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6日08:29 來源:福建日報
金寨村所在的仙師鎮全景圖 (資料圖)
馬永昌 (資料圖)
馬永昌故居一側 (資料圖)
涼傘岽戰場遺址 賴立欽 攝
“金寨革命最深情,參加紅軍八十余。革命先烈三十九,接頭群眾數不清。”在永定區仙師鎮的東北部,有一座“紅色堡壘”——永定區仙師鎮金寨村。金寨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紅色村落,曾經有80人參加了紅軍游擊隊,有39位革命烈士和18位老地下黨員、老游擊隊員、老接頭戶、老交通員、老蘇區區鄉干部等“五老”人員。
金寨村黨支部書記張國初介紹說,全村現有人口約1644人。金寨村中余坑裡(包括大角裡)、小阜寨、齊潭、田螺湖、寨上這五個自然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認定為“革命基點村”。
筑起紅色堡壘
“扛起紅旗呼呼響,跟隨鼎丞鬧革命。”金寨村及周邊地區的革命斗爭與張鼎丞有著密切的聯系。早在1927年10月,中共永定縣委成立后,縣委常委、農運部長張鼎丞就經常秘密到金寨指導革命斗爭。1928年6月,金寨建立了黨支部,隸屬溪南區委領導。金寨黨支部成立后,黨組織積極發動勞苦大眾配合金砂地區反對苛捐雜稅和“倡糧度荒”“分糧吃大戶”等一系列斗爭。1928年7月1日,張鼎丞組織溪南農軍攻打永定縣城時,金寨村小阜寨的邱其銀等部分農軍在馬發賢、馬永昌等人率領下參加了這一武裝斗爭。
永定暴動后,縣委在金寨成立了金寨鄉蘇維埃政府,由邱其銀任主席。鄉蘇維埃政府組織領導群眾開展土改分田,鎮壓反革命,打擊土豪劣紳。按照區蘇維埃確定的“以鄉為單位、抽多補少、按人口平均分配”的政策,迅速把土地分給農民。同時,還建立了共青團、婦女會、自衛隊、少先隊、兒童團等組織,開展了興辦平民夜校等蘇區各項事業建設。
營造紅色堡壘后,金寨開始針鋒相對與敵展開武裝斗爭。1931年8月,第三次反“圍剿”開始后,杭永邊地區的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經常受到城內和上杭等地民團及反動勢力的騷擾,金寨首當其沖。金寨人邱其銀與馬永昌等人率領赤衛隊武裝配合永定獨立團在上、下溪南開展游擊斗爭,不斷打擊反動民團勢力。1932年4月,在閩西紅軍第十二軍的幫助下,金寨鄉的赤衛隊武裝持續發展壯大,鄉蘇維埃政府發動本鄉青壯年積極參加赤衛隊,並配合紅軍參加戰斗,鍛煉了隊伍,培養了骨干,為閩西紅軍和永定獨立團輸送了一批有生力量。
1933年初,國民黨十九路軍進佔永定,千方百計地對蘇區實行軍事“清剿”和思想控制,在金寨及周邊大阜、仙師宮、蘭崗、思前、三壩等地修筑碉堡炮樓,“搜剿”游擊隊、赤衛隊。為此,革命力量受到重大損失。在金寨搜山中,10多位赤衛隊傷員壯烈犧牲。金寨村遭到燒、殺、搶、掠。面對敵人屠刀和烈火,本村女共產黨員馬月英母女被捕后受盡折磨仍堅貞不屈,最后慷慨就義。這次金寨鄉有五六十間房子被燒,許多革命群眾無家可歸。被赤衛隊關押的土豪劣紳也被放跑,革命形勢急轉直下。
為了應對緊迫的斗爭形勢,文順區委書記邱其春和區蘇維埃主席邱其銀,在金寨成立了文順游擊隊,由賴德華任隊長,鄭添和任政委,全隊有60多人。此后,區委、區蘇率領游擊隊配合永定紅軍和各地武裝在杭永邊境開展武裝斗爭,不斷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保存了文順區蘇這塊根據地,為以后堅持游擊戰爭奠定了群眾基礎。
流血換來勝利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敵人心膽寒。1935年3月底,中共中央分局委員陳潭秋和鄧子恢、譚震林等率部到達大阜村與張鼎丞部匯合,准備召開閩西南軍政負責人會議,研究部署開展游擊戰爭事宜。不料,由於反革命分子暗中通敵,國民黨軍駐峰市第四連在民團團總陳榮光、鄭良坤部率兵300多人包圍大阜村,劉永生、邱其銀挺身而出,指揮部隊向敵人反擊,掩護大部隊撤退。經過3個多小時突圍戰斗,紅軍指戰員犧牲30余人,負傷70余人,擊斃敵軍50余人。隨后,邱其銀等率領40余游擊隊員,當夜冒險返回大阜尋找失散人員,並找到中央特派員陳潭秋,立即把他轉移到接頭戶家中,后又負責轉送到嚴坑、西溪一帶養傷。
1935年至1937年,國民黨軍在閩西反動武裝的配合下對蘇區連續發動了五期殘酷“清剿”,敵人在金寨修筑了炮樓,並派兵把守,強迫小阜寨等基點村群眾移民並村,實行保甲制度和經濟上實行封鎖政策,強迫群眾計口購糧、購鹽和破壞耕種等。僅小阜寨基點村群眾就二次被移到余坑裡,田螺湖的群眾也被移到余坑裡二次,並燒毀小阜寨房屋5座大樓。
但這並沒有動搖金寨群眾的革命信念。1935年5月,三壩鄉蘇維埃政府主席李世煌率部分游擊隊人員在金寨開展軍事活動,被大阜民團發現后,李世煌率部在金寨革命群眾的配合下與敵激戰,斃敵多人。因寡不敵眾,縣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謝榮祥、區委秘書許其光等人壯烈犧牲,李世煌等2人被捕。金寨群眾賴日喜兄弟隨母參加戰斗壯烈犧牲,邱唐燦和二個兒子邱茂騰、邱茂勝均被國民黨殺害,邱其金與母親、弟媳也被國民黨軍殺害,用生命譜寫了一門三英烈的悲歌。
“紅軍阿哥會打仗,金寨群眾傾相助。”5月27日,敵駐豐稔黃啟雲團及當地民團300多人,妄圖偷襲駐金寨田螺湖的紅軍游擊隊。當時正好永定游擊隊和永東游擊隊在劉永生、范欽洪帶領下開往杭永邊境活動,於是雙方在杭永邊涼傘岽相遇。劉永生用計引開敵人,並指揮紅軍戰士迅速搶佔有利地形,經過半個多小時激戰打退敵人進攻,並乘勝追擊,把敵人趕到豐稔的埔頭,這次戰斗殲敵130多人,繳槍100多枝,大長游擊隊士氣和威風。戰斗結束后,金寨革命群眾送來大量米菜給養。此后一段時間,被劉永生稱為“鐵戰士”的邱其銀等率游擊隊經常活動於杭永邊的金寨、大阜、湖其坑、三壩一帶,不斷挫傷敵軍,摧毀反動據點,沒收地主惡霸的財產,弄得敵人窮於應付。
金寨群眾敢於斗爭,也善於斗爭,在與反動勢力斗爭中運用策略。1935年冬,邱其銀與馬永昌等人向杭永邊的一些保長和基層人士宣傳革命主張和道理,爭取這些受打壓的國民黨基層人士同情革命群眾並支持紅軍游擊隊的活動。在三年游擊戰爭期間,他們還根據永定縣委的指示,組織金寨等地的人民群眾開展保衛土地和抗捐、抗稅、抗租的斗爭,在經濟上堅決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由於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保護,因而更加支持紅軍游擊隊開展反“清剿”斗爭。
援抗日迎解放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不久。金寨黨支部在縣委的領導下進行了充實和調整,整頓后的支部更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支部領導本村群眾積極開展生產運動,實行“二五”減租,募集抗日經費和物資,支援前方抗日將士、動員本埠人士北上參加抗日等。1940年1月后,福建保安團第十一團派兵對金寨等革命基點村進行“搜剿”,還到處修筑炮樓,限制基點村群眾與共產黨人的接觸,1940年5月21日,國民黨頑固派秘密殺害了金寨支部上一級領導、永定縣委常委、豐稔區委書記馬永昌等4人,制造了駭人聽聞的“馬永昌事件”,金寨群眾義憤填膺。
1942年5月,根據上級指示,豐稔區委以下組織解散,統一由永定縣委領導革命斗爭。金寨黨員干部轉入山區堅持隱蔽生產斗爭。當時,邱其銀等人與鄰村的馬發賢夫婦、李亞勝等同志一起參加了杭永邊的黃砂鋪和坎市石東坑、龍門山仔背等生產基點的工作。生產基點被頑固派破壞后,他們又在永定縣委的領導下,投入了抗日反頑和武裝自衛的斗爭,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45年8月,永定國民黨軍政當局強迫金寨等革命基點村移民並村、修筑炮樓據點,繼續實施保甲制度,重新頒布“通匪、濟匪、窩匪者殺”的反革命法令,大搞白色恐怖。燒毀山林、房屋,荒毀良田,強迫群眾繳交所謂“豐稔戰事損失賠償費”。為了有效抵抗反革命斗爭,金寨、三壩、西洋坪等地群眾積極配合劉永生等人率領的王濤支隊在杭永邊的開展武裝斗爭。金寨、西洋坪、三壩等支部也得到恢復和發展,保持個別聯系的黨員共有70多人。
1948年冬,原杭永縣委特派員邱其銀和曾萬生等人在中都岩頭寨成立杭永工作團和武工隊,此后,在杭永邊的中都、豐稔、金砂、大阜、金寨、蘭崗一帶開展游擊戰爭,不斷打擊反動勢力。1949年4月,邱其銀等人率領杭永武工隊配合蘭漢華、丘錦才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第七支隊在豪坑與國民黨保安二團和上杭自衛大隊六七百人展開激戰,斃傷敵30余人。這次戰斗打開了杭永地區斗爭新局面。
此時,金寨等基點村的青壯年紛紛參加武工隊,涌現出賴日居四兄弟一起報名參加武工隊的感人事跡,武工隊迅速發展到160余人。5月,武工隊改編為杭永游擊隊,邱其銀成為隊長,繼續在杭永邊開展活動。同年5月,在邱其銀的感召下,鄰村國民黨民團團長鄭良坤亦接受和平起義,將所有槍支彈藥交給杭永游擊隊。至此,金寨及周邊地區獲得徹底解放。1949年8月23日,成立縣人民政府時,邱其銀擔任第八區(金砂區)人民民主政府指導員兼區長,金寨紅土驕子邱其銀成了新中國基層新生政權的建設者之一。
在20多年的革命斗爭中,金寨村為永定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犧牲。特別是小阜寨基點村,革命前原來有50多戶人家,解放時隻剩20來戶,絕戶10多戶,人口從原來的370多人到解放時僅剩72人,被追認為烈士的就有18人。開國將軍、原福建省軍區司令劉永生寫詩頌揚金寨村:“溪南聞名金寨鄉,成批青年救國亡。后人繼承烈士志,前赴后繼戰沙場。”(全媒體記者 劉必然 通訊員 賴立欽)
(根據《閩西人民革命史》《永定人民革命史》《劉永生回憶錄》等整理編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