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那些年,致力於南京大屠殺史實傳播的國際友人 ——

他們的眼裡,沒有國界,隻有愛與和平

沈崢嶸 付岩岩 葉真

2018年12月13日08:2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他們的眼裡, 沒有國界,隻有愛與和平

  

國際友人克裡斯·馬吉。 本報資料

  

國際友人鬆岡環。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余 萍攝

  

國際友人帕赫。本報資料

約翰·馬吉祖孫三代、鬆岡環、帕赫……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但都以各自的方式,致力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記錄與傳播。他們以跨越國界的愛,書寫人間正義,捍衛人類和平。

12月10日起,新華日報全媒體平台推出“那些年,致力於南京大屠殺史實傳播的國際友人”系列報道,收獲了海內外網友的關注與互動。今天,第五個國家公祭日,我們集納他們的故事,致敬他們的義舉與良知。

克裡斯·馬吉:

與祖父用鏡頭 對話“南京”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國際友人約翰·馬吉用16毫米攝影機秘密拍攝下日軍的殘酷暴行﹔多年后,約翰·馬吉之孫克裡斯·馬吉追尋祖父足跡拍攝今日南京。鏡頭裡的南京,變化翻天覆地。

“祖父約翰·馬吉1912年來到南京,1940年才離開,他在南京28年的經歷成為我們家族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克裡斯·馬吉回憶,十幾歲時,他第一次在祖父拍攝的影像裡了解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那段歷史。

1937年11月,日軍侵華戰爭陰雲逐漸籠罩南京,在寧的外籍人士紛紛離開,美國大使館發布撤離警告,要求美國僑民離開,然而,約翰·馬吉選擇留下來,並與約翰·拉貝、魏特琳等國際友人組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祖父用16毫米攝影機秘密拍攝日軍暴行,他拍攝的影像成為留存至今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動態畫面。” 克裡斯·馬吉說。

“祖父當年拍攝的影像現在保存在美國的叔叔家。他很早就開始拍攝南京。他的攝影機首先記錄了在南京的美好生活:新生兒的降臨、慶祝活動、生日宴會等。但是后來日軍入侵,記錄的內容從全世界最快樂的事情變成了最可怕的。”克裡斯·馬吉如今回憶起那些黑白的歷史影像,仍然心有余悸。

2017年8月,克裡斯·馬吉來南京替祖父接受了紫金草國際和平獎章,身為職業攝影師,克裡斯·馬吉當時萌生了一個想法:用鏡頭記錄今天的南京城和南京人們的生活狀態,通過新舊照片對比,向世界傳播南京大屠殺史實、傳遞捍衛珍愛和平的理念。

於是,克裡斯·馬吉於2017年10月-12月分3個階段到南京拍攝。他從祖父拍攝的南京大屠殺電影膠片中,選取建筑、街道和河流畫面,拍攝80年后相同地點的照片,同時,也從南京民國時期的老照片中,選取具有時代代表性的畫面,拍攝相同地點的照片。克裡斯·馬吉拍攝了南京市第十二中學、鼓樓醫院、南京師范大學、小粉橋1號、下關碼頭電廠、中山陵……這次來南京他又重走了這些地方,如今的南京令他感到“驚艷”:這裡不僅有古色古香的建筑,也有繁華的商業中心,還有令人驚嘆的地標性建筑。

克裡斯·馬吉談起,在南京拍攝期間,讓他感動的事是見到了夏淑琴老人和她的家人。“南京淪陷前,祖父曾與他的大兒子在中山陵前合影。2017年10月,在中山陵前的同一地點,我為夏淑琴的外孫女夏媛及其兒子拍照,和煦的陽光下他們笑意盈盈。透過鏡頭,我仿佛與祖父相逢。”克裡斯·馬吉告訴記者,“夏淑琴的家族很特別,是從黑暗的歷史走向今天的光明的見証。”

在拍攝中,克裡斯·馬吉印象深刻的還有在南京鼓樓醫院的拍攝。克裡斯·馬吉告訴記者,許多年過去,當年留下祖父足跡的建筑許多已經不復存在,而鼓樓醫院還在,它是歷史的見証,當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鼓樓醫院隻有美籍外科醫生羅伯特·威爾遜一名外科醫生,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祖父當年在這裡也拍攝了大量羅伯特·威爾遜醫生救治傷者的影像資料,而現在這裡有充足的醫護人員可以照顧病患,有世界一流的外科水平。

“第五個國家公祭日,《歷史·和平·發展——馬吉祖孫的南京影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出,此后也將赴國外展出。我非常期待讓世界人民看到我的攝影作品,因為這些照片不僅代表我個人,代表馬吉家族,還代表南京這座城市,代表中國這個國家。希望能通過馬吉家族的照片連接過去與現在、中國與西方,讓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也看到人們如何在戰爭中幸存,又如何重生,創造出一個美麗新世界。”克裡斯·馬吉說。

“馬吉祖孫的攝影作品展是南京今昔對比的最好歷史資料,更是愛的延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當年約翰·馬吉冒著生命危險,用國際人道主義光芒照亮黑暗的人類浩劫,而今克裡斯·馬吉拍下巨變的南京,讓人們看到這個城市曾飽受創傷和屈辱,如今在迅速發展中呈現出寧靜及美好,這是巨變的南京,也是巨變的中國。

鬆岡環:

尋証30年,第100次來南京

12月11日,寒風凜冽,冬雨清冷。71歲鬆岡環女士如約而至。這是她第100次來到南京,也是她在致力於傳播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路上堅持的第30個年頭。回憶起過去的30年,鬆岡環說:“我要把歷史真相告訴日本的年輕人。”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鬆岡環在大阪一所公立學校擔任班主任。在教授歷史課時,她發現教科書中把南京大屠殺稱為“南京事件”,輕描淡寫一句話:“南京城裡死了很多人……”。鬆岡環覺得有責任搞清楚真相,並且要讓孩子們懂得,做錯事要勇於承認和改正。

1988年,鬆岡環第一次來到南京調查,見到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已去世)。李秀英拉著鬆岡環的手說:“日軍當著我的面殺死了我的祖父母、父母,我永遠忘不了。請你一定要把這個真相告訴日本的青年人。”當時,41歲的鬆岡環鄭重承諾下來。此后,她開始了南京大屠殺真相探尋與反省之旅,讓更多日本人了解當年侵華日軍制造的南京大屠殺慘案。

30年間,鬆岡環走訪了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250名日本老兵和300多名受害者,並將這些人的講述一一記錄。撰寫《南京戰·尋找被封閉的記憶》《南京戰·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等書籍,拍攝《南京——被撕裂的記憶》《南京的鬆村伍長》《太平門:消逝的1300人》三部紀錄片。今年4月,鬆岡環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捐贈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影像資料。

在這次來南京之前,鬆岡環依舊在忙碌。12月1日,她和日本市民團體共同在日本奈良放映了紀錄片《南京——被撕裂的記憶》。紀錄片是鬆岡環對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和日本老兵各方証言的真實記錄,吸引了來自日本各地180名觀眾。

12月2日,主題為“南京記憶鏈”的電影節在大阪進行。《張純如——南京大屠殺》《南京的鬆村伍長》《幸存者——見証南京1937》《張秀紅——沉默的傷痕》4部紀錄片在大阪舉辦放映會,600多人前來觀影。這一天,鬆岡環不僅忙著張羅電影節的各項事宜,還整理了600余名觀眾所填寫的問卷調查,並回復多封郵件,忙碌到深夜。

而第100次來到南京,除了參加第五個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外,鬆岡環還會去見一見自己的老朋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受害者謝桂芬老人。

與鬆岡環一起來到南京的還有“侵華戰爭歷史學習團”的團員們。鬆岡環告訴記者,上個世紀90年代初,她開始組織特殊的訪華團——“侵華戰爭歷史學習團”,12月13日晚離開南京后,他們一行人將前往遼寧“萬人坑”遺址和撫順平頂山慘案紀念館,她還邀請了當年受害者的后代訴說証言,以了解更多當年侵華日軍犯下的罪行。

“南京面孔”帕赫:

在巴黎向世界講述南京大屠殺史實

帕赫的身份很特別,他是一名法國畫家,卻於今年當選為“南京面孔”,這跟他與這座城市的淵源有關,他用畫筆繪出南京曾飽受的創傷和屈辱,再現歷史並傳播南京大屠殺史實。

談起他創作的南京大屠殺主題作品《暴行》,帕赫回憶,“真正開始著手創作《暴行》是2015年的1月,表現的是南京大屠殺中很尋常的一天:1937年12月的南京,城四周被城牆環繞,又被日軍重重包圍,穿著黃色軍裝的日本侵略者無情地揮舞著軍刀,向無辜的中國民眾砍去,鮮血從平民的頭顱下、從遇難者的口中、從傷者的身上流下,觸目驚心……”2015年12月10日,帕赫將《暴行》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2017年12月12日,帕赫又將他繪制的“慰安婦”主題油畫捐贈給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帕赫捐贈的5幅油畫,分別是《南京痛苦的嘶吼》《地獄的眼睛》《說“不”的女人》《體檢》,以及《南京,為和平而努力》。

“用油畫這種藝術形式來傳播南京大屠殺史實,有助於讓西方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帕赫說,同中國一樣,法國也是二戰受害國,法國岡城和平紀念館專門開設中國展廳,就是為了講述西方人長期以來並不了解的南京大屠殺。

帕赫回憶,2016年10月22日,在法國岡城和平紀念館揭幕的《共同見証: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上,他創作的南京大屠殺主題畫作《暴行》又進入人們視野,本次史實展上展出的雖然是原作翻拍的照片,比原作尺寸也稍小,但這絲毫不影響其展出效果。透過這幅畫,法國的觀眾對1937年南京那個寒意徹骨的冬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2015年,捐贈畫作《暴行》的那一天,帕赫獲得了“南京市榮譽市民”証書。2018年,帕赫又多了一個新的身份——“南京面孔”,作為十位代表南京的面孔之一,10月份時在巴黎舉辦的“南京周”上向世界展示南京的魅力。帕赫回憶,記得當時在塞納河的游船上,他和巴黎的人們聊了很多,並向他們介紹了南京這座城市,也講述了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帕赫說,他想讓世界知道,和平來之不易,應更加珍惜。

2016年,在南京市文聯的支持下,帕赫在南京有了一間自己的工作室。此后他每年都會來到南京,用一兩個月的時間進行創作。這兩年,他開始嘗試用另一種方式描繪和平。他想把南京甚至是江蘇的美景都用畫筆展現。“我會畫滿80幅畫,明年5月份在南京辦個人畫展,向世界展示南京現在是座美麗而現代化的城市。”帕赫說。

記者手記

祖孫“重逢”南京

見到克裡斯·馬吉時,南京剛剛下過一場雨,初冬霧氣深重。

從1912年到2018年,正如克裡斯·馬吉所說,他的家族和南京早已密不可分。克裡斯·馬吉十幾歲時在祖父拍攝的影像裡了解到南京大屠殺,高中時他想從書上找到這段歷史,但當時西方國家能找到的資料有限,直到上世紀末,通過華裔女作家張純如出版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他才詳細了解到這段歷史。2017年,克裡斯·馬吉代表家族來南京參加紫金草國際和平紀念章頒發儀式,這是他第一次來南京。此后他嘗試用鏡頭,跟隨祖父的腳步,展現南京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祖孫三代的見証、記錄和傳播,構成了這個特殊家族的故事,而這,也是一個關於人類捍衛和平與愛的故事。

南京人民、中國人民從未忘記、始終感恩他們——這些在人類浩劫裡無私幫助過中國民眾的國際義士,他們的名字鐫刻在人道主義的英名榜上永世傳承。這是人類黑暗史中偉大的人性光輝,更是點亮和平的正義之光。

採訪結束時,天漸漸變晴,霧氣逐漸散去,漢白玉制成的《和平》雕塑變得清晰,手托和平鴿的母親,雕塑上刻著的“和平”字樣,在雨后的陽光裡顯得愈發清晰。

30年不懈“尋証”

因在教授歷史課時,發現教科書中南京大屠殺那段歷史被“輕描淡寫”,她開始尋找真相。30年來南京100次,走訪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300多名受害者,出書籍拍攝影像,她在致力於傳播南京大屠殺史實真相的路上也堅持了30年,隻為讓世人特別是日本年輕人了解那段歷史。在日本,她不畏日本右翼勢力的阻撓,用自己的行動鼓勵更多有良知的日本人站出來,真正了解當年日本侵華的那段歷史,捍衛真相、接受真相,並勇於承認錯誤。她,就是鬆岡環。

水滴石穿,鬆岡環多年的付出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日本青年對那段歷史的認知。在此前的採訪中,記者曾遇到一位學習漢語的日本大學生,他在來南京時曾特意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想看一看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雖然他不願多說自己的感受,但是他的行為足以証明,越來越多的日本青年渴望了解那段歷史的真相。相信在未來,將有更多的日本人站出來,傳播史實真相,維護世界和平。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