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汪建新:詩人毛澤東的江西情緣

2018年12月26日07: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副院長

【講座主題】詩人毛澤東的江西情緣 

【主要內容】

一、毛澤東江西詩作的創作情況 

二、毛澤東江西詩作的主要內容

三、毛澤東江西詩作的藝術特色

【講座全文】

各位網友,大家好!

毛澤東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他的人生經歷波瀾壯闊,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在成就千秋偉業的同時,盡顯了獨領風騷的卓越詩才。

江西,是一片紅色熱土。安源是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南昌是人民軍隊的搖籃,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瑞金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江西這塊紅土地都留下了他艱難探索的奮斗足跡,見証了他跌宕起伏的心路歷程,可謂是“踏遍青山人未老”“無限風光在險峰”。

毛澤東在江西一共創作了13首作品:《西江月·秋收起義》《西江月·井岡山》《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菩薩蠻·大柏地》《清平樂·會昌》《七律·登廬山》《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念奴嬌·井岡山》《七律·洪都》。《七律二首·送瘟神》寫於北京,但卻是為江西省余江縣消滅血吸虫病的事情而寫的。

如此說來,毛澤東在江西寫、寫江西、為江西寫的作品有15首,明顯多於其他各個省份。今天,我想通過解讀毛澤東的江西詩作,來感悟毛澤東的江西情緣。我從三個方面來談:一是毛澤東江西詩作的創作情況﹔二是毛澤東江西詩作的主要內容﹔三是毛澤東江西詩作的藝術特色。

第一個問題:毛澤東江西詩作的創作情況

根據《毛澤東年譜》記載:1920年11月,毛澤東因工作過於勞累,作短時間休息,到過江西萍鄉考察游覽,這是他第一次到江西。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他多次到安源,發動和組織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可惜,毛澤東在安源沒有留下詩作。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根據八七會議的決定,9月9日,在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西江月·秋收起義》記載了這一偉大事件。“匡廬一帶不停留”中的“匡廬”,原先是“修銅”,也就是修水、銅鼓兩個縣,這是毛澤東詩詞第一次出現和江西有關的內容。

1927年10月,毛澤東引兵井岡,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斗爭和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主要在江西省和閩西地區開展武裝斗爭,這是毛澤東詩詞創作的一個高峰期。在此期間,從《西江月·秋收起義》開始算,他一共寫了十一首作品,除《清平樂·蔣桂戰爭》《採桑子·重陽》《如夢令·元旦》外,其余七首作品,直接描寫他在江西進行武裝割據的斗爭實踐。

1928年8月30日,湘贛兩省敵軍乘紅四軍主力還在贛西南欲歸未歸之際,向井岡山進犯。紅軍不足一營,憑借黃洋界天險奮勇抵抗,激戰一天,保衛了根據地。9月26日,毛澤東率主力回到山上,面對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他熱情洋溢地填寫了《西江月·井岡山》。“黃洋界上炮聲隆”,它使井岡山和黃洋界名揚天下。

1930年2月初,為推動贛南革命形勢發展,紅四軍在吉安縣的陂頭召開會議,毛澤東提出奪取江西全省的口號。2月中旬,前委發布了攻打吉安的命令。毛澤東率領紅軍和赤衛隊,分兵數路,踏上征途。2月的贛南,寒冬未盡,紅軍經過廣昌縣時,遇到天降大雪。“雪裡行軍情更迫”,毛澤東詩興大發,在馬背上哼成《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1930年6月,受李立三“左”傾錯誤影響,中央提出“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口號,命令毛澤東率部從汀州去攻打南昌。7月下旬,部隊進抵南昌城外的牛行車站,毛澤東認為攻打南昌實在冒險,只是隔江鳴槍。此時,彭德懷率部攻入了長沙,但很快被迫退出。中央又命令毛澤東率部向湖南救援。7月,在這種錯綜復雜的局勢下,毛澤東揮筆寫下《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描寫“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的波瀾壯闊。

1930年12月,蔣介石糾集10萬之眾,“長驅直入,分進合擊”,對贛西南根據地進行第一次“圍剿”。毛澤東率領4萬紅軍,誘敵深入,12月30日趁著大霧對進入永豐縣龍崗包圍圈的敵軍發起猛攻,活捉前線總指揮、18師師長張輝瓚等官兵9000余人。隨后,又乘勝追擊譚道源的第50師,將其一半殲滅。兩役共殲敵15000余人,繳槍1萬余支。1931年春,毛澤東豪情滿懷寫下《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1931年4月,蔣介石又糾集20萬大軍,“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布成一條弧形陣線,對中央蘇區再次“圍剿”。毛澤東繼續誘敵深入,將紅軍主力集結在吉安縣東固一帶。5月16日,敵軍進入伏擊圈,紅軍迎頭痛擊,迅速佔領富田,趁勢由富田向東,一直打到贛閩兩省邊境。5月31日,第二次反“圍剿”以殲敵3萬余人,繳槍2萬余支而勝利結束,毛澤東情不自禁寫下《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1933年夏天,遭到“左”傾路線排擠的毛澤東,到寧都視察政府工作,返回瑞金縣城途中,經過大柏地。1929年2月,毛澤東曾率部在這裡打敗國民黨劉士毅部隊,殲敵兩個團,這是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后打的第一個大勝仗。“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故地重游,回想起當年的金戈鐵馬、炮火硝煙,毛澤東百感交集,寫下不乏郁悶而又樂觀豁達的《菩薩蠻·大柏地》。

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100萬軍隊,對中央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中央紅軍隻有10萬人,由於“左”傾路線一錯再錯,致使根據地越打越小,紅軍越打越少。1934年夏,毛澤東在中共粵贛省委所在地江西會昌縣進行調研,指揮作戰,使南線局勢相對穩定。7月23日,毛澤東登臨會昌山,面對岌岌可危的根據地形勢,內心充滿憂患,寫下在中央蘇區的最后一首作品詩詞《清平樂·會昌》。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進行長征,毛澤東忍痛離開江西,轉戰南北。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是第一位到江西視察的中央領導。1953年2月20日,他從武漢到達九江,鼓勵江西人民“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此后,毛澤東又多次親臨江西,繼續用他的如椽之筆吟詠江西。

血吸虫病曾在中國南方長期肆虐,危害極大。1955年毛澤東發出號召“一定要消滅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第一面紅旗——記江西余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虫病的經過》。在北京的毛澤東深夜看到報道,感慨萬千,寫下《七律二首·送瘟神》,字裡行間浸透著對江西人民的深切關懷。

1959年7月1日晨,毛澤東抵達九江,乘車首次登上廬山。當天,他寫下了登高望遠的即興之作《七律·登廬山》。7月7日,他把《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廬山》抄給胡喬木征求意見,迅速流傳,這與廬山會議前期那種“神仙會”的氛圍非常吻合。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批判彭德懷的政治詩,不符合歷史。彭德懷7月14日提交《意見書》之后,廬山會議才出現了錯誤轉向。

1961年8月21日,毛澤東再登廬山,主持中央工作會議,決心促使連遭三年自然災害的國民經濟出現好轉。這一時期,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撤走專家,撕毀合同。9月9日,毛澤東看到江青拍攝的仙人洞周邊風景,險峰陡峭,蒼鬆挺拔,亂雲飛渡,聯想到當時國內國際局勢,欣然賦詩《七絕·為李進同志提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1965年5月22日至28日,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同時寫了《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井岡山》。兩首詩的內容、意境甚至措辭有許多相近之處,如“千裡來尋故地”與“故地重來”。毛澤東慨嘆往事如昨,為井岡山的巨變而歡欣鼓舞,表達繼續攻堅克難的凌雲壯志。《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於1976年元旦發表,而《念奴嬌·井岡山》沒有發表,說明對前者更為滿意。

1965年12月24日,毛澤東巡視大江南北,來到南昌。南昌,古時候曾叫洪都。毛澤東聯想起祖逖擊楫、立誓報國的典故,寫了《七律·洪都》,表達對國內形勢的審視和展望,抒發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永葆江山,再創輝煌的政治意志。毛澤東專門以省會城市命題的詩詞,隻有《沁園春·長沙》和《七律·洪都》兩首,南昌有幸獲此殊榮。

第二個問題:毛澤東江西詩作的主要內容

毛澤東的15首江西詩作,每一首都有特定的時間地點和創作緣起,都有各自的具體內容,這裡不可能逐字逐句進行解讀。綜合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革命生涯的重大轉變。毛澤東一生壯懷激烈,早在學生時代,毛澤東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既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仰天長問,又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浩然壯氣。為了“改造中國與世界”,他從事過學生運動、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做過統戰工作和宣傳工作,大革命失敗使他深刻地意識到:“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秋收起義是毛澤東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毛澤東開始領兵打仗,逐步成為一個軍事統帥,而在江西的烽火歲月對實現這一轉變產生了重大影響。《西江月·秋收起義》之前,毛澤東詩詞也寫得慷慨激昂,但抒發的是“書生意氣”。此后毛澤東寫了很多氣吞山河的軍旅詩詞,旌旗、鼓角、炮聲、行軍、槍林、鏖戰、彈洞等充滿火藥味的戰爭詞匯頻繁出現,正所謂“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

第二,武裝割據的道路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秋收起義失利后,毛澤東審時度勢,毅然引兵井岡,把革命的重心轉向反動勢力相對薄弱的廣大農村地區,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這是毛澤東的偉大創舉,從此掀開了中國革命的嶄新篇章。

毛澤東江西詩作中的八首軍旅詩詞,從創作的緣起,描述的對象,到表達的思想內容,都生動地記錄了井岡山斗爭和中央蘇區時期波瀾壯闊的戰爭風雲,真切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和人民群眾創造嶄新歷史的斗爭風貌。如果再結合毛澤東在這前后的詩詞創作,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人艱難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歷程。

第三,人民戰爭的無窮力量。“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這句話體現了毛澤東建軍思想的核心要義,勞苦大眾是革命軍隊的階級基礎,黨指揮槍是人民軍隊建設的根本原則。“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這是中國革命不可避免的社會根源,也是革命戰爭必然勝利的內在動力。他始終堅信“兵民是勝利之本”。

“十萬工農下吉安”“百萬工農齊踴躍”“喚起工農千百萬”,毛澤東始終致力於動員千千萬萬的工農群眾,構筑牢不可破的銅牆鐵壁。“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風卷紅旗過大關”“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天兵怒氣沖霄漢”“枯木朽株齊努力”“橫掃千軍如卷席”,這些詩句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武裝割據風起雲涌,人民戰爭所向披靡的凜然氣勢,也表達了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堅定信念。

第四,克敵制勝的韜略智慧。中國革命的總體態勢是敵強我弱,“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長征組歌中的這一詩句,生動反映了毛澤東在戰爭指揮中揮洒自如、出神入化的高超藝術。毛澤東沒有上過軍校,34歲被迫上山打仗,純屬半路出家。他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邊學邊干,邊干邊學,成為高屋建瓴、多謀善斷、出奇制勝的戰略巨匠、兵法大師。

《西江月·井岡山》《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再現了黃洋界保衛戰和前兩次反“圍剿”的戰斗畫面,堪稱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特別是兩次反“圍剿”,毛澤東靈活運用游擊戰術,誘敵深入,“打圈子”將敵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抓住敵人弱點,巧妙利用“霧滿龍岡千嶂暗”“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的天時地利,把敵人打得人仰馬翻。

第五,坎坷逆境的人格超越。武裝割據的道路探索和堅持“城市中心論”的“左”傾路線存在嚴重分歧。毛澤東不斷遭到排擠打壓,他一生中經歷的“三落三起”,集中在井岡山和中央蘇區時期。《菩薩蠻·大柏地》和《清平樂·會昌》是毛澤東逆境人生的感懷之作。正如他對《清平樂·會昌》的自注所說:“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准備長征,心情又是郁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毛澤東重返大柏地時,軍權旁落,難免惆悵。他登會昌山時,“風景這邊獨好”的南線局面無法根本扭轉第五次反“圍剿”的敗局,心情抑郁憤懣。但他把苦悶埋藏心底,將其升華為對根據地前途和紅軍命運的深深憂患,而且表現得極為含蓄深沉。“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踏遍青山人未老”“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洋溢著樂觀豁達的積極心態。

第六,心系蒼生的為民情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七律二首·送瘟神》反映新舊社會兩重天的鮮明對比,寫得情真意切,是直接關注民生問題的作品。毛澤東是詩人政治家、政治家詩人,總是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筆端。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是毛澤東詩詞感人肺腑、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第一首詩描寫舊中國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慘景象。“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表達了對勞動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懷和對舊社會的強烈不滿。第二首詩描寫新社會人民改天換地的壯舉和瘟神被逐的可喜場面。“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熱情歌頌偉大時代和英雄人民。兩首詩渾然一體,既有理想又有現實,既有科學又有神話,以深沉博大的愛民思想和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給人以戰勝瘟神、戰勝邪惡的無窮力量。

第七,應對挑戰的從容氣度。毛澤東是湖南人,具有“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不怕死、了得難”的鮮明個性。他說過:“在我身上有些虎氣,是為主,也有些猴氣,是為次。”桀傲不馴的“虎氣”是他性格的主旋律。毛澤東的一生波瀾壯闊,從來不怕壓,不信邪,敢於直面任何挑戰,始終剛毅穩健,臨危不懼,“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

面對“敵軍圍困萬千重”“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的嚴峻局勢,毛澤東“我自巋然不動”,氣定神閑。面對“贛江風雪迷漫處”的重重困難,他“雪裡行軍情更迫”,樂觀豪邁。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國際國內的復雜局面,他“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洒江天”“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始終表現出一個偉大政治家的從容氣度。

第八,贛鄱大地的壯美景觀。江西是一個好地方,“廬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龍虎天下絕”,充滿詩情畫意。《論語》雲:“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毛澤東“踏遍青山人未老”,具有強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懷。“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贛水那邊紅一角”“萬木霜天紅爛漫”,江西不僅為毛澤東開展武裝割據提供了陣地,“風景這邊獨好”也激發了他的浪漫情懷和創作靈感。

“江山如畫。”江西既有“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的厚重,又有“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的巨變﹔既有 “贛水蒼茫”“關山陣陣蒼”的浩渺,又有“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的巍峨﹔既有“參天萬木,千百裡”的綿延不絕,又有“春風楊柳萬千條”“江草江花處處鮮”的分外妖嬈﹔既有“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的佳境,又有“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勝景。

第九,深厚綿長的井岡情結。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原本名不見經傳,毛澤東建立井岡山根據地之后,才變得赫赫有名。井岡山斗爭時期僅兩年零四個月,可他對井岡山卻情有獨鐘。井岡山是毛澤東探索革命道路的起點,是他錘煉軍事才能的熔爐,是他成為馬背詩人的開端。他對井岡山一直念念不忘,愈到晚年愈是魂牽夢繞,所以才會有“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裡來尋故地”的壯美詩篇。

毛澤東為井岡山傾情創作了《西江月·井岡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念奴嬌·井岡山》,都以“井岡山”為題,都提到了“黃洋界”。“黃洋界上炮聲隆”“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毛澤東專門為一個地方連續寫下三首詩詞,這種情況絕無僅有,足見井岡山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結之濃。

第三個問題:毛澤東江西詩作的藝術特色

在談到毛澤東詩詞創作的藝術特點時,姚雪垠曾精辟地指出:“他不是為寫詩而寫詩,而是由他在長期革命斗爭的大風大浪中培養成的革命樂觀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的偉大人格,以及蓄積於胸中的革命激情,噴發而為詩,加上他對詩詞藝術有深厚修養兼有天賦的過人才華,所以能寫出光輝奪目的詩詞。”

氣勢恢宏,意境高遠,想象豐富,寓意深刻,給人以壯美的感受,這是人們對毛澤詩詞的共同評價。毛澤東的江西詩作不是他的全部作品,不可能涵蓋毛澤東詩詞的所有題材和所有類型,但清晰地呈現了毛澤東詩詞的主要特色,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反映了激情出詩的藝術規律。毛澤東的詩詞創作有三個高峰期:分別是井岡山斗爭和中央蘇區時期,長征時期,50年代末至“文革” 之前的時期。這三個階段,要麼他經歷坎坷、心潮激蕩﹔要麼形勢嚴峻、環境復雜、斗爭激烈。正是這一切激發了他的表達欲望和創作激情,這正好與“不平則鳴”的詩詞創作規律相吻合。而他的江西詩作集中在第一和第三個高峰期。

第二,體現了詩以言志的創作原則。“詩言志”是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也是毛澤東的創作指南,江西詩作抒發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圖大志。“更加眾志成城”是革命戰爭勢如破竹的深層原因,“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是重整河山、造福人民的崇高追求,“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是矢志不渝的詩意表達,“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是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豪邁誓言。

第三,表現了現實浪漫的卓越詩才。毛澤東詩詞蘊含著充滿激情的理性,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征。他對中國國情有深刻認識,對歷史事件有真實記錄,對滄桑巨變有客觀描繪,堪稱史詩。毛澤東詩詞也蘊含著充滿理性的激情,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渾然天成。“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想象奇絕﹔“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超凡脫俗﹔“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豪氣沖天。

第四,表達了豐富多彩的強烈情感。陸機《文賦》雲:“詩緣情而綺靡。”毛澤東的江西詩作表達了舒快和郁悶相互交織的豐富情感。他既有“報道敵軍宵遁”“前頭捉了張輝瓚”“橫掃千軍如卷席”的舒快﹔又有“誰持彩練當空舞”“風景這邊獨好”的郁悶﹔既有“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痛苦,又有“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的暢快﹔既有“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虫何”的惆悵,又有“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喜悅。

第五,展示了軍旅詩詞的藝術成就。相比較而言,毛澤東戰爭年代寫的詩詞比和平時期的作品寫得更好,藝術成就也更高。從《西江月·秋收起義》到《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他的作品大都屬於戰爭題材,而江西詩作中的幾首軍旅詩詞是他成功轉型的重要標志,是武裝割據的真實寫照,展示他駕馭戰爭的雄才大略和馬背吟詩的精湛技藝。

第六,呈現了奮斗人生的壯麗畫卷。白居易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毛澤東在江西的幾年時間,是他艱難探索中國革命道路和發展模式的重要階段,有開天辟地的創舉,有星火燎原的氣勢,有克敵制勝的輝煌,有屢屢受挫的坎坷,有登高望遠的豪邁,有亂雲飛渡的從容,有故地重游的沉思。毛澤東的江西詩作藝術地記錄了他在江西紅土地上的奮斗足跡和心路歷程,波瀾壯闊,異彩紛呈。

毛澤東詩詞博大精深,以上分析,純屬個人觀點。詩無達詁,僅供大家參考。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再見!

附:毛澤東江西詩作十五首

西江月·秋收起義

(一九二七年)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西江月·井岡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一九三〇年二月)

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一九三〇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春)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裡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菩薩蠻·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清平樂·會昌

(一九三四年夏)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

 

七律二首·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讀6月30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虫。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

其一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其二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七律·登廬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洒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裡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

 

念奴嬌·井岡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參天萬木,千百裡,飛上南天奇岳。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台亭閣。五井碑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江山如畫,古代曾雲海綠。

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礡。一聲雞唱,萬怪煙消雲落。

 

七律·洪都

(一九六五年)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擊楫至今傳。

聞雞久聽南天雨,立馬曾揮北地鞭。

鬢雪飛來成廢料,彩雲長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處處鮮。

分享到:
(責編:萬鵬、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