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80多年前,紅三軍途經巫溪留下一幅紅軍標語

一句大白話 勝過千條槍

2018年09月12日15:01    來源:重慶日報

原標題:一句大白話 勝過千條槍

圖①:張同如講述紅三軍政治部標語的故事。

圖②:在巫溪縣徐家鎮一線天新建的紅軍首次入川紀念碑。

圖③:當地群眾在夏布坪建起了會師橋。

核心提示

“紅軍為窮人得到土地糧食和平而戰”——在巫溪縣通城鎮長紅村(原大興村)石門子張家大院老屋牆上,一幅落款為“紅三軍政治部”的標語,因農民拆除舊屋而重建天日。

“短短15個字,最朴素、最直接地回答了共產黨‘為了誰,依靠誰,服務誰’等重大問題。”巫溪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邵碧清表示,當年紅三軍戰士浴血奮戰踐行著標語的內容、堅守著他們的信仰,用堅定的信仰之光,驅走了老百姓心中的疑雲,照亮了前進的道路。

80多年來,這幅標語完好地保存在牆上,這段魚水情更深深地銘刻在當地群眾心中。

在巫溪縣通城鎮長紅村石門子半山腰上,一片新修的磚瓦房中,一棟低矮的土瓦房格外顯眼。土瓦房的門檐下挂著一塊書寫有“紅三軍司令部舊址”的牌匾,旁邊土牆上是一幅“紅軍為窮人得到土地糧食和平而戰”的標語。經年累月,標語最后的三個字已經模糊不清了。

這幅紅軍標語從何而來?它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7月底,重慶日報記者趕到巫溪縣,一探究竟。

標語為紅三軍政治部書寫

1932年6月,蔣介石調集重兵向各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反革命圍剿。同年10月,賀龍率湘鄂西紅三軍,從洪湖出發,歷經湖北隨州、河南、陝西等地,翻越大巴山,沿川鄂邊南下,於1933年1月13日進駐湖南桑植縣城,結束了3500多公裡的長途轉移,史稱“紅三軍小長征”。

巫溪地處渝(川)陝鄂交匯處,有“巴夔戶牖,秦楚咽喉”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幅標語就誕生在“紅三軍小長征”進入巫溪境內之后。

1932年12月15日,紅三軍在賀龍的率領下,穿過秦嶺山區壩河大山溝后,登上重慶、湖北、陝西交界的雞心嶺,成為最早進入川渝的主力紅軍。

進入巫溪境內,紅三軍智取一線天、激戰七蟒峽,取得了紅軍入川第一仗的勝利,國民黨時任巫溪縣長蔣登弟聞訊,嚇得棄城逃跑。

穿越神農架原始森林、翻過陰條嶺、攀越大峽谷……12月18日,左右路軍在通城夏布坪會師后,部隊前往通城壩。隊伍經過通城鎮長紅村(原通城鄉大興村)時,天已經漸黑。因山路陡險,不宜夜行,賀龍便決定部隊就地宿營,司令部就設在還鄉團團總張傳鬆家的張家大院。

當晚,賀龍在張家大院主持了紅三軍司令部會議,研究確定了攻打巫山大昌鎮的作戰計劃。走出房門,賀龍見門口有泥牆,就讓政工人員寫標語。

就這樣,司令部門外的牆上留下了“紅軍為窮人得到土地糧食和平而戰”“分配土豪的糧食衣服給窮人”等標語,並在標語的下面落下“紅三軍政治部,一九三二年冬,紅軍路過此地初次宣傳”等字樣。

房主拆舊屋發現紅軍標語

今年78歲的張同如,是張傳鬆的孫子,也是張家大院土瓦房的主人。見記者一行來到紅三軍司令部舊址,老人主動當起了義務講解員。

“聽父輩講我家住過紅軍。”張同如說,他幾乎是聽著紅三軍的故事長大的,但之前並不知道牆上有這幅標語。老人指著標語前的一塊空地告訴記者:“以前這裡是豬圈,恰好擋住了標語。”

1974年,張同如修建新房,拆除豬圈后,老屋斑駁的土牆上呈現出一大排字來,這就是紅三軍政治部標語。老人回憶,當時牆面有脫落,其它標語已經看不清字跡,隻有“紅軍為窮人得到土地糧食和平而戰”還清晰可見。

幾十年風雨,這幅紅軍標語幾乎完好無損,實屬不易。記者在當地《巫溪民間文學》查閱到這樣一個故事:紅軍走后,土豪惡霸與還鄉團卷土重來,見到牆上的標語,馬上叫人鏟除,不知啥原因,字總是鏟不掉,天天鏟、天天現,鏟一回、現一回。還鄉團和土豪惡霸嚇慌了,說:“這標語有神,不能再鏟了。”后來,再沒人去鏟,標語就這樣保存了下來。

通城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據當地老人講,紅軍當時寫標語的時候,因為牆面是泥石結構,書寫很多遍,字跡很快浸染得模糊不清。后來,有人出主意用糯米拌桐油涂在牆上,再寫出來的字就變得清晰了。這位工作人員說,正因為如此,再加上后來的豬圈屋遮擋了風雨,紅三軍的這條標語才得以保存下來。

“這是紅軍標語,我得保護它。”雖然自己是張傳鬆的孫子,但張同如親眼目睹了1949年前后的變化,切身感受到了新中國的幸福生活,“我就決定不再拆除這棟老屋了。”

聽說張同如保護紅軍標語,巫溪縣城兩位老師也出錢購買了瓦片,讓老人將屋頂重新翻蓋﹔擔心風雨侵蝕牆面,老人干脆自己動手又為標語覆蓋上一層薄膜。

1988年,通城鎮紅三軍政治部標語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后來,巫溪縣相關部門對寫有紅軍標語的土瓦房進行保護性修繕,清理了房屋內外的堆積物,將房屋內部進行牆體加固,做好房頂防水、房屋周圍排水,避免雨水侵蝕牆體﹔並收集當時紅軍用過留下的物件,建起了“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博物館,這幅標語也就成為主力紅軍在川渝最早和保存時間最久的標語。

紅軍標語背后的信仰之光

“窮苦老百姓要覺悟起來,跟紅軍一起打富濟貧。”“打土豪,分田地,救窮人。”“分配土豪的糧食衣服給窮人。”“同胞們團結起來,打到土豪劣紳。”……

“這些標語通俗易懂、內涵豐富,是紅軍執行群眾路線的縮影。”邵碧清介紹,紅三軍進入巫溪,沿途留下了很多標語,現在隻有張家老屋這幅標語保存了下來。

他告訴記者,這些標語最朴素、最直接地回答了我黨究竟“為了誰,依靠誰,服務誰”等重大問題。“紅三軍既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紅三軍進入巫溪后,在徐家壩街上花屋場召開審判大會。紅猩老爺(綽號)是紅軍從湖北竹溪押過來的惡霸地主,楊國棟是一線天一帶的惡霸,二人平時欺壓百姓,無惡不作,紅軍宣讀罪狀后將二人槍決。

花屋場的主人楊春三、楊春藻兩兄弟,也是大地主,經常勾結當地軍政惡棍,魚肉鄉裡。公審大會上,二人一同受審嚇破了膽,跪地求饒,自願打開糧倉。紅軍沒收了糧食,一部分留作軍糧,一部分分給了窮人。

在通城,紅軍在當地村民夏洪濤家做飯,不僅瓦酒壺裡的白酒一點未動,還給他留下了豆腐和豬肉。

特別是紅軍的紀律嚴明,極大地震撼了當地群眾。紅三軍在通城剛住下不久,一位紅軍戰士烤火取暖,引燃了貧苦農民彭豐相家的草房﹔一名紅軍戰士為了部隊夠“打牙祭”,誤把百姓范永紅家在岩壁喂的肥豬當作地主家的豬拖走了。

“紅軍的勝利,就是因為有鐵的紀律作保証。”獲知兩名紅軍戰士違紀,紅三軍司令部商議后,隨軍的湘鄂西分局書記夏曦宣布:“為嚴肅軍紀,決定將兩名紅軍戰士處決。”

……

紅軍到來之前,國民黨反面宣傳讓很多老百姓躲了起來。但紅三軍在巫溪5天,卻讓他們從害怕轉變成了擁護。

“一字一橫長,紅軍美名揚﹔兵強馬又壯,回回打勝仗……八字兩邊分,我們愛紅軍﹔打富又濟貧,喜愛窮百姓……”紅軍離開后,在巫溪通城、徐家等鄉鎮,一首《十字紅軍歌》流傳開來,至今還在當地老百姓中傳唱。

“‘打富濟貧’‘紅軍是窮人的隊伍’等思想在巫溪產生廣泛影響。”邵碧清說,紅三軍在巫溪深入農戶,宣傳革命﹔遵從群眾意願,打擊土豪劣紳﹔紀律嚴明,嚴懲損害群眾的戰士﹔買賣公平,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盡心竭力,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很快建立了魚水深情,熔鑄起信仰之光。

正因為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紅三軍順利進入巫山,攻佔大昌、搶佔西陽關,於1932年12月21日轉入湖北巴東縣,從冰天雪地裡走出了這段“死亡山谷”。(記者 彭瑜)

(責編:程宏毅、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