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劉少奇在宿遷

孫維才

2018年10月10日08: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1939年到1942年,劉少奇先后擔任中共中原局書記、中共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委、中共新四軍分會書記,領導華中人民英勇抗戰。劉少奇是踏入宿遷最早,也是次數最多的老一代中共主要領導。抗戰期間,劉少奇親臨宿遷境內,領導創建抗日根據地,在宿遷地區留下了一串串光輝足跡。

頂層設計,確定方向

抗戰爆發后,隨著八路軍在敵后的發展,華北各地紛紛建立起抗日根據地。相比之下,中共在華中地區的敵后力量則較為薄弱。

1938年 9月,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橋兒溝召開。會議確立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會上決定成立中原局。在此關鍵時刻,黨中央派劉少奇出任中原局書記,“所有長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抗日工作,概歸中原局指導”。劉少奇勇敢挑起這副重任,奔赴華中,領導抗戰。但怎樣發展華中,如何開展抗日?當時有向南、向西、向東、向北發展四種觀點,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究竟朝哪個方向發展,全看劉少奇的智慧和創新了。

1939年1月,劉少奇到達河南確山竹溝鎮,正式建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領導機關。在此期間,他一方面傳達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一方面聽取中共河南省委書記朱理治等同志匯報,了解中原地區的形勢,並於3月奉命返回延安。4月12日,劉少奇向中央作了關於華中工作問題的報告。毛澤東在會上指出:現在游擊戰爭的主要發展方向是華中。為此,中共中央書記處於4月24日發出關於建立皖東抗日根據地的指示: “目前我黨我軍在皖東的中心任務是建立皖東抗日根據地……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中心和目的。”

9月15日,劉少奇攜徐海東等40多名干部離開延安再赴中原。10月下旬,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離開竹溝向皖東進發。11月4日,他到達敵后的安徽渦陽以北的新興集。不久,劉少奇電告中共中央書記處:“我到皖東已數日,情況大體了解。四、五兩支隊減員很大,人數均不充足。工作薄弱,建立根據地的觀念甚微弱。”依此,他分析形勢,實事求是地向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出發展豫皖蘇邊區的工作意見,重要一條就是“創造蘇北(包括宿遷)根據地”。

在1939年12月召開的中原局會議上,劉少奇明確提出,新四軍的發展方向不是向北,不是向西,更不是向南,而是向東發展,“東進應該開辟蘇北根據地。蘇北地域遼闊,全屬敵后,有馳騁回旋的廣大地盤。蘇北又靠山東,可以同八路軍相互依托,相互策應。因此,蘇北是我們的戰略突擊方向,應集中力量向這一地區發展”。為此,他提出關於目前華中發展地區及工作部署意見:目前我們在皖東隻能求得某種有限度的發展。蘇北是有最大發展希望的地區,這是我們的突擊方向,應集中最大力量向這方面發展。

由此可見,劉少奇數月來聽取匯報、閱讀文件、檢閱部隊、同干部戰士親切交談,了解到豫皖蘇地區敵我情況,掌握了豐富的資料。他改變了中央原先確定以皖東作為重點發展的意圖, 進行頂層設計,明確建議以創建蘇北根據地作為實現發展華中戰略任務的戰略突擊方向。中共中央書記處同意劉少奇對豫皖蘇邊區的工作部署意見,指出:“整個江北的新四軍廣泛猛烈地向東發展,一直發展到海邊上去,不到海邊決不應停止。”

劉少奇從竹溝出發,一路上就苦苦思索“發展華中”這個重大課題,到此,終於有了答案。這是他多方深入調查研究,根據蘇北實際情況,分析抗戰形勢,創造性地做出的重大部署,表現出了一名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的深謀遠慮,真知灼見。實踐証明,蘇北固,則華中興。此后,劉少奇致力於蘇北根據地建設,相繼開創了淮北、淮海根據地,對“鞏固華北、發展華中”,對皖南事變后重建新四軍軍部乃至取得抗戰勝利、解放全中國都具有重大意義。

求真務實,建“家”立業

開創蘇北根據地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實施起來困難重重。除了日偽不斷地對根據地“掃蕩”“清鄉”之外,國民黨頑軍也反復與新四軍摩擦。華中是國民黨統治的重心,他們吸取在華北敵后沒有留下了相當數量的武裝力量的教訓,在華中地區留下大量武裝力量。武漢失守后,蔣介石任命第二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韓德勤為江蘇省政府代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率第八十九軍進入蘇北敵后。韓德勤以興化為據點,利用合法地位,廣羅蘇北土雜武裝,先后整編為10個保安旅,連同其他正規部隊,號稱10萬人馬(實約7萬人)。此外還有泰州地方實力派魯蘇游擊總指揮部總指揮李明揚部約2萬人,直屬財政部的稅警總團陳泰運部,約3000人。他們視新四軍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更為嚴重的是日、頑相互勾結,多次妄圖剿滅新四軍及其他抗日武裝,致使根據地的開辟工作十分艱難。

但劉少奇有著共產黨員大無畏的精神,有著革命家的膽識和氣魄,他頂著重重困難和壓力,求真務實,尋找對策。他說打鬼子要有槍,有了槍還要有個“家”,這個“家”就是根據地,就是抗日民主政權。有了政權,就可以籌糧、籌款、收稅,部隊也不用向人家“討飯吃”,就可以“招兵買馬”,壯大自己,歷史上的流寇主義,沒有一個成功的。沒有根據地,抗戰不可能成功。因此,他精心謀劃成“家”立業的大事,這就是開辟蘇北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1939年12月至翌年2月,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發展華中的戰略部署問題,在劉少奇主持下,在淮南連續召開了三次中共中央中原局擴大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大力向東發展,堅持反摩擦的斗爭,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任務及戰略方針。1940年3月,劉少奇親自指揮戰斗,集中新四軍第四、第五支隊和蘇皖支隊的主力,向進攻定遠縣大橋地區的頑敵實行自衛還擊,並乘勝攻佔了定遠縣城。然后回師東進,在挺進縱隊一部配合下,按照劉少奇制定的“堅守待援”戰術,擊退了圍攻半塔集的韓德勤部隊,取得了定遠、半塔保衛戰的勝利。在此基礎上,他委任了定遠、來安、天長等12個縣的縣長,建立起華中敵后第一批抗日民主政權。

根據地的創建,更引起日、偽、頑的恐慌,他們相互勾結,妄圖消滅新四軍,鏟除根據地。面對懸殊的敵我力量,劉少奇向中央提出八路軍南下,陳毅等新四軍北上的戰略。在劉少奇指揮下,10月4日,黃克誠率部連克東溝、益林、阜寧等地, 10月10日,佔領鹽城。此時新四軍陳毅部北上取得黃橋決戰勝利后進抵東台,兩軍的先頭部隊在鹽城、東台之間的白駒鎮勝利會師,這使蘇北敵后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開辟了華中最大的一塊抗日根據地。至此,劉少奇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了開辟蘇北根據地的任務。

為鞏固蘇北根據地,1940年4月下旬,劉少奇從淮南江北指揮部到淮北指導工作,在泗宿縣(今泗洪縣)朱湖鎮召開干部會,作了《在敵后怎樣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重要報告。這份報告從理論和政策的高度上提高了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軍民的認識,為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指明了方向。

1942年3月,劉少奇從鹽阜地區赴延安,途經沭陽周集,接見了淮海區黨政軍領導並發表重要講話,號召淮海區發展抗日武裝,打擊日偽軍,擴大根據地。

宿遷是革命老區,積極響應劉少奇的號召。首先是積極發展地方武裝。宿遷人民在積極參加主力部隊的同時,踴躍參加地方武裝和游擊隊。1941年7月,淮北區黨委決定成立淮泗縣民主政府和中共淮泗縣委,建立“湖北大隊”。1941年9月,在庄林場成立“宿北馬陵大隊”。宿遷縣沂河大隊初建時僅20余人,至1941年底已發展到280余人。1942年11月,沭河大隊和新四軍三師十旅二十八團一個連編入淮海軍分區三支隊八團。1943年12月,潼陽縣成立民兵總隊。這些地方武裝,為堅持、鞏固、發展根據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鞏固政權。1940年5月,泗南縣民主政府在羅崗成立,羅崗一度形成集市,成為泗南縣政治、文化、軍事、經濟的中心。1940年10月,中共皖東北地委和專署在半城區成立。1941年5月,新四軍第四師主力由津浦路東進入洪澤湖地區半城一帶,半城成為中共淮北區黨委、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和新四軍第四師司令部的駐地。

1940年8月下旬,八路軍第五縱隊按照劉少奇指示進入淮海區后,幫助蘇皖區黨委成立了泗陽、淮陰、沭陽、宿遷、灌雲、漣水和東海各縣政權。9月中旬,蘇皖區黨委在沭陽錢集召開士紳座談會和各界代表會議,通過了成立淮海區專員公署的決定。專署下轄漣水、淮陰、泗陽、沭陽、東海、灌雲、宿遷、沐宿海、漣灌阜等9個縣級行政單位,計33個區。至此,淮海區自上而下建立了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淮海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初步形成。遵照劉少奇關於民主政權建設的指示,淮海區黨委認真實行“三三制”,建設黨領導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第三,大力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劉少奇十分注重黨的建設,注重加強黨員教育。1940年上半年到皖北指導工作時,就常和黨員干部談黨性修養和黨內斗爭問題。對個別同志存在的保守思想和宗派主義進行耐心教育,教導大家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學習唯物辯証法,提高理論水平。宿遷地區許多黨員干部都到劉少奇擔任校長的華中黨校培訓過,聆聽過他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做一個好的黨員,建設一個好的黨》《論黨內斗爭》《論黨員在組織上和紀律上的修養》《反對黨內各種不良傾向》等重要講演。廣大黨員干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加強黨的建設重要意義,極大地提高了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質。

指揮數戰,決勝千裡

劉少奇多次親自指揮、親自參加宿遷地區的戰斗、戰役。

首先是胡橋戰斗。1940年4月28日,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一行乘小船,從淮南經管鎮來到淮北羅崗(泗洪縣境內)視察、指導皖東北抗日工作。當時八路軍蘇魯豫支隊(蘇支)一大隊奉命由山東返回皖東北,擔負保衛劉少奇的安全和鞏固根據地的任務。劉少奇帶領中原局積極部署當地抗日斗爭,電台發報聯絡頻繁,引起了日偽注意。6月初,劉少奇在水牛沖召開會議,蘇支一大隊隊長胡炳雲派特務連執行保衛任務,主力則部署在鄭集、胡橋一帶村庄,並提前派出偵察小分隊,秘密監視泗縣、五河敵偽動向。當時正值夏旱,皖東北久旱無雨,禾苗半枯。6月9日晨,200余名偽軍化裝成“求雨”的百姓,抬著內藏武器的土地爺、龍王爺神龕,吹吹打打向胡橋走來,吸引眾多群眾觀看。當“求雨”隊伍來到九連駐地胡橋時,被我軍一排長發現,敵人立即從神龕中抽出武器,向我軍開火,看熱鬧的群眾驚慌四散。九連長令所屬部隊退守村庄緊急抵抗,同時向大隊報告。敵情突然,劉少奇沉著冷靜,決定由胡炳雲大隊在鄭集、胡橋、江橋一線迎擊來犯之敵。胡炳雲接報,當即命令三營長組織十連進行反擊。這時,偵察小分隊報告,泗縣、五河日軍分三路包抄鄭集,內有200多騎兵,形勢十分嚴峻。胡炳雲派員向劉少奇匯報,按照劉少奇的戰斗部署,組織火力先打突進十一連陣地的左路日軍,同時命二營長曹金奎在鄭集北趕修工事,以阻止敵右路和中路進攻,並親率一營進入十一連陣地。敵人每次沖鋒均丟下幾十具尸體。胡炳雲令各營派小分隊襲擾日偽軍,敵人不得不退回泗縣、五河據點。

6月13日晚,劉少奇正在蘇皖縱隊駐扎的江橋召開淮北黨政軍干部會議。此時,縱隊獲悉日軍正從泗縣、睢寧、宿遷同時出動向江橋扑來,會議立即終止。劉少奇立即做出戰斗部署:命令駐江橋的特務營馬上集合准備迎敵﹔命令通訊員火速通知駐扎在附近的隴海南進支隊司令鐘輝率部前來增援。次日拂曉,宿遷日軍200余人分乘10輛汽車,攜帶著8挺機槍、6枚擲彈筒,突然包圍縱隊駐地江橋。江華立即指揮特務營奮勇迎戰,與敵展開肉搏。危急關頭,隴海南進支隊趕到,迅速向敵展開反攻。日軍在縱隊夾擊下,撤出江橋,退回宿遷縣城。然而,正當隴海南進支隊增援江橋時,睢寧、泗縣兩路日軍500余人,趁機向隴海南進支隊駐地歸仁集猛攻。南進支隊三團固守歸仁集,與敵激戰一日,擊退敵十多次進攻。黃昏后,江華指揮其他部隊增援三團,將日軍一個中隊包圍在一座大廟裡,激戰一夜,日軍傷亡慘重。此役共斃傷日軍200余人。

1941年8月,趁日偽軍向新四軍“掃蕩”之際,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調集保安第三縱隊,先后侵佔了江蘇省泗陽縣西北的程道口、史集、仰化集一帶,並在程道口建造了堅固工事﹔國民黨一一七師三四九旅六九七、六九八兩個團,侵佔了淮陰、漣水的新渡口、張官蕩、大興庄一帶,企圖以程道口為中心,控制運河兩岸,構成一道橫貫淮北、淮海抗日根據地的東西走廊,繼續向根據地中心區推進,並接應第三十一集團軍湯恩伯部東進蘇北制造摩擦,妄圖一舉吃掉根據地。劉少奇指出,如不急令淮海全體軍民以極大的決心來挽救這種危險形勢,就“有使華中全局受嚴重之危險之可能”。為此,劉少奇領導華中局和軍分會共同研究,確定以陳毅為首組織一個前方指揮部,抗擊來犯之敵。9月27日,劉少奇帶領司令部等人與陳毅商定作戰事宜,安排配足作戰人員、偵察人員、機要人員和電台。劉少奇還電告皖東、皖東北各地:軍長此行將代表華中局指揮各地黨政工作﹔軍長在淮海區時期,一切軍事行動部署及舉動由軍長決定,並完全執行軍長的統一指揮。即是說,將政治委員的附屬權交給了軍長一人全權掌握。陳毅當然掂出此重量,也不負眾望,抽調第二師、第三師、第四師各一部和獨立旅共7個團,於10月14日完成了對程道口的包圍。15日至18日,攻克史集、張庄、大興庄等外圍據點。20日下午5時開始總攻,各部密切配合,至21日下午8時半攻佔程道口。程道口戰斗的勝利,對鞏固整個蘇北根據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領袖風范,心系群眾

劉少奇在宿遷期間,依靠群眾,關心群眾,與宿遷人民結下深情厚誼。劉少奇和杜大娘的交往,就充分顯示了他和宿遷人民的深厚情誼。

1940年4月下旬,劉少奇來到皖東北指導工作,中原局領導機關設在與孫園鄉相鄰的張塘鄉。時任村地下行政小組長的許朝銀與劉少奇經常在一起開會。劉少奇來到皖東北后,一天晚上,日軍集結重兵開往張塘鄉,妄圖一舉摧毀中原局領導機關。正在駐地研究工作的劉少奇和其他同志獲此情報后,立即分頭轉移。許朝銀迅速將劉少奇領往離駐地三裡的孫園鄉,藏在自家剛剛砌好的灶屋裡。天快亮時,許朝銀不顧個人安危,將劉少奇護送到了30裡外的安全地帶——朱湖鄉(張愛萍所率新四軍駐地)。

不久,劉少奇在洪澤湖西岸的小吳庄召開減租減息工作座談會。許朝銀冒著滂沱大雨前往會場。會上,劉少奇仔細聽取了各地關於減租減息工作的匯報。當他聽到許朝銀介紹減租減息工作經驗時,兩眼迅速看向這位曾經掩護過自己的大娘身上。當時許朝銀雖然年齡未過50,卻已滿頭白發。劉少奇十分動情地說:“我們要好好學習這位大娘任勞任怨、出生入死的革命精神。”從此,杜巷村“杜大娘”的名字便在當地廣為流傳。由於工作出色,不久,“杜大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任中共孫園鄉黨支部委員兼農救會主任。

劉少奇這句平平常常的話,“杜大娘”牢記在心,化為革命生涯中永不枯竭的力量。經過她的宣傳和發動,群眾自願獻糧獻款。開明地主許老太太一家就捐獻出良田300畝、房屋數十間。“杜大娘”積極響應劉少奇關於“抓武裝,抓政權,抓財政經濟”的號召,組織全區婦女開荒種植,紡紗織布,進行生產自救。1947年8月,“杜大娘”擔任孫園鄉鄉長。在淮北解放區開展的擴軍運動中,她帶頭把大兒子杜正金送上前線。在她的帶動下,全鄉青年踴躍報名參軍參戰。在著名的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期間,55歲的“杜大娘”兼任地方支前大隊長,率領擔架隊、毛驢隊,迎彈雨、鑽槍林,冒著生命危險支援前線。

領袖與人民群眾共患難,也與人民群眾同甘苦。根據地初建,籌糧困難,加上日偽“掃蕩”進攻,戰士每天隻能吃兩餐雜糧稀飯。劉少奇一面指導籌集糧食,一面安排秘書將照顧他和中原局的米面送到前方。從此,劉少奇每天也隻吃兩頓雜糧稀飯,有時候還摻些野菜。在沭陽,當地老百姓沒好飯菜,粗糧、紅薯煎餅是當地人們的主食,因為要用力咬嚼,俗稱搖頭餅,劉少奇管它叫“日本國旗餅”。當時,有些傷病員不習慣吃這種餅,劉少奇同志就風趣地鼓勵他們:“吃呀!吃一張煎餅,就吃掉一面日本旗。”許多傷病員聽他這麼一說,再吃起煎餅就覺得有滋有味。

1942年3月18日,劉少奇從蘇北阜寧單家港起程回延安,途徑淮海軍區所在地——沭陽縣周集鄉小胡庄,在這裡住了一個多星期。一天,劉少奇和一個前來軍區送糧草的農民唐兆林促膝談心。他是小胡庄的村農會會長。劉少奇向他詢問了老百姓生活、群眾的抗戰情緒、減租減息、新四軍與老百姓的關系等問題。劉少奇看到唐兆林面黃肌瘦,衣衫襤褸,估計他家生活有困難。第二天早上,劉少奇來到唐兆林家,見唐父雙目失明,一家7口人擠在兩間破漏的屋子裡。他當即從身上掏出40塊錢,給唐兆林修理房屋,全家感激得說不出話來。1959年4月,劉少奇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消息傳到唐兆林家,一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他讓兒子唐偉華給劉主席寫了一封信,並想要一張他的相片,留做紀念。在國事繁忙中,劉少奇指示中央辦公廳把相片寄給沭陽縣委,委托縣委了解情況后轉交,表達了他對農民兄弟深深的惦念。

來源:《世紀風採》2018年第9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