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
2018年10月24日08: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1978年12月24日,鄧小平代表黨中央在彭德懷追悼大會上致的悼詞中高度評價彭德懷:“他不怕困難,勇挑重擔,對革命工作勤勤懇懇,極端負責。”“作戰勇敢,耿直剛正,廉潔奉公,嚴於律己,關心群眾,從不考慮個人得失。”開國元勛彭德懷,一生都將群眾疾苦冷暖挂在心上,嘔心瀝血地為群眾謀幸福,誠心真切地為民請命。他思想深處蘊涵的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注重調查研究、走群眾路線、艱苦卓絕的人民群眾觀,是其政治品格和從政風范的集中體現,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愛戴尊敬和永遠的懷念。
“你們去前線看一看,戰士們吃的什麼,穿的什麼!”
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的艱難條件是可想而知的。作為志願軍的統帥,在前線指揮的彭德懷深知志願軍將士們的艱苦,更深深情牽著廣大志願軍的民生問題。為此,憂心如焚的他曾經回京陳詞,為軍需怒震居仁堂。
經過三次戰役后,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較多,兵員一時補充不上,而后方供應線又長達數百裡。在美戰機不停地攻擊下,后勤供應出現嚴重困難,中國人民志願軍幾乎無法繼續作戰。彭德懷決定立即返回北京面見毛澤東。
1951年2月24日,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和彭德懷一起召集軍委各總部負責人在中南海居仁堂總參謀部會議廳開會,討論各大軍區部隊輪番入朝和如何保障志願軍物資供應的問題。
在會上,臉色凝重的彭德懷介紹了志願軍在朝鮮前線作戰中物資、生活、兵員等各方面面臨的嚴重困難,希望國內不論軍隊和地方等各方面都要想辦法全力支援前線。
然而,當會議討論到具體問題如何落實時,一些干部強調國內機構剛剛建立,許多問題一時還難以解決。
彭德懷本來就為前線的供應不繼焦急不滿,加之會前蘇聯軍事顧問表示拒絕提供必需的空軍、高炮部隊來援助與掩護志願軍的交通線,更使彭德懷十分失望而惱火不已。此時,在這內部會議上出現的這種強調困難的情況,使彭德懷忍無可忍,立刻火冒三丈。
隻見彭德懷十分惱怒地猛地站起來,把桌子一拍,吼聲在居仁堂回蕩:“這也困難,那也困難,我看就是你們愛國,難道志願軍戰士們都是豬?他們不知道愛國?你們去前線看一看,戰士們吃的什麼,穿的什麼!現在第一線部隊的艱苦程度甚至超過長征時期,傷亡了那麼多戰士,他們為誰犧牲?為誰流血?現在既沒有飛機,高射火炮又很少,后方供應運輸條件根本沒保障,武器、彈藥、吃的、穿的,經常在途中被敵機炸毀,戰士們除了死在戰場上的,還有餓死的、凍死的,他們都是年輕的娃娃呀!難道國內就不能克服困難嗎?”
彭德懷的怒火,令會場的氣氛驟然間緊張、肅然起來。主持會議的周恩來盡量維持,會議最終還是不歡而散。
會后,周恩來連續主持召開中央軍委會議,對加強志願軍第一線兵力和后方供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決定,即凡國內的部隊,都要輪番到朝鮮作戰。一則替換第一線部隊修整,二則鍛煉部隊,提高全軍現代化作戰指揮能力。會議決定,將剛改裝的空軍和高射炮部隊調到朝鮮北部掩護后方交通線,再向蘇聯購買幾十個師的武器裝備﹔調用國內各種物資大力支援前線,由幾個大城市為志願軍制作炒面和罐頭食品﹔號召國內各行各業增產節約和捐款購買飛機大炮。
這些措施對減少志願軍的困難、增強戰斗力起了巨大作用。
隨即,北京等許多大城市的干部群眾遵照以上精神指示,晝夜為志願軍趕制炒面,迅速送往朝鮮,暫解了志願軍的斷糧之苦。以后隨著條件的改善,國內的支援工作逐漸走上了正軌。
“要給大家解決實際問題,入冬前一定要做好防寒准備。”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中朝聯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的指揮部就設在一個大山溝裡。山腳下有一些當年挖礦時留下的洞,洞內經過修整,縱橫相連,可以住人,只是非常潮濕。因此,彭德懷就住在搭建於洞口的一個木板棚子裡,他的寫字台則是用木頭箱子壘成的。這個小板棚總是頭頂漏水,四壁淌水,地下流水,冬季很冷。1952年初春,全國文聯組織的以巴金為組長的朝鮮戰地創作組跨過鴨綠江,深入抗美援朝前線體驗生活,當他們和陪同的朝鮮同志實地參觀了志願軍指揮部,了解到統帥著上百萬大軍的彭司令員竟然住在這麼簡陋的板棚裡、工作如此艱難困苦等情況之后,內心受到強烈震撼,無不感動萬分。
不久,朝鮮人民軍派來一個工兵連,要給彭德懷重新整修一下板棚,但他隻讓工兵連把通訊人員和警衛排住的房子整修了一番。過后,他得到了一個大電爐。每到晚上,電動機響起來時,他的屋子裡立刻熱烘烘的。等住在隔壁的警衛員們睡下后,彭德懷總是把電爐移放在門口,並把爐嘴對著他們的鋪位。半夜,警衛員們發現后,又把它調了過去。但第二天起床時,警衛員們發現電爐又轉過臉來對著他們烘烤著了。有時,彭德懷辦公到深夜,電爐不便搬動,他就把自己的被子、軍毯和大衣悄悄地蓋在警衛員們的身上。
1956年秋的一天,彭德懷來到青海省格爾木一帶,視察一個負責物資轉運的高山兵站。他不僅認真地察看戰士們的勞動工地,而且還看了他們的住房、食堂。
彭德懷摸著戰士蓋的棉被,伸手接著板棚上不斷撒落下來的塵土,向干部們詢問道:“戰士們住在這樣的屋子裡不冷嗎?”干部們說:“冷呵,這樣的房子既不擋風又不擋沙,早起時,被面上起一層霜。不過大家沒意見。”彭德懷鄭重其事地指示道:“要給大家解決實際問題,入冬前一定要做好防寒准備。”
當晚,彭德懷就住在兵站,和大家吃一樣的飯。半夜,他起來檢查該兵站的哨位。發現哨兵在寒冷的夜晚未穿皮大衣。彭德懷很奇怪,問:“你怎麼不穿皮大衣?”哨兵回答:“報告首長,我們沒有皮大衣。”彭又問:“為什麼你們沒有皮大衣?”得到的回答是:“因為上級有規定,以一條什麼河為界,河西才算高寒地帶,發皮大衣、毛皮鞋﹔我們河東,沒過線,所以不算。”
第二天,彭德懷經專門調查后發現:這個兵站因地勢高,比河西有的地方還冷些。他當即指示有關部門:“按實際情況發給御寒物品。”
過后,上級不但給該兵站的官兵們發了皮大衣等御寒物品,還配備了一些烤火的鐵爐等設備。
“你們要多為戰士想想!”
1955年秋,時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的彭德懷來到祖國南海岸視察。進入一座軍營時,從一個亮著彩燈的禮堂裡傳來悠揚的樂曲聲,顯然那裡正在舉行舞會。於是,他下了車,徑直朝營房后面的連隊駐地走去。進門后,他發現一個班的戰士們正在討論時事,便自我介紹說:“我是彭德懷,來參加你們的學習,好嗎?”
大家一看是彭德懷來了,趕緊忙著端茶倒水,又拿來一把椅子,在上面墊了一床被子請他坐。
可是,彭德懷斷然拒絕了,同戰士們一樣坐到了簡陋普通的矮凳子上。
隨即,彭德懷話歸正傳,問:“你們討論什麼問題?”一名戰士將一張報紙遞給他看,原來是報上的一個話題:為什麼一些新獨立的國家老是鬧政變?
戰士們繼續熱烈地發表意見。大家說,是帝國主義的干涉和顛覆、新興的獨立國家沒有馬列主義政黨的正確領導以及民族民主革命不徹底等原因,造成了這些國家長期的動蕩。最后,彭德懷舉起手來:“報告班長,我發個言。”接著他說道:“這些國家不安寧,同志們分析的原因都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領導不願意和大家一樣坐矮板凳、硬板凳,可能原先他們也是坐矮板凳的,后來他們就隻能坐高板凳了,比你們叫我坐的那板凳還高,高得多!”
戰士們聽了哈哈大笑,彭德懷卻站起來,嚴肅地看了看隨后跟來的這個部隊的幾位領導干部。他接著剛才的話頭語重心長地說:“那些坐在很高很高的板凳上的人,看不到士兵了,不知道士兵們在說什麼想什麼了。士兵們在學習,干部們在跳舞!”見幾個領導干部臉刷地紅了,他繼續追問:“今天星期幾?你們一個禮拜跳幾次舞?”然后說:“我不跳舞,我也不反對別人跳。但你們在娛樂的時候,也要盡可能和士兵在一起。唱歌、演戲、打乒乓、下棋,怎麼不可以?大家同樂怎麼不好?為什麼光搞那個東西?搞也得分個時間場合嘛!不要在營房裡搞!不要因為你們自己不愛打球,不愛唱歌,隻愛跳舞,你們就不去提倡,不去組織適合戰士特點的文娛體育活動。你們要多為戰士想想!”
“叫你買普通票,你怎麼又搞這個?你們就是不愛接近老百姓,不怕脫離群眾。”
建國初期,國家面臨許多問題,為了能及時地傾聽老百姓的難處,他常輕車簡從去視察。
有一天,他去鞍山,動身前,他對辦公室主任講,這次不坐公務車,而是乘普通客車前去。因為這樣走,就能在車上聽到老百姓的心裡話了。
辦公室主任答應了,保衛部門的同志卻不答應,他們一致認為:保衛首長安全第一位。
開車時間到了,彭德懷來到車站,看到的還是公務車,他立即嚴厲地對辦公室主任說:“叫你買普通票,你怎麼又搞這個?你們就是不愛接近老百姓,不怕脫離群眾。”
當時,隨行的一位同志立即前來解圍說:“車已經安排了,再說,也不是他一個人安排的。”上車后的彭德懷,一個人坐在那裡生氣。到了目的地,已是中午時分了,其他同志紛紛都去餐廳吃飯,唯獨那個辦公室主任不去吃飯,悶悶地坐在角落裡。看到這一情景,彭德懷倒有點心軟了。他走到那位同志面前,關切地問:“還坐在這裡生我的氣?”見辦公室主任仍不言語,他又輕聲細氣地說:“我們身在領導機關,身為領導干部,處處都要注意影響,做好榜樣。剛才我態度不好,有意見你回去給我提,現在先去吃飯吧。”
辦公室主任被彭德懷說得不好意思,站起身,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離開座位去餐廳了。看著他漸漸遠去的背影,彭德懷一時忍不住笑了起來。只是那次視察回來后,再也沒有誰敢給他安排公務車去視察了。
“不搬了。這裡房子多,應當給家口多的同志住。”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彭德懷從朝鮮回國,住進了中南海永福堂。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國內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氣象。但在一部分干部中,也出現了鋪張浪費、追求名利和貪圖享受的不良傾向。對此,彭德懷很有看法,並首先對身邊工作人員和家屬敲起了警鐘,提請全黨“要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
永福堂是個小四合院,又窄又舊,前面歸另一家居住,東、西兩廂除了正上中學而和彭德懷一塊兒住的侄女住一小間外,其它的都是公用。所以彭德懷的住處擁擠不堪,一間屋子是辦公、會客兩用﹔飯廳中間擺了一張桌子,圍坐著吃飯時,四周就不能走動了。其他侄兒侄女們來了后沒地方住,隻好搭地鋪睡。
那時北京住房還不像現在這樣緊,管房子的部門看到彭德懷的情況,就在什剎海附近另找了一個大院子的住處,房子兩層樓,比較寬敞。秘書說:“這院子適合辦公,離浦安修同志上班的北師大也近些。”彭德懷看了院子卻不說話了。侄女問他:“搬不搬?”彭德懷反問了一句:“你想搬呀?”侄女回答:“當然啦,永福堂那個地方多擠呀。特別是我房后那個衛生間,大家共用,我是女孩子,多不方便。”彭德懷聽后,毫不猶豫地說:“不搬了。這裡房子多,應當給家口多的同志住。咱們家沒有多少人,不用住這麼寬。再說,住在中南海裡面,門口有個站崗的就夠了。搬到這裡,又要搞個警衛班,那不是增加國家負擔嗎?”
當時,彭德懷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可謂名高位重。可是他從來沒有利用職權牟取過任何私利,從來不允許家屬利用他的名位與職權搞絲毫特殊化,他的心裡始終裝著的是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到公私分明。
彭德懷的侄女上學后一直享受供給制待遇,1954年,國家和軍隊干部實行薪金制,干部子女上學改由家庭負擔。由於她是烈士的女兒,學校按規定繼續供給,並為此寫了信讓她帶回家。侄女十分高興,一回家就把信交給伯伯彭德懷說:“今后還是國家供我上學。”誰知彭德懷一聽就說:“不,你上學我應該管。”說著拿起鉛筆就在信頭寫道:“不要國家供給,由我負擔。”隨即,彭德懷叫侄女把簽署了他的意見的信交給學校。從此,他用自己的薪金供侄女上學,一直到她上大學。
1959年秋天,侄女考上了西安軍事電訊工程學院。在送侄女去上學的那天晚上,他一再囑咐她要好好學習,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要回來當一名農民,每年要為生產隊出工100天。”
彭德懷家鄉湖南湘潭烏石寨的彭家圍子過去缺水,周圍百姓飲用水要到很遠的塘裡去挑。幾十年來,彭德懷一直把這件事記挂在心裡。1957年,全國許多地方興起大修水利高潮,他便給家鄉干部寫信,建議在他小時候砍過柴、放過牛的烏石峰下楠木沖修一座水庫。
1958年,水庫動工興建。這年冬天,彭德懷回鄉視察。聽了公社、大隊干部的匯報后,他非常高興,立即自掏腰包捐獻了500元錢表示支持。1961年再次回鄉時,彭德懷特地去楠木沖察看水庫,建議大隊組織勞力將壩基加高加寬,並在庫內養魚。不僅如此,彭德懷又個人慷慨地拿出300元錢給大隊買魚苗用。
從此,烏石大隊為民生產隊的財務賬上便為彭德懷立了一個戶頭,記著彭德懷交來的各筆款項。彭德懷還說:“要回來當一名農民,每年要為生產隊出工100天。”后來,由於政治氣候的變化,回鄉參加生產勞動的願望不能實現,彭德懷就提出以錢代勞,每年從自己工資裡支出100元給家鄉投資。1962年到1964年,他每年如數寄來100元錢。
1965年,彭德懷去了“三線”建設指揮部,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他無法按時捐款。1979年,彭德懷得以平反昭雪。他的夫人浦安修按照他的遺願,補交了他原先承諾給家鄉的去世前10年的累計投資款1000元。如今,彭德懷的幾筆投資款一一記在“社員往來”賬上,飽含著這位開國元勛的濃濃鄉情、拳拳赤子之心。
“丟了全國總人口80%的農民,就丟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
1958年和1961年,彭德懷曾兩次回到湖南,在湘潭、平江等地進行調查研究。他全心全意關心群眾疾苦、情系民情的一言一行,給當地農民及黨員干部留下深深的印象。
1958年12月,彭德懷第一次回到湖南湘潭家鄉調查。在省委書記周小舟陪同下先后到烏石、韶山、平江等地深入調研。在參觀平江縣工農業生產展覽館時,他吃驚地發現有兩個數字竟然是顛倒著公布的:把收成最好的1957年的糧食高產數字,公布為1958年的產量﹔而把1958年較低的數字,說成是1957年的產量。彭德懷后來憶及此事還感嘆地說:“如此造假,真令人害怕!”在全省一處接一處馬不停蹄地調研期間,他白天走訪,晚上座談,親眼看到了農村的現狀,取得了第一手材料。他深感小高爐煉鐵代價太大,不是發展方向。在敬老院裡看到老人吃瓜菜,冬天睡篾席,蓋破被,他忍不住說:“這是什麼幸福院,有名無實!”那裡的學校規定學生必須住校,但學生的口糧不夠吃。他對陪同的省委負責人說:“學生的口糧少,生活差,還是放到家裡由父母照顧好一些,不然,這樣下去,會把小孩子的身體都弄壞的。”
回京后,他如實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反映了問題。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他先后7次在小組會上發言,反映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於7月14日給毛澤東寫去一封信,在會上產生巨大影響。
針對中國面臨著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毛澤東深思究因后在1961年1月向全黨發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此后,毛澤東不僅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而且還積極推動和領導全黨進行調查研究,使1961年真正成為“調查研究年”“實事求是年”。6月15日,中共中央下發“農業六十條”,糾正一些過“左”政策,進一步解決平調問題和公社規模偏大等問題,取消公共食堂。彭德懷得悉后十分高興,認為這對轉變干部作風、糾正實際工作中“左”的錯誤、貫徹落實黨的“八字方針”都有重要意義。他坐不住了,想到農村做些調研,他說:“吃了人民的飯,就要為人民做事,為人民說話。”他馬上提筆向毛澤東寫信請求批示。
隨即,經毛澤東批准,1961年嚴冬,63歲的彭德懷又一次回到湖南湘潭老家進行農村調查。12月13日黃昏,風雪交加,寒氣襲人。彭德懷在湘潭錳礦招待所走廊中神情凝重地四處瞭望著、沉思著。隨后他把當地派來當向導的《湘潭日報》記者戴鼎叫來,仔細詢問了解起基層情況來。
其中,談及當時有失偏頗的一些做法和效果時,彭德懷滿含憂慮、極有針對性地剖析說:“群眾最通情達理,我們解放才10來年,吃飯、穿衣、辦事都要首先想到農民,丟了佔全國總人口80%的農民,就丟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瞎指揮、盲目冒進,建不成大業。要不是黨中央、毛主席糾正得及時,損失會更大。”
12月14日,彭德懷去鶴嶺大隊調查。聽取大隊黨支部書記周桂華和大隊秘書、民兵營長等匯報以后,請他們把全大隊從1956年至1959年4年間的變化情況,包括人口、糧食生產、農林牧副漁業收入、群眾生活和疾病等情況逐年加以對比,從中找出發展生產中所存在的問題,讓大家保持清醒的頭腦。彭德懷語重心長地說:“毛主席經常講要‘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我們一定要牢記啊。”
彭德懷一路匆匆,深入農戶問寒問暖,看完這戶又走那家,認真調查民情。低調朴素、平易近人的彭德懷對未能認出彭元帥而連連道歉的老鄉和藹地說:“彭元帥進了鄉,不也是和大家一樣嗎?普通一人嘛!”
彭德懷這次回鄉調研歷時50多天。他每天冒著嚴寒往返跋涉十五六公裡山路,深入鄉村、農家走訪,調查座談、接待鄉村干部及農民2000多人,白天接待來訪群眾,外出調查研究,並參加生產勞動﹔晚上坐在油燈前,親手寫了4份農村調查材料。除了分發省、地、縣委以及有關區委或公社外,並將一整套材料交中央辦公廳轉呈毛澤東。這些材料為黨和國家制定農村經濟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彭德懷根據此次回鄉的調查情況,對湘潭的工作特別是對農民群眾的生活、生產作了具體指示。
彭德懷身居高位,“居廟堂之高”能夠克己奉公、與人民共同奮斗,他用實際行動,為全體黨員作出了表率。
來源:《世紀風採》2018年第10期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