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央紅軍到陝北——尋訪黨中央在甘泉、延長的足跡

2018年10月09日15:14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中央紅軍到陝北 ——尋訪黨中央在甘泉、延長的足跡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陝西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精神富礦。無數革命志士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繼,抒寫出感天動地的歷史篇章。革命先烈拋頭顱洒熱血,悲壯三秦大地。深厚的紅色基因,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時光荏苒,滄桑巨變。英雄的足跡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滅,紅色的記憶並沒有在歷史的深處褪色。

讓我們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沿著紅色足跡重走信仰之路,挖掘珍貴史料,探訪革命舊址,濃墨重彩地講述英雄故事,傳播紅色文化,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1935年10月19日,隨著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陝北成為中央紅軍的落腳點。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延安正式成為中國革命和全國抗戰的穩定后方。

在初到陝北的一年零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毛主席和他的戰友們的足跡遍及西北蘇區各地(包括現在的甘泉縣、延長縣等地)。在馬背上、河川旁、窯洞中,他們奮筆疾書、激情演講、指揮作戰,不僅粉碎了敵人對根據地的進攻,還推動了黨的戰略戰術轉變,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做准備。

8月30日至31日,記者來到甘泉、延長等地,探尋黃土地上的革命足跡,感受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接受紅色革命精神的洗禮。

1 初到陝北 窯洞留下轉戰足跡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歷經千辛萬苦抵達陝北吳起鎮。然而,這塊落腳地並不穩固。為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鞏固和擴大陝北蘇區,黨中央和毛主席開始了一年多的轉戰之旅。

1935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離開吳起鎮,經保安(今志丹縣)沿洛河南下,於11月2日到達陝甘邊蘇維埃政府駐地——甘泉縣下寺灣,住在白雲德家的石窯洞裡。採訪中,記者走進下寺灣毛澤東舊居,此舊居為一線兩孔石窯洞,北靠山,南鄰洛河,毛澤東就住在靠左的窯洞。這孔窯洞裡靠左側擺放著一張書桌,上方的牆壁上挂著一幅華北地區形勢圖。毛澤東當年就是在這裡,就著昏暗的燈光研究全國抗戰形勢。舊居外側的窯洞是下寺灣會議舊址,裡面的陳設都按照曾經的樣子擺放,長凳兩側的牆壁上挂著當時參加會議的領導人圖像,仿佛能感受到當時會場緊張而嚴肅的氣氛。

當時的陝北蘇區面臨國民黨軍隊圍剿,為擺脫困境,193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在這裡召開政治局會議,聽取了陝甘晉省委副書記郭洪濤和西北軍委主席聶鴻鈞關於陝北蘇區、陝北紅軍及其作戰情況的匯報﹔派出中央機關工作組前往陝甘晉省委所在地瓦窯堡主持工作﹔率軍南下與紅十五軍團匯合,部署直羅鎮戰役,解除國民黨軍隊對蘇區的威脅。

11月4日,毛澤東率紅一軍團從下寺灣出發,途經東溝鄉喬庄村和道鎮史家灣村,於6日來到位於史家灣以北的象鼻子灣村。如今村前的一片小樹林裡立著一塊石碑,提示著人們這裡就是當年中央紅軍與紅十五軍團會師之處。

中央紅軍與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后,整編為紅一方面軍。11月21日至24日,紅一方面軍發動直羅鎮戰役,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為中共中央把全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直羅鎮戰役后,中共中央入駐瓦窯堡。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召開了瓦窯堡會議,明確了黨在新形勢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和方針政策。會后,黨中央和毛主席開始著手部署東征。

1936年1月26日,正值陝北高原數九寒冬,毛澤東身著單薄的粗布棉衣,率領紅軍從瓦窯堡動身,於次日夜抵達延長縣劉家河鄉后段家河村﹔28日,進入延長縣城,居住在城內寨山西南麓何江家﹔31日,毛澤東在這裡主持召開了軍委工作會議,研究部署東征事宜。

東征會議舊址就位於縣城內山坡上,北依寨山、南臨延河,東西排布著五孔土窯洞,旁邊用灰磚砌的牆簡單地圍出一大片空地。院子裡空地上兩棵一高一矮的槐樹下,石磨、碾盤孤零零地散落著。

“聽父輩講,毛主席和賀子珍就住在這孔十二米深的窯洞裡。”今年8月30日,70歲的朱文英老人指著左起的第二孔窯洞回憶道。由於從小在這裡生活,盡管已經離開這裡四十多年了,但老人談起往事還是異常激動,還為記者模仿毛主席當年背手在院子裡散步的樣子。

在鞏固和發展陝北蘇區的一年多時間裡,黨中央和毛主席一共走過了陝北8個縣,住了36處窯洞。在簡陋的土窯裡、在狹小的石洞裡、在長滿荒草的樹林邊,居住、開會、講話,困難時甚至連一處固定的棲身之所都難以找到。然而,紅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依然堅持革命,並最終由弱變強,就是因為有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吃苦耐勞的作風在支撐著他們。

2 精神傳承 黃土地上播撒火種

1936年2月7日,清澗縣的袁家溝村,雪還在紛紛揚揚地下著。此時,毛澤東正帶領隨行人員視察黃河渡口。站在山頭眺望,隻見千裡高原到處銀裝素裹,分外妖嬈,毛澤東觸景生情,當晚就寫出了著名的《沁園春·雪》。13天后,紅軍組成的抗日先鋒軍強渡黃河,標志著一場歷時75天、轉戰30多個縣的東征戰役正式開始。

其實,東征開始之前,對於陝北蘇區的發展方向和紅軍主力的戰略行動,黨中央內部存在著向南、向北或向西發展的三種不同意見。對此,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上提出另一種意見,即東渡黃河,開辟呂梁山革命根據地,進一步向晉中、晉東南、晉西北發展。之后召開的東征會議,進一步將大家的思想統一到向東發展上,為工作重心轉移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上來做好了軍事上的准備。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早在長征之時,黨中央的戰略目標就在不斷調整:由最初的湘西,到黎平會議的川黔邊、遵義會議的川西北、扎西會議的雲貴邊、兩河口會議的川陝甘、俄界會議的“與蘇聯接近的地方”,直到榜羅鎮會議,西北根據地才最終確定為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

1935年11月5日,甘泉縣象鼻子灣村的天空中飄著鵝毛大雪。毛澤東站在雪地裡,面對河灘上的紅軍戰士發表講話,對長征精神做了高度提煉和概括——“長征是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從到達陝北開始,這種實事求是和艱苦奮斗的精神火種,又隨著黨中央的轉戰足跡,撒遍了這裡的每一寸土地。

在下寺灣當地流傳著一個故事。1935年12月,經過長征到達陝北的中央紅軍衣衫襤褸、缺吃少穿。如何籌到糧被,讓戰士們順利過冬,成為擺在紅軍領導人面前的首要問題。於是毛澤東手寫一張借條,讓當時的紅一方面軍后勤部部長去找徐海東借錢。徐海東接到毛澤東的信后,沒有考慮,立即把供給部部長找來,說不是借,而是給中央紅軍5000大洋,同時復信說,紅二十五軍完全服從中央紅軍的領導。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拿到5000大洋和徐海東的回信后,一塊兒落淚……

艱苦奮斗和實事求是是中國革命的優良傳統。1936年,當美國記者斯諾來到延安,看到黨中央和毛主席住窯洞、吃粗糧、親自紡線后,深為感動,稱這種精神力量是“東方魔力”“興國之光”。

3 銘記歷史 紅色教育深入人心

“1935年9月,東北軍七個師分兩路由洛川、鄜縣(今富縣)向陝甘根據地進犯。紅十五軍團決定採取‘圍城打援’的戰術,以少量部隊佯攻甘泉縣城,引誘延安守敵出援,紅軍主力在延安和甘泉之間的勞山一帶設伏殲敵。甘泉守敵被紅軍圍困后第三天,東北軍一一〇師從延安馳援甘泉,途經勞山進入紅軍預伏陣地時,紅軍戰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入敵陣。經過6個小時的激戰,東北軍一一〇師師部和兩個團被全殲……”在勞山戰役烈士陵園裡,當地的中小學生正認真地聽工作人員講述勞山戰役的戰斗場景。

勞山戰役烈士陵園位於當年勞山戰役發生地——小勞山村。每至清明,當地各界人士都會自發前來掃墓祭奠,接受革命傳統教育。今年5月,勞山戰役烈士陵園與下寺灣的毛澤東舊居、陝甘邊蘇維埃政府舊址一起被納入甘泉縣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基地。

在甘泉和延長兩地,紅色教育活動的開展十分普遍。早在兩年前,甘泉縣下寺灣列寧小學和榮譽軍人學校舊址,就留下了延安文藝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動採風團的足跡﹔今年5月,延長縣又組織學員來到東征會議舊址、延長縣革命烈士陵園等地,通過祭奠緬懷革命烈士、現場學唱革命歌曲、重溫入黨誓詞等方式,銘記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在甘泉,由西工大明德學院與當地合作創辦的甘泉長征干部培訓學院已於今年7月投入運行,未來將被打造成為傳承長征精神、提升干部黨性修養、開展紅色傳統教育和展示黃土高原風貌的新平台、新窗口。

“我們正積極與市委黨校、延安干部培訓學院聯系,爭取將‘大陸第一口油井’‘東征會議舊址’加入全市紅色教育培訓教學點,將課堂‘搬’到現場。”延長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付平說。(記者 孫超)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