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2018年10月15日16:21 來源:陝西日報
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中共陝西省委和陝甘邊特委領導,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帶領紅二十六軍和陝甘邊人民,歷經艱難曲折而逐步建立和發展的重要根據地,大致經歷了建立陝甘邊革命武裝、成立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和創建、鞏固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等幾個歷史階段。1935年2月,陝甘邊革命根據地與陝北革命根據地統一成為陝甘革命根據地,在黨的歷史上有著起承轉合的特殊地位,為中國革命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一、創建黨直接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
在深入總結清澗起義、渭華起義和旬邑起義等經驗教訓中,1929年4月16日和6月22日中共陝西臨時省委收到中共中央的兩次指示信以及《陝西問題決議案》,按照盡力擴大黨在群眾中的工作、加強黨對群眾斗爭的領導、開展農民游擊戰爭、建立蘇維埃政權等指示,省委派出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一批共產黨員深入陝甘一帶開展兵運工作。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斗爭實踐,革命先輩們深刻地認識到,“搞革命武裝,依靠在舊軍隊裡的合法地位招兵買馬是不行的,還是要走井岡山的道路。”1931年9月,劉志丹和馬錫五等先后到南梁地區,建立了黨直接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南梁游擊隊,劉志丹任總指揮,在南梁、華池一帶發動群眾進行抗糧抗捐斗爭。10月,與閻紅彥等帶領的陝北游擊支隊匯合,以正寧寺村塬為中心展開艱苦斗爭。省委非常重視這支隊伍,派謝子長到南梁傳達關於整頓部隊、建立工農紅軍以及向關中道移動的指示,並成立了以謝子長為書記的隊委會,利用甘肅地方軍隊陳珪璋部擴充實力之機,解決了部隊急需的食宿和冬衣等困難。
1932年1月初,根據省委指示,兩支游擊隊在正寧縣合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並向渭北一帶游擊,開始與農民運動相結合。2月西北反帝同盟軍在正寧縣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謝子長任總指揮,下轄四個大隊,多次擊潰國民黨軍隊的進剿和民團襲擾,並向渭北的三原、富平、蒲城、耀縣一帶游擊。按照省委《關於陝西游擊戰爭的行動綱領》,3月陝甘游擊隊在正寧南塬一帶開辟根據地,舉行工農兵代表會議,建立蘇維埃政權——寺村塬革命委員會,沒收土豪的糧食、牲畜和其他財物。4月12日陝甘游擊隊撤離寺村塬,轉戰於富縣、洛川、黃陵、宜君,在東進韓城失利后進入隴東,決定依托橋山山脈就地開展游擊戰爭。
193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陝甘游擊隊的工作及創造陝甘邊新蘇區的決議》,提出要在積極開展當地的游擊運動中,創立新的紅軍隊伍及陝甘邊蘇維埃區域,並批准陝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四十一師。6月1日,省委作出了《關於創造陝甘邊新蘇區與游擊隊工作的決議》,提出了開展游擊戰爭、創造新的紅軍和陝甘邊根據地的三大任務。6月26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的北方六省委代表會議通過了《開展游擊運動與創造北方新蘇區的決議》,強調北方黨的基本任務是創造與發展陝甘邊新蘇區,正式組建紅二十六軍並鍛煉成為一支強有力的紅軍。8月25日,省委決定創建紅二十六軍,並立即組建一個團。9月,陝甘游擊隊襲擊照金國民黨富(平)同(官)耀(縣)三縣民團,11月返回照金。12月24日,在宜君縣轉角鎮(今屬旬邑縣)舉行陝甘游擊隊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團授旗儀式,下轄騎兵連、步兵連和少年先鋒隊,共200多人。
二、開辟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
紅二十六軍成立后,揮師東進宜君縣焦坪,南下照金香山,與渭北游擊隊協同作戰,奔襲淳化,攻佔金鎖關,殲滅了旬邑、彬縣等地民團勢力,開辟紅軍新的游擊區,在照金蘇區建立黨的組織、蘇維埃政權和各種群眾組織,逐步形成了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
1933年1月4日,省委派習仲勛、金理科等人到達照金地區,開展建立中共陝甘邊特委、陝甘邊革命委員會等工作。3月8日,中共陝甘邊區特委在耀縣照金鎮成立,金理科任特委書記,習仲勛任軍委書記,下轄中共旬邑縣委和耀縣縣委。3月中旬,陝甘邊區游擊隊總指揮部在照金成立,李妙齋、黃子文、吳岱峰先后任總指揮,習仲勛、張秀山先后任政委,從政治和組織上徹底整頓邊區的20多支游擊隊,在各區、鄉、村普遍組建農民赤衛軍和少年先鋒隊,在薛家寨建設紅軍和游擊隊的后方基地,設立紅軍醫院、被服廠、修械所、倉庫等。4月5日,在照金召開陝甘邊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陝甘邊新的革命委員會,周冬至當選主席,習仲勛當選副主席,革委會下設經濟、土地、糧食、肅反等部門,領導群眾成立區、鄉、村革委會,沒收地主、反動富農和祠堂、廟宇的土地,根據人口與勞動力相結合的原則,分配給雇農和貧農,補充土地不足的中農,扶持農民發展生產、改善生活。
面對照金蘇區與渭北蘇區的緊密呼應以及紅二十六軍的發展壯大,國民黨當局武裝照金周圍的反動民團,調兵遣將“圍剿”照金蘇區。在劉志丹、習仲勛等的領導下,紅二十六軍和蘇區軍民浴血奮戰,開展了激烈的反“圍剿”斗爭。6月,杜衡強令紅二十六軍南下渭華地區建立新的根據地,部隊渡過渭河后陷入敵軍重圍,紅軍戰士苦戰數月后轉移到秦嶺山中。7月,省委領導駐防耀縣的國民黨騎兵團團長王泰吉率部起義,建立了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在三原遭遇敵軍受挫后退入照金,耀縣游擊隊和渭北游擊第一大隊也進入了照金,壯大了蘇區的武裝力量,緩解了危急局面。在中共陝西省委遭受破壞后,中共陝甘邊特委獨立擔負起了領導陝甘邊根據地和紅二十六軍的任務。8月14日,習仲勛等在照金陳家坡主持召開陝甘邊區特委黨政軍聯席會議,決定堅持和擴大陝甘邊根據地,恢復紅軍主力,並成立陝甘邊區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王泰吉任總指揮,統一領導紅四團、耀縣游擊隊和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9月下旬,西安綏靖公署糾集耀縣、淳化、旬邑、宜君、同官等縣民團1000多人再次“圍剿”蘇區,游擊隊主力和邊區革委會保衛隊聯合作戰,取得薛家寨保衛戰的勝利。10月上旬,劉志丹、王世泰、黃子文等30多名南下幸存指戰員,在渭華地區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幫助下輾轉回到照金,劉志丹率陝甘邊紅軍主力向北出征,攻克了合水縣城和慶陽三十裡鋪。與此同時,數千國民黨軍大規模“圍剿”照金蘇區,邊區領導機關率領留守游擊隊和后勤人員扼守關隘連連挫敵,10月15日,叛徒陳克敏帶領敵軍乘夜從后山登上薛家寨。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邊區黨政軍領導果斷作出保存實力、分路突圍的決策,10月16日,照金蘇區陷落。
三、鞏固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
1933年11月3日至5日,陝甘邊區黨政軍領導人在合水縣包家寨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撤銷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恢復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並盡快組建第四十二師,分別組建以安定、南梁和照金為中心的三路游擊總指揮部,紅二十六軍居中策應,開辟南梁蘇區。11月8日,紅二十六軍在合水縣蓮花寺正式恢復,並成立第四十二師、建立中共師黨委,下轄第三團和騎兵團,全師共500多人、戰馬200多匹,開展游擊戰爭、發展壯大力量,並打破了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
1934年1月,第二、第三路游擊總指揮部相繼成立,並以所屬部隊為基礎分別組建了紅四十二師第一團和第二團,近400人。2月紅四十二師黨委在南梁小河溝召開群眾大會,再次選舉成立了新的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習仲勛任主席。5月28日中共陝甘邊區特委恢復,張秀山任書記﹔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劉志丹任主席。7月,陝甘邊特委作出《目前政治形勢與陝甘邊黨的任務》的決議,提出陝甘邊“已經進入到新紅軍和新蘇區的創造階段”,黨政軍目前的任務是:以華池為中心向四周發展,恢復照金蘇區,打通與陝北蘇區的聯系,創造條件把臨時政權轉變為正式政權,實行土地革命。在邊區特委領導下,先后建立了中共陝甘邊區南區委員會和赤淳工委,許多鄉村也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9月,將第三路游擊區劃為陝甘邊南區,成立南區黨委和革命委員會,張邦英任黨委書記,黃子文任革委會主席。11月4日至6日,陝甘邊區特委和邊區革委會在南梁荔園堡召開陝甘邊區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選舉習仲勛為主席,賈生秀、牛永清為副主席,一致通過了政治、軍事、土地、財政、糧食等決議案。同時,成立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和邊區赤衛軍總指揮部,劉志丹任軍委主席,朱志清任赤衛軍總指揮。工農兵代表大會的召開和蘇維埃政府的成立,實現了臨時政權到正式政權的轉變,標志著不穩固的游擊區域已經轉變為鞏固的革命根據地。
1934年7月下旬,為了粉碎國民黨軍對陝北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謝子長等率領陝北紅軍游擊隊來到南梁,兩軍在南梁閻家窪子召開聯席會議,決定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第三團由謝子長率領北上陝北,協助陝北游擊隊粉碎敵人對陝北根據地的“圍剿”。紅三團北上后,劉志丹指揮騎兵團和各地游擊隊堅持在陝甘邊南線和北線作戰,既策應陝北根據地的反“圍剿”斗爭,也保衛和發展陝甘邊蘇區。10月,國民黨軍分六路“圍剿”陝甘邊根據地,在紅軍和游擊隊的有效打擊下,各路敵軍為保存實力紛紛撤退。1935年初,蔣介石調集6個師的兵力和各縣民團近6萬人,對陝甘邊根據地和陝北根據地發動大規模“圍剿”。面對嚴峻形勢,2月5日,陝甘邊特委和陝北特委在赤源縣周家鹼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統一領導陝甘邊和陝北兩塊革命根據地,實現了兩支紅軍的統一指揮和協同作戰,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從此成為陝甘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的一座豐碑,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是對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創造性實踐,在創建革命武裝、開辟革命根據地、建立紅色政權的積極探索中,為中國革命作出了獨特的重要貢獻。當前,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研究正在深入,革命先烈和先輩的精神有力弘揚,我們將繼續認真挖掘研究,努力提供更多歷史借鑒和啟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