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奮斗創造美好生活】

血戰台兒庄歷史永不忘

2018年11月28日09:1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血戰台兒庄歷史永不忘

80年前,著名的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在台兒庄戰場上拍攝了許多照片,刊登在當時美國的《生活》雜志上。這位著名記者總結說,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小城鎮的名字很多,像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台兒庄……一次勝利使台兒庄成為中國著名的村庄。

如今,發生在1938年春的台兒庄大戰已經整整過去了80年,硝煙雖已遠去,但歷史永遠不能忘卻。近日,記者走進山東省棗庄市台兒庄區,再次踏訪大戰舊址。

坐落於城區西南郊的台兒庄大戰紀念館,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館前用花崗岩鋪設的38級台階,意味著1938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台兒庄大戰,24根立柱支撐著天棚,象征著中華民族頂天立地,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進入紀念館,大戰時中日雙方資料、千余件文物、保存完好的史料,讓人震撼。紀念館全景畫館利用聲、光、畫等技術手段,真實地再現了當年我抗日健兒在台兒庄痛殲日軍、浴血奮戰,直至全勝的歷史過程,那段驚心動魄的烽火歲月再次浮現在人們眼前。

1938年春,日寇的鐵蹄踏破了這座美麗古城的祥和寧靜。日軍板垣、磯谷兩個精銳師團,攻臨沂,陷滕縣,分進合擊,猛扑台兒庄。3月27日,日軍突破中正門,清真寺被日軍佔領﹔28日晚,186團組織敢死隊突襲寺內日軍﹔29日,團長王冠五督率敢死隊向清真寺強攻。前后七天七夜,中日雙方在此展開拉鋸戰。4月6日,中國軍隊對日軍展開合圍,寺內日軍縱火焚燒了清真寺……

記者在清真寺看到,在西小講堂的南外牆上,每平方米就有彈孔幾十個。“僅一個清真寺就打了七天七夜,至今清真寺的牆壁上,仍然彈孔密布、彈片猶存。”據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副館長李大軍介紹,這裡也是台兒庄戰役乃至二戰期間,保留最完好的一處戰斗遺跡。目前,台兒庄能夠保留下來的二戰遺址有53處,見証了當時戰爭的慘烈,也成為日軍侵華的鐵証。

1938年4月7日,在民眾的大力支持下,經過16天浴血鏖戰,中國軍隊終於贏得了抗戰以來正面戰場上第一次重大勝利。名不見經傳的台兒庄成為舉世矚目的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著名詩人臧克家看到台兒庄滿目淒涼的情景有感而發,寫下了《死灰裡萌出了新生的嫩芽》這首詩。他在詩中寫道:“台兒庄,紅血洗過的戰場,一萬條健兒在這裡做了國殤……台兒庄是中華民族的領土,在這裡,我們擊潰了寇兵,殘破的北城頭插上了國旗。”

台兒庄大戰紀念館館長孔令欣說,台兒庄大戰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大大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對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具有重要意義,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轉折點。這次勝利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並為爭取國際援助創造了有利條件。”

“台兒庄大戰紀念館是‘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國僑聯愛國主義基地’。”李大軍告訴記者,每年來此參觀的人數以百萬計,僅今年以來就高達270余萬人。

八十載歲月滄桑,八十載砥礪奮進。如今的台兒庄,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台兒庄古城於2008年啟動重建,自2010年5月1日運營以來,累計接待游客逾3600萬人次,2017年接待游客達580萬人次。古城榮膺中國旅游創新獎、齊魯文化新地標榜首等榮譽稱號,被確定為全國首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首個國家文化遺產公園、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首批創造未來文化遺產”,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為“中國最美水鄉”,被譽為中國古城古鎮建設和保護的典范。台兒庄抓住古城重建的機遇,走出了以文化旅游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引領城市轉型、實現富民強區的新路子。(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通訊員 賈禮章)

(責編:王珂園、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