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東北抗聯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貢獻

2018年09月18日09:11    來源:黑龍江日報

原標題:東北抗聯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貢獻

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87周年,這個日子是每一個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沈陽制造蓄謀已久的侵華事變,短時間內,東北大片河山陷於敵手,民族存亡到了生死關頭。危機面前,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創建和領導了東北抗日聯軍,這支隊伍高舉抗日救國的偉大旗幟,在白山黑水間堅持了長達十四年不屈不撓的艱苦斗爭,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歷史貢獻。

白山黑水中流砥柱

九·一八事變爆發時,中共滿洲省委連夜起草並於次日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這是國內號召武裝抗日的第一篇宣言。但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數月之內,東北全境淪陷,日本侵略者更要以此為跳板南下入關,妄圖變整個中國為其殖民地。

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中國共產黨發出了堅決抗日的嚴正主張。東北地區黨組織——中共滿洲省委號召東北各級黨組織和廣大民眾團結起來打擊侵略者,並派出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魏拯民、李兆麟等一大批干部到義勇軍中去,組織和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1932年初,東北陸續建立起十幾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日游擊隊。1933年,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東北黨組織著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義勇軍和山林隊協同作戰,隊伍不斷擴大。在此基礎上,各反日游擊隊先后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和反日聯合軍,抗日游擊戰被推向高潮。1936年2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布《為建立全東北抗日聯軍總指揮部決議草案》,決定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統一稱為“東北抗日聯軍”,隨后,《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發布,東北抗日形勢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東北抗日聯軍共有十一個軍,其中九個半軍誕生和戰斗在黑龍江境內,鼎盛期兵力達3萬余人,足跡遍布東滿、南滿、吉東、北滿70余縣的廣大地區。東北抗聯戰士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以簡陋的武器與裝備精良的日偽軍堅持斗爭,殺傷其大量有生力量,成為支撐東北抗日危局的中流砥柱。據東北抗聯領導人之一周保中的推算,1931年至1937年間,東北抗聯殲敵人數約為103500人。而據日本陸軍省1936年3月公布的數字,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35年末,日本關東軍戰死4200人,傷病17.13萬人。日本關東軍參謀部統計,1936年日偽軍戰死者627人,傷1417人﹔1937年1月至9月,死傷518人。日本侵略軍為之痛恨不已,稱東北抗日聯軍為“滿洲治安之癌”。

牽制大量日軍配合全國抗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盧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中華民族陷入了空前危機,東北抗日聯軍原本的局部抗戰轉變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7年7月15日,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部發表《為響應中日大戰告東北同胞書》,號召東北民眾聯合起來,暴動起來,響應中日大戰,驅逐日寇滾出中國。北滿、吉東省委黨組織和抗聯司令部也發出公告,號召東北軍民團結起來,在敵人后方齊起奮斗,響應全國抗戰。在新形勢的鼓舞下,東北抗聯指戰員積極開展游擊戰爭,頻繁打擊日偽軍,掀起了東北抗日斗爭的新高潮,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

據日本原生省戰后統計,從1937年七·七事變至1946年初,日軍在東北陣亡約4.6萬人,加上受傷人員約13萬余人。在這種形勢下,日軍在入關南下的同時,不得不在東北逐年增兵以保証其后方安全,由此可見東北抗日聯軍對其巨大的牽制。正如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的那樣:“東三省的游擊戰爭,在全國抗戰未起以前當然不發生配合問題,但在抗戰起來以后,配合的意義就明顯地表現出來了。那裡的游擊隊多打死一個敵兵,多消耗一個敵彈,多鉗制一個敵兵使之不能入關南下,就算對整個抗戰增加了一分力量。至其給予整個敵軍敵國以精神上的不利影響,給予整個我軍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1940年以后,由於日偽“大討伐”和推行殘酷的“集團部落”,東北抗日聯軍陷入了極端艱難的環境,為了保存實力,堅持斗爭,東北抗聯大部分人員越境到蘇聯進行整訓,留下少數部隊在東北繼續進行游擊戰。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對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東北抗聯指戰員積極配合作戰。留守在東北各地堅持斗爭和執行任務的抗聯部隊也紛紛參與並配合蘇軍殲滅日偽殘余勢力。在強大攻勢下,日本關東軍很快土崩瓦解。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東北抗日聯軍和全中國人民一起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東北抗聯精神寶貴精神財富

在與日本侵略者進行長達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東北抗日聯軍不僅為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而且還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東北抗聯精神的內涵主要是:忠貞報國、勇赴國難的愛國主義精神﹔勇敢頑強、前赴后繼的英勇戰斗精神﹔堅貞不屈、勇於獻身的不畏犧牲精神﹔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艱苦奮斗精神﹔休戚與共、團結御侮的國際主義精神。

忠貞報國、勇赴國難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愛國主義使抗聯戰士把自己的生命與祖國的命運、與人民的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正是因為他們深深地熱愛著祖國和人民,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誓死保衛祖國,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愛國主義的偉大詩篇。

勇敢頑強、前赴后繼的英勇戰斗精神。面對凶殘的敵人和惡劣的條件,東北抗日聯軍不畏強暴,勇猛殺敵,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在長達十四年的艱苦斗爭的歲月裡,無數將士血染沙場,其中不乏抗日聯軍的高級領導人,如楊靖宇、趙尚志、魏拯民、陳翰章等﹔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如八女投江、蓮花泡四十二烈士、東北抗聯十二勇士血戰小孤山等,永遠為人民所傳頌。

堅貞不屈、勇於獻身的不畏犧牲精神。為了使中華民族不受外敵侵略,東北抗聯指戰員面對死亡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東北抗聯這個英雄群體,人數最多時有3萬多人,最少時僅有千余人,但是這個群體卻涌現出眾多英雄。楊靖宇勇斗頑敵壯烈殉國、趙尚志身負重傷被俘時痛斥侵略者的大義凜然、趙一曼就義前高唱戰歌的視死如歸……正是這樣一個個為了捍衛民族尊嚴威武不屈的英雄們,為這支不屈的隊伍贏得了不朽的榮耀。

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艱苦奮斗精神。在極端艱難困苦時期,東北抗日聯軍與敵人苦斗周旋,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樂觀主義精神。“足潰汗滴氣喘難、冷氣侵人夜難眠”“煙火沖空起,蚊吮血透衫”“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就是將士們所處艱苦環境的真實寫照,但他們始終保持堅定的意志、樂觀的豪情,發誓要“黑暗一掃完”“奪回我河山!”

休戚與共、團結御侮的國際主義精神。東北抗日聯軍面對的敵人是強大的,要戰勝日本侵略者,必須發動和團結各民族、各方面的力量。東北抗日聯軍11個軍中有十多個民族的成員,許多將領都是少數民族,如趙尚志、李兆麟、陳翰章是滿族,周保中是白族,金策等是朝鮮族。為共同反對日本侵略者,東北抗日聯軍建立了國際反法西斯聯合戰線,得到蘇聯人民的同情與支援。同時,東北抗聯的英勇斗爭有力地牽制日軍,為殲滅日本關東軍發揮了重大作用。

今天,雖然九·一八事變的硝煙早已散去,但那段血與火的歷史卻永遠留在我們記憶中。在中華民族最危急之時,東北抗日聯軍將士拋頭顱、洒熱血,與反抗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殊死搏斗,譜寫了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英雄事跡和崇高精神是激勵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強大力量。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史研究室)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