他們的英勇犧牲、保家衛國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引用這兩句詩,既有對抗日戰爭中保家衛國、英勇犧牲革命英雄的謳歌、緬懷,也是對當代黨員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珍惜當下、建設美好家園的激勵與鼓舞,更表達了期望這種忠誠勇毅、堅貞不屈的英雄精神、英雄文化能夠發揚光大,一代代傳承下去,轉化成全體中華兒女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謀富強的精神動力。
什麼是英雄?“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古有“智過萬人者謂之英”“德過千人曰英”,是故“英”有聰穎智慧、才能出眾之意,英雄者當明辨是非、深明大義、為人正直,更有崇高的道德品質和人民情懷。“雄”則有胸懷天下、無私忘我、氣吞山河之意,英雄者勇武有力、膽識過人,更能為理想和使命而甘於奉獻一切直至生命。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在這燦爛的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英雄人物。他們或拋頭顱、洒熱血,或堅守理想信念、堅忍不拔,或無私奉獻、為國為民,英雄人物是國家、民族進步與發展的中流砥柱、脊梁基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鏈上的顆顆珍珠。
在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人們與天斗、與地斗,為自身生存求取一線生機,形成了與大自然斗爭中的英雄文化。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話傳說,展現了中華民族為征服自然、為求生存而不屈不饒的精神和面對艱難困苦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儒家著作中的“舍生取義”,以及《史記》《漢書》等大量歷史著作中的英雄人物列傳、事跡等,無不閃現著中華文化中的英雄主義思想。英雄文化成為中華文化重要內容。
“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謳歌英雄、贊美英雄的詩詞歌賦不勝枚舉,涌現出的英雄人物若星漢燦爛。《詩經》中就描繪了先祖們開疆拓土、抵御外敵的英雄事跡。后世的詩詞歌賦中歌頌英雄人物的更多,漢樂府中的《木蘭辭》、唐人的邊塞詩、宋人陸游辛棄疾的軍旅詩詞等便是其中杰出代表。明清之際流行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正是世代流傳的英雄故事的結晶。還有表現少數民族英雄的《格薩爾王》《江格爾》《瑪納斯》等史詩。音樂作品從《蘭陵王破陣曲》《十面埋伏》到《義勇軍進行曲》,也無不體現著雄壯、激越、不屈的英雄文化色彩。
“誠既勇兮又以武”,忠誠、勇武是英雄們的典型特征。忠於國家、忠於人民,既有“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陳湯、持節不屈的蘇武、“精忠報國”的岳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也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中的戍邊衛國的將士。“豈不畏艱險,所憑在忠誠”“忠誠資上策,仁勇佐前籌”,中華民族孕育出來的英雄文化便是這種忠誠、仁勇,就是那種“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韌勁,這是我們民族戰勝困難、戰勝敵人的寶貴精神食糧。
“終剛強兮不可凌”,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堅貞精神是英雄們的風骨與情操。中華民族綿延賡續五千載,也曾遭逢過多次亡國滅種危機,但正因為骨子裡的這種堅貞不屈,促使我們在面對壓迫、面對外敵入侵始終挺直脊梁。“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英雄們從來不屈膝於壓迫、武力。從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吳廣,“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到“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於謙,既體現出為國為民的豪情,也反映出人民對除暴安良英雄的呼喚。愛國、為民、堅韌、不屈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英雄文化中的核心要素。
進入近代,列強紛紛入侵中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危急時刻,一大批仁人志士投身救亡圖存道路的探索中,為爭取國家獨立、民族復興而斗爭,以愛國為核心的英雄文化得到了充分繼承和弘揚。從林則徐虎門銷煙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孫中山,涌現了千千萬萬民族英雄。特別是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圖存的共同意志,譜寫了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涌現出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批抗日英烈和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庄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及國民黨軍“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中,傳統的愛國為民、堅貞不屈的英雄文化又被賦予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升華成為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從紅岩到雨花台,從飛奪瀘定橋的十八勇士到“勞動婦女的模范”李桂英,從董存瑞到淮海戰場的百萬民夫,革命英雄用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鑄就了新中國誕生之路。
社會主義建設年代,革命英雄文化散發出了新的光芒,孕育了邱少雲、雷鋒、麥賢得等“最可愛的人”軍人群體,孕育了鐵人王進喜、守島英雄王繼才等為代表的工農大眾英雄,孕育了錢學森、黃大年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英雄,孕育了焦裕祿、孔繁森等為民服務、鞠躬盡瘁的英雄,形成了新時期社會主義英雄文化。無論是戰場殺敵,還是和平守護,他們的英雄行為化為了中國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榮耀,英雄精神成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的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進入新時代,我們更要銘記英雄、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沒有無數英雄志士的無私付出,哪來今天和平與安寧的生活?我們更應唱響新時代的英雄禮贊,理直氣壯地去傳承英雄精神、弘揚英雄文化,更加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實現中國夢、民族夢注入精神源泉。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思想政治研究中心副主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