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其輝
2018年12月13日08:25 來源:北京日報
1959年周恩來總理到北京電報大樓視察
“東方紅,太陽升……”這悠揚的樂曲和電報大樓鏗鏘的報時鐘聲已經在首都上空回蕩了近60個春秋,在北京生活的人們,清晨聽著電報大樓的鐘聲開始新一天的生活,夜晚伴著電報大樓的鐘聲進入甜蜜夢鄉。很多人不知道,周總理和電報大樓的鐘聲之間還有一段故事呢。
北京電報大樓於1952年籌建,后因城市規劃變動而停頓﹔1955年3月,重新確定新址在北京西長安街北側,郵電部重頒工號“005工程”。大樓地上6層,地下1層,建筑面積20100平方米,佔地面積3800平方米,連同中央塔鐘部分總高度是73.37米。鐘樓裝有四面塔鐘,塔鐘與整個建筑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塔鐘及相關部分的設計、制造、安裝,得到當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專家的幫助。大樓工程於1956年4月21日開工,1958年9月21日竣工,歷時兩年零五個月,落成后,於1958年國慶節開始運營。
周恩來總理對電報大樓的建設十分關心。1959年3月15日,周總理與董必武、賀龍、李富春、李先念等中央領導一起視察了電報大樓。他到機房裡,到工位旁,到電信職工中間,從生產車間到頂層鐘樓,在電報大樓待了一整天。
最初,電報大樓的塔鐘全天整點報時,周總理考慮到附近居民的夜間休息問題,要求對塔鐘報時的時間進行調整,每天7點至22點報時,夜間至清晨不報時。
電報大樓落成前,整點報時的前奏曲是在民主德國錄制好的,使用鋼片琴演奏。前奏曲共准備兩首,一首曲目是《贊美新中國》的前幾句,另一首是《東方紅》的前兩句。在1958年電報大樓落成初期,這兩首報時曲交替使用,20世紀60年代后就隻使用《東方紅》的前兩句了。
1966年,北京長途電信局對報時前奏曲進行了再創作,對中央樂團施萬春、中央音樂學院鮑蕙蕎演奏的鋼琴曲和中央廣播樂團民族樂隊演奏的打擊式鋼片琴曲進行了混聲錄制。混聲錄制的《東方紅》樂曲在每天早晨7點首次報時時播放前奏曲的全曲,其他時間隻播放前奏曲的前幾個小節。這種播放報時曲的方式一直延續至今。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周總理陪同參觀,車隊深夜途經電報大樓時,周總理發現電報大樓塔鐘照明的亮度不夠,叮囑對塔鐘進行調整。由於民主德國生產的塔鐘鐘面是古銅色,墨綠色的指針在夜間不顯眼。經周總理指導,電報大樓的塔鐘鐘面換成白色磨砂玻璃、時鐘刻度換成綠色,鐘面和刻度無論在白天還是在夜間,都清晰醒目。
周總理在中南海時,常常聽著電報大樓的報時鐘聲與自己的手表校對時間。1957年從民主德國進口的機械式塔鐘,經過多年運行,機械齒輪磨損是正常現象,時間精准度下降在所難免。周總理發現電報大樓塔鐘時間有誤差后,特意叮囑上海的領導同志,要求上海的電鐘廠為電報大樓更換精准度更高的電鐘。1979年,電報大樓的報時鐘更換為國產電鐘。
1997年7月1日零點,電報大樓的鐘聲在午夜響起,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09年10月1日晚,首都各界群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晚會上,北京電報大樓的鐘聲作為晚會序曲通過電視直播響徹長城內外、大江南北。
而今,電報大樓的鐘聲依舊,它已經成為北京這個城市特有的文化符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