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淞巍
2018年12月07日09:06 來源:遼寧日報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軍欲從營口登陸北上,佔領東北。我軍兩次解放營口,打亂其計劃部署。遼沈戰役決勝階段,東北殘敵有從營口乘船逃跑的動向,我軍連續行軍數晝夜,切斷敵軍逃跑路線,攻佔營口,奪取了東北戰場的全面勝利。
國民黨統治期間 營口市民逃亡10萬
據遼寧省檔案館編研處副處長李榮介紹,1946年4月至1948年2月,營口被國民黨控制期間,國民黨以高壓手段維護其統治,貪污腐敗,橫征暴斂,民不聊生。
國民黨接收營口企業不是為了發展經濟,而是中飽私囊。接收紡紗廠的大員將廠內棉布、棉紗大批盜賣﹔接收卷煙廠的大員除盜賣成品外,還將大量煙葉運走賣錢。營口的制鎂廠則被國民黨官兵盜賣一空,據不完全統計,共盜賣各種發動機1700余台、電解銅板300噸,16座廠房被拆除。
在國民黨統治期間,營口港暫緩開放,外來客貨船隻不許進港,本地船隻也不得駛往外洋。這導致大量碼頭工人失業,服務於港口的大小店鋪難以為繼,大半營口人失去了生活來源。
此外,國民黨反動派還常常以“敵產”為名“劫收”大批民族工商業戶。由於濫發鈔票,引起物價飛漲500多倍。
李榮說,當時的營口市民還飽受國民黨奴役。為加固營口城防,國民黨軍隊強制市民修建防御工事,西潮溝至牛家屯的工事長達十余公裡,動用人力多達11萬人次。1948年1月,解放軍包圍營口時,國民黨軍見人就抓,每天驅使萬余市民在遼河中間破冰開溝,監工的國民黨特務對市民不斷地拳打腳踢,現場倒斃者大有人在。在國民黨的黑暗統治下,營口市民大量逃亡,市民總數從1946年的24萬人銳減到1948年初的不足14萬人。
兩奪營口,延緩敵軍增兵東北腳步
營口地勢平坦,水陸交通便利,是通向東北腹地重要的戰略屏障。“大兵團從營口登陸,可迅速向東、西、北三個方向進軍,因而在解放戰爭期間,國共雙方均對營口進行了多次反復爭奪。”遼寧省檔案館編研處副處長李榮對記者說。
1945年10月20日,我黨派出干部摧毀了偽政權,接收了營口市公署和警察局,成立了市民主政府和公安局,這是營口第一次解放。
當年11月1日,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乘軍艦駛至營口海面,見我軍守衛森嚴無奈返回。4天后,國民黨要員又乘艦艇來營口,准備與我軍代表談判,欲接收營口,被嚴詞拒絕,駛離營口時,艦艇向營口發射百余枚炮彈,我軍當即予以還擊。
“和平接收營口”的企圖破滅后,國民黨軍隊在秦皇島登陸進佔山海關,向東北運兵。1946年1月5日,國民黨第52軍25師搶佔盤山,進逼營口。我軍在高坎設伏,殲敵兩個連后撤出戰斗。
1946年1月10日,敵25師佔領營口,中共營口市委則在敵軍入城前安然撤出,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均徒步而行,婦女和體弱者乘膠輪車轉移。由於准備充分,布匹、藥品乃至報社的印刷機等都順利運至海城東部山區。
當年1月13日,敵25師主力調往沈陽,當日黃昏,我軍殺了個回馬槍,連續突破警察局、煙廠等據點。到午夜,敵人被壓縮在大白樓、海關、郵局三座“孤島”中,此時正是國共雙方簽訂的停戰協定生效之時。
我軍派出代表給大白樓內的守敵送信,提出停止戰斗,執行停戰協定。但敵軍非但不停火,還揚言“停戰令對東北無效”,並打死我軍戰士兩名,打傷數十名百姓。我軍憤而再度發起攻擊,於14日凌晨結束戰斗,殲滅敵人一個加強營,奪回僅被敵人佔領3天的營口。
李榮說,此戰創下了國民黨正規軍在東北整營被殲的先例,營口的再度解放,也迫使國民黨調集5個軍在營口登陸的計劃泡湯,為東北戰場贏得了主動。
為策動敵58師起義,專門成立遼南情報站
1947年4月初,國民黨將領王家善所部敗退至營口。王家善被委任為營口城防司令,其所率部隊被命名為暫編第58師,由第52軍節制。
當年10月,遼南解放軍進攻營口,敵58師力不能支。國民黨急調4艘軍艦和由國民黨軍統特務改編的部隊——交警總隊前來支援,遼南解放軍主動撤出戰斗。
此后敵交警總隊留駐營口。交警總隊是國民黨嫡系中的王牌,在營口駐守繁華地段,相比之下,58師算雜牌軍,不僅防守區域大還有不少無險可守的防區﹔交警總隊的伙食多是大米白面,且有余糧高價出售,58師則軍糧不足,伙食大部分是高粱米﹔交警總隊配備的是全新的美式裝備,發給58師的多是修理過的破爛武器……
這些不平等待遇令58師的官兵憤憤不平。在解放軍攻城時,58師的軍官廉政、張海濤等欲促使王家善起義,但計劃泄露。王家善為避免他們被憲兵隊抓住,將他們送出了營口。
李榮介紹說,敵軍內部的上述動向,均被中共中央東北局掌握。1947年10月,東北局社會部成立了以石迪為負責人的遼南情報站,該站的中心任務就是策動敵58師起義。石迪認為,敵58師3團團長戴逢源是王家善的救命恩人,需要先爭取過來。
為此,石迪委派戴逢源的親屬高文浩化裝成賣炭商販三進營口,與戴逢源取得聯系。戴逢源不托底,聽說自己原來的副官張海濤已在遼南情報站工作,提出要與張海濤接洽。1948年2月13日,高文浩再赴營口,送上了張海濤的印章(此印章本是戴逢源贈予張海濤的)。戴逢源遂不再懷疑,派親信出城與張海濤接洽起義事宜,並將高文浩引薦給王家善。
王家善擔心石迪無法應允起義的條件,想與解放軍東北總部直接聯系。2月23日,我方在大石橋安排了談判,遼南軍區司令員吳瑞林到場,王家善派自己的侄子、作戰科科長王文祥參加。談判進行得很順利,吳瑞林表態說,起義部隊可保留建制,編為我軍的一個獨立師,對起義官兵既往不咎,願意回家的發路費,限3日內起義。王家善方面表示接受條件。
2月25日上午,解放軍圍城部隊發起佯攻,王家善擺出死守架勢,炮聲隆隆、槍聲陣陣,但交戰雙方均無傷亡。王家善邀52軍副軍長鄭明新視察陣地,並商定於下午2點召開城防會議。
會議於王家善的師部召開,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副官請王家善去接“緊急軍情電話”。王家善剛離開,會場的四面窗口即伸進了槍支,包括敵52軍副軍長鄭明新、敵交警總隊隊長李安,敵警察局局長、銀行行長、電業局局長等36名要員均成了俘虜。
當晚7點,三顆紅色信號彈在營口上空升起,這是起義成功的信號。58師1團隨即撤出陣地,向大石橋開拔,58師2團負責解除敵憲兵隊、野炮連、警察局等反動武裝,完成上述任務后於當晚9點向大石橋進發。
58師3團則配合解放軍攻擊敵交警總隊。在兩支部隊的夾攻之下,敵交警總隊敗退到幾座堅固的樓房中,卻拒不投降。58師的服裝與敵交警總隊完全一樣,起義時的暗號是左臂系白布條。但這一暗號被敵交警總隊識破,其官兵也同樣在左臂綁上了白布條,解放軍一時難以區分,便讓58師3團撤出戰斗,改用炮火攻擊。至1948年2月26日清晨,除58師8000余人起義外,我軍全殲營口守敵,俘敵3000余人,營口第三次解放。
蠟燭引燃敵軍逃亡船隻
1948年10月23日,原本駐守營口的我遼南軍區獨立第2師北上參加會戰。10月24日,敵52軍則乘隙從遼陽、鞍山出動,進佔營口。
10月27日,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接到東北野戰軍總部急電,要求九縱火速南下趕往營口,斷敵退路。一場與敵人爭時間、搶速度的急行軍開始了。
據時任九縱政委的李中權回憶,當初為趕赴圍殲廖耀湘兵團戰場,九縱以每天70公裡的速度已經連續行軍七八天了,大部分干部、戰士的腳上磨出了血泡,有的因為疲勞過度而暈倒。但一聽說敵人佔領了營口准備逃跑,立即就把疲勞、病痛統統拋到了腦后,部隊晝夜兼程日行80公裡,先頭部隊甚至日行100公裡以上。
戰士們太疲勞了,有的走著走著就睡著了,為了防止掉隊,有的連給各個班發一條繩子,班長拉著繩頭,副班長牽著繩尾,戰士們在中間,這樣可以邊走邊打瞌睡,避免倒下去。僅有的幾輛汽車不是運送軍官,而是把炊事班拉到前面,先做好飯,等部隊一到,一人一碗,邊吃邊走。
10月30日午后,九縱先頭部隊抵達營口遠郊,隨即與敵軍交火。九縱25師曾雍雅師長、27師任昌輝師長向九縱首長匯報時,幾乎異口同聲地說:“今天的仗打得好惡呀!敵人拼命地反擊,都被我們打退了。”
據俘虜交代,我軍的行軍速度大大出乎敵人所料。就在10月30日當天,敵52軍軍長劉玉章還揚言:“共軍就是長了飛毛腿,也還得三天才能趕到﹔即便來了,也是不堪一擊,不要說打仗,連腳也是難站住的。”因此,敵人想趁我軍立足未穩將我先頭部隊吃掉。
九縱首長研究形勢后認為,沈陽守敵南逃的希望已破滅,加之我軍兵臨城下,敵52軍可能會獨自從海上逃跑。於是決定盡快攻下營口。
經過11月1日一天激戰,九縱掃清了營口外圍,構成圍城之勢。當晚8點,敵軍以團為單位向我方陣地反扑。據俘虜供認,這是敵丟卒保車、掩護主力逃跑之舉。后半夜,派出的偵察分隊紛紛報告:城內之敵亂哄哄的,部分已向碼頭撤退,陸續開始登船,敵52軍要逃跑了。
據當時敵52軍參謀長廖傳樞在后來的回憶錄中記述,當夜,運載國民黨第52軍3師的輪船曾運輸過汽油,地板上多被汽油潤濕,盡管已提出禁止火燭的要求,但由於船上沒有開燈,有人點上蠟燭,后來登船的人太多,導致船底觸地,船隻失去平衡,這支蠟燭隨船身傾斜而引起船內起火,大火將炮兵營所在的下艙全部燒光,船內官兵紛紛跳入水中,淹死者甚多。
11月2日拂曉,九縱在濃霧籠罩下攻城。25師僅用30分鐘即攻佔了海關碼頭,攔腰截斷東部敵人的逃路﹔27師迅速攻下了營口西炮台﹔我26師則攻入市區掃清漏網殘敵。
據25師師長曾雍雅在回憶錄中講述:敵軍主要官員上船以后,怕船上人多壓沉了船,便命令船上的士兵向岸上射擊,阻止潮水般的官兵上船。許多國民黨軍官兵當即喪生於自己人的槍口下,有的臨死前還在破口大罵:“蔣介石,狗長官,沒良心,自己打自己!”不少沒有搶上船去的國民黨軍官兵,憤怒地向海面的船隻開槍射擊,展開了一場自相殘殺的混戰。
見此情景,曾雍雅立即命令部隊停止向岸上的國民黨軍官兵射擊,對他們展開政治攻勢,要他們棄暗投明,共同對敵。在勸降聲中,海邊數千名國民黨軍更猛烈地向船上射擊。與此同時,我軍大炮也向已登船之敵猛烈射擊,一艘剛逃離海岸的大火輪中了我軍的炮彈,冒出幾股巨大的煙火,不一會兒,整條輪船都燃燒起來,漸漸沒入煙霧彌漫的大海之中。
至1948年11月2日上午10時許,戰斗全部結束。共殲敵1.48萬余人,僅有敵52軍軍部及25師殘部登船從海上逃脫。由於沈陽戰事先行停息,殲滅營口頑敵即是解放東北的最后一戰。
專家檔案
李榮
現任遼寧省檔案館編研處副處長,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碩士。
(本文圖片由省檔案館提供)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