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的利益,即是黨的利益

陳揮

2018年12月11日09:16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人民的利益,即是黨的利益

劉少奇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他堅持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勤務員,是心系人民、廉潔奉公的光輝榜樣。今天,學習劉少奇,就是要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職責。

反對空洞的政治宣傳

在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奮斗中,在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奮斗中,劉少奇始終緊緊依靠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一再強調,人民的利益,即是黨的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黨再無自己的特殊利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即是真理的最高標准,即是我們黨員一切行動的最高標准。

他十分重視總結、概括人民群眾的經驗和創造,堅持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的工作方法。他說:“什麼是群眾路線?概括地說,群眾路線的基本點就是:第一,信任人民群眾,相信他們能夠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第二,黨必須根據群眾的實踐來檢驗自己的工作,黨的方針、措施都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早在領導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的斗爭中,劉少奇就注意工人、群眾的切身利益,並以此作為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瓦解敵人的有力武器。他站在斗爭的最前列,領導工人、群眾與敵人展開面對面的斗爭,並作為談判全權代表,與路礦當局展開激烈斗爭,迫使資本家接受維護工人利益的13條協議,改善了工人的部分勞動條件和生活待遇。

劉少奇一貫主張把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聯系起來,反對不顧群眾利益去進行空洞的政治宣傳和盲目的斗爭。“一·二八”事變后,日軍佔領上海閘北地區,日商13個紡織廠成千上萬的工人涌入英租界舉行反日罷工。在黨的領導下,全國總工會組織“上海民眾反日救國會”,上街募捐,買米做成稀飯,救濟這批工人。愛國領袖宋慶齡為聲援反日罷工,送來兩千塊銀元,卻在當時的黨中央引發一場爭論。有嚴重“左”傾情緒的人不同意接受這筆捐款,劉少奇堅決頂住了這種錯誤的意見,支持總工會接受這筆捐款。

由於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日軍在上海停戰了。形勢發生變化后,罷工工人要不要復工?爭論又是很激烈。一些人認為不能復工,復工就是“投降”﹔劉少奇則指出應該復工,這是關系幾萬職工的生活問題。他認為,要從群眾的經濟利益和迫切要求出發,選擇發動斗爭的時機,並根據斗爭過程中各種條件的變化,把群眾斗爭逐漸提到更高的階段,或者“適可而止”地暫時結束戰斗,以准備下一次更高階段、更大范圍的戰斗。

在總結白區工作經驗時,劉少奇指出:“正確建立黨和群眾的關系,是我們黨同國民黨爭奪領導權的重要工作之一。國民黨侮辱群眾,不尊重群眾的權利,命令和壓迫群眾。而我們則同國民黨相反,群眾就自然願意親近我們,拋棄國民黨人,而舉我們的同志為領袖。”

不為蘇聯的經驗所囿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宣告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統治的時代已經結束,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已經建立,中國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

作為新中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劉少奇首先考慮到的是:“中國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世界許多先進國家比較起來,還是很低的。他們還很窮困,他們迫切地需要提高生活水平,過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這是全國最大多數人民最大的要求和希望,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力求實現的最基本的任務。”因此,他更加把為人民謀利益、不斷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

劉少奇設想了實現工業化的發展步驟:在恢復中國的經濟並盡可能發揮已有的生產能力之后,第一步發展經濟的計劃,應以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為重心。因為隻有農業的發展,才能供給工業以足夠的原料和糧食,並為工業的發展擴大市場。隻有輕工業的發展,才能供給農民需要的大量工業品,交換農民生產的原料和糧食,並積累繼續發展工業的資金。同時,在農業和輕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可以把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一步。這對於改進人民的健康狀況,在政治上進一步團結全體人民,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成效之后,我們才有可能集中最大的資金和力量去建設重工業的一切基礎,並發展重工業。隻有在重工業建立之后,才能大大地發展輕工業,使農業機器化,並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這是一條比較穩妥的、可持續發展的路線,是符合中國實際的。劉少奇考慮到的每一步,都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奮斗目標,把群眾利益、群眾要求直接體現在黨的方針政策和發展戰略中。這與蘇聯經濟建設初期過度犧牲農民的利益、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是有差別的。

在建國初期全面學習蘇聯的歷史條件下,劉少奇能夠獨立思考,不為蘇聯的經驗所囿,提出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是難能可貴的。今天,回顧新中國經濟建設所走過的道路,充分証明上述設想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一切黨員都是勤務員

1960年4月,劉少奇乘坐一條中型客輪考察葛洲壩壩址。剛過宜昌,碰上了難以預料的龍卷風,輪船顛簸搖晃。這時,江上的一些小船有人落水,一再呼救。輪船上的人議論紛紛:有人說必須趕快去救人﹔有人認為輪船偏離航道有危險,隻能迅速通知其他過往船隻前來救援……

正在艙內批閱文件的劉少奇得知情況后,當機立斷地說:“就因為是國家主席坐的船,更應該首先搶救人民!”他強調,我們的一切黨員,以及參加我們隊伍中的一切人員,都是為人民服務的,都是人民的勤務員。不管他們意識到了這一點與否,也不管擔負的是重要領導職務,或是普通的戰斗員和炊事員、飼養員,都是在不同崗位上直接或間接為人民服務的。因此,他們都是平等的、光榮的。

幾十年來,劉少奇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危難時刻,他總是挺身而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上世紀60年代初期,在一些農村,群眾創造並實行包產到戶這種比較符合農村生產力水平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但由於認識上的不一致,這種探索長期得不到肯定,而且發生了爭論。

劉少奇聽取有關匯報后明確表示贊成。他說:“我看不必害怕。我們搞社會主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搞人民公社是一種試驗,搞包產到戶也可以是一種試驗,客觀實際本來就是多種多樣的。政權在我們手裡,土地還是集體所有的,發展集體也好,包產到戶也好,無非看看哪種形式更切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哪種形式更能充分發揮社員的積極性,哪種形式更能多收糧食,使經濟發展再快點。”

1962年7月,劉少奇對即將下放到主要產糧區工作的干部表示:“我看實行責任制,一戶包一塊,或者一個組包一片,那是完全可以的,問題是如何使責任制和產量聯系起來。”盡管當時黨內意見嚴重分歧,劉少奇卻能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的意願,明確表示自己的態度。

正如劉少奇在民主革命時期就說過的:“我們共產黨什麼也不怕,美帝國主義怕不怕呢?我們不怕﹔蔣介石的飛機、大炮怕不怕呢?我們不怕,從來沒有怕過。但是共產黨怕一件事,就是怕脫離群眾……脫離群眾,就會像希臘神話中的安泰一樣,要在半空中被敵人勒死。”因此,“對一個人來說,最大的幸福是得到人民的信任。取得人民的信任是不容易的。人民信任你,你就決不能辜負人民”。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為黨和人民做事的,隻能用來為黨分憂、為國干事、為民謀利。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做到忠誠干淨擔當。今天,我們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就是要學習劉少奇始終堅守人民立場、為人民謀利益的精神品質。它不僅有著深邃的理論價值,而且有著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作者為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