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群眾生活的良好組織者和領導者

——方志敏是如何聯系群眾的

何劍芳 戴和杰

2018年10月16日08:06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群眾生活的良好組織者和領導者

  方志敏和蘇區群眾在一起。(油畫)

  方志敏是杰出的農民運動領袖、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他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摸索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群眾工作法。今天重溫方志敏的群眾工作法,對於我們把握新時代群眾工作新情況、新特征,提升群眾工作本領,具有重要的啟示。

  “從下層群眾做起”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江西上饒各地黨員和群眾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大肆報復,革命士氣低落。對此,方志敏沒有悲觀消極,他對歷次革命的失敗作了深刻反思:“下層廣大工農群眾對於這次革命,只是袖手旁觀,沒有廣泛地發動起來參加革命。革命方面,沒有雄厚的群眾力量的幫助,當然是不能有力地完成驅逐帝國主義出中國,肅清封建勢力偉大的革命事業。”他深感黨不去組織群眾、領導群眾,就集聚不起雄厚的力量,達不到革命的最終目的。於是,他毅然返回家鄉,聯絡失散的同志,決定“從下層群眾做起”。

  方志敏出身農民家庭,對農村生活的艱辛有深切體會,了解群眾生活狀況及心理。他從群眾最關心的債務、地租和土地問題入手,引導群眾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明白受壓迫、受剝削的原因,順勢提出解決問題的目標,從而讓群眾真正了解革命的目的和意義,以此激發革命熱情。

  方志敏在一次集會上說:“我們農民越做越窮,越做越苦,從前,總以為是八字壞,命根苦,現在曉得原因在哪裡了——我們沒有土地呀,這就是我們一天一天窮苦下來的最主要的原因!”這樣啟發式的引導,讓群眾深刻認識到地主的剝削本質以及自身窮困的根源,激發他們對剝削的痛恨、對革命的向往,以至於“會場的空氣熱烈起來,到會各色各樣的農民們,都表現出不能再忍耐下去的憤怒態度,散會時的口號,吼得特別洪大”!

  在橫峰,方志敏兩天就組織了34人,並通過他們相互邀約,各村紛紛組織農民革命團,僅用了23天就組織起六七萬群眾參加橫峰暴動。他打比喻說:“橫峰像一個革命的火藥箱,我毫不諱言的,我是燃線人,我走進橫峰,把這火藥箱的線點燃著,火藥爆炸了——革命的暴動很快就爆發起來了。”

  “用通俗易懂的話,具體地說與群眾聽”

  革命戰爭年代,經濟生產十分落后,群眾文化水平低下。方志敏注重使用群眾易於接受的話語來宣傳革命道理,即“用通俗易懂的話,具體地說與群眾聽”。

  1928年1月9日,即農民革命團佔領橫峰葛源鎮的第三天,方志敏就化名汪祖海,在葛源鎮萬年台(鄉村戲台)主持群眾大會並講話。他以“一根稻草一扯就斷、一把稻草搓成繩子力量就大”來比喻,號召窮人團結起來鬧革命,掌握自己的命運才能過上好日子。這席話講得形象生動又通俗簡朴,極有說服力。

  方志敏還把馬列主義和黨的方針政策通俗化。他起草文件和編寫教材,既沒有傳教式灌輸,也不用高深理論,“絕對避免不為群眾所了解的字句和文法,盡可能運用群眾的語言”,有的還採用問答格式,群眾普遍感到好懂好記。老一輩革命家謝覺哉曾贊揚方志敏撰寫的文件:“都是用農民易懂的字句,寫出人們的情緒和切實可行的辦法,以解決當前的困難問題,指出奮斗的光明的遠景。”

  1927年11月25日,時任中共橫峰區委書記的方志敏,召開了鄰近幾縣黨員骨干會議。他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同大家一起擬定暴動綱領。當時黨對群眾宣傳的主要口號是:打倒豪紳地主,實行平債分田,建立工農政府等。但是對於平債分田,無前例可循,究竟能不能實施,農民群眾心裡沒底。他們不免有懷疑:“欠財主的債,會讓我們平了嗎?地主的田,會讓我們分了嗎?”有的還說:“你是不是有諭子(聖旨)來的?沒有諭子來,就是犯法的。”

  面對這種情況,方志敏認為動員群眾的最主要辦法就是宣講革命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話,具體地說與群眾聽。”他一而再、再而三,當著群眾的面詳細解釋,直到群眾聽懂為止。他說:“不向困難投降,不怕生活艱苦,不怕工農群眾文化知識的低下,不憚煩地去說服,去教育,用這樣的精神去工作,群眾哪有不被我們說服爭取過來之理!”

  方志敏飽嘗基層群眾工作的艱苦,反復提倡“刻苦耐煩”,他全力以赴做好群眾動員工作,除了吃飯走路外的全部時間都用在開會演說、與群眾談話、寫文件上,隻有到極度疲倦時才休息。他患有嚴重肺病與痔瘡,特別是痔瘡屢次發作,不但騎馬困難,連坐椅子也是側著身子,可他一直強忍病痛不分晝夜拼命工作,通常每天工作14小時。有一次區委辦訓練班,連開3天,他也連著講了3天。

  在方志敏帶領下,其他黨員干部也都滿懷激情地忘我工作,群眾在黨員干部的感召下紛紛投入革命。許多同志沒經驗,不知道怎樣去做群眾工作,方志敏就帶著他們去開會,叫他們坐在一旁聽。這樣反反復復幾次后,他們學會了宣傳、組織群眾的方法,在各地發動農民建立了眾多農民革命團。

  “我們是魚,群眾是水,群眾工作做得好,我們就如魚得水”

  從革命實踐中鍛煉成長起來的方志敏,對群眾力量的偉大有深刻認識。方志敏總是勉勵新任命、有畏難情緒的干部:“我們是魚,群眾是水,群眾工作做得好,我們就如魚得水,什麼困難都可以克服。”

  贛東北根據地創建之初採取“打土豪分田地”政策,但這僅是權宜之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贛東北地區環境較為封閉,沒有外援,加上遭到嚴密的經濟封鎖,財政問題極為嚴峻。1931年初,方志敏開始轉變經濟政策。他讓省蘇財經部向群眾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廣開財源,以打破封鎖。

  當時縣區鄉都設財經機構,省蘇財經部從革命群眾中挑選出一些政治可靠且善謀劃的人,讓他們提出對策: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竹筍、茶葉、香菇、皮毛、紅蓮子等土特產業﹔開辦紡織、被服、造紙、鍋爐等工廠﹔辦消費合作社、合作商店、紅色飯店、工農藥店﹔開放集市貿易﹔設物資檢查處、船舶檢查處和對外貿易處﹔創立股份制,發行紅色股票等。方志敏結合實際採納了這些富有建設性的意見,並付諸實踐,成效顯著。正如他所說:“蘇維埃政府是工農群眾自己的政府,非常親近群眾傾聽群眾的意見,忠實地為群眾謀利益。”

  方志敏經常深入基層調查,掌握一手資料,作為決策依據。為解決好分配土地的問題,他開展多次調查,對土地政策做過多次修正。他頗有感觸地說:“在吉安一帶兩個月的工作中,我才算真實地實習了群眾工作,我學得了去宣傳、組織、領導群眾斗爭的方法。”他要求,黨員干部要“堅決站在群眾面前,領導群眾斗爭”。

  1930年秋,方志敏率部從景德鎮返回贛東北蘇區首府橫峰葛源,沿途調查中發現形勢好轉后某些地方政權強迫命令、打罵群眾,有脫離群眾傾向,甚至貪污腐化,喪失階級立場。他立即寫下了《蘇維埃與群眾關系問答》的通俗小冊子,教育干部要密切聯系群眾,防止和克服各種錯誤傾向。各縣以此小冊子為教材開辦干部訓練班,各級新生的紅色政權作風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有一年春季,正是青黃不接時節,方志敏來到葛源楓林村。他沒有告訴當地的蘇維埃干部,而是自己爬到村后的山上,仔細觀察中午時分村民家中的煙囪是否冒煙。結果發現,有三分之一的農戶煙囪沒冒炊煙。他心情十分沉重,立即趕到蘇維埃政府機關,緊急調集一批糧食救濟群眾。

  方志敏特別注重發揚民主,把群眾路線貫徹到革命政權的建設和領導工作中,並逐步制度化。贛東北蘇維埃明確規定:“蘇維埃的領導方式,必須是具體的實際的群眾化的,排斥一切官僚主義的方式。”

  此外,方志敏還發揚創新精神,規定各級蘇維埃僅留三分之一的人負責機關日常事務,其他的人都必須經常出去巡視。以德興縣為例,縣蘇維埃共有13名干部,經常隻有一個或兩個人留守機關,其余深入到一線區鄉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后,巡視人員全回到縣裡匯報工作進展情況,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決定下一步工作計劃,然后回到各自聯系的地方繼續工作。

  在方志敏帶領下,贛東北蘇區的黨群、干群、軍民關系非常和諧,共產黨、蘇維埃和紅軍被群眾視作“命根子”。方志敏感言:“我們當時的群眾工作,是做得很充分的。我們是親密地與群眾聯系在一起,大家都是家人兄弟一般……”

  正是採取切實有效的群眾工作法,贛東北蘇區煥發出蓬勃生機,被毛澤東譽為“方志敏式”根據地,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蘇維埃模范省”稱號。1934年1月,在全國蘇維埃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毛澤東深情贊譽贛東北同志有“很好的創造”,稱“他們把群眾生活和革命戰爭聯系起來了,他們把革命的工作方法問題和革命的工作任務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他們是革命戰爭的良好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們又是群眾生活的良好組織者和領導者”。(何劍芳 戴和杰)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