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0日09:14 來源:人民政協報
皖南事變后,國民黨頑固派在其第三戰區司令部駐地江西上饒附近的李村、七峰岩、周田村、茅家嶺等地設置了監獄,總稱為上饒集中營。
被囚禁在上饒集中營的新四軍干部,絕大部分是共產黨員,他們憑著高度的黨性原則和組織觀念,入獄不久就籌備建立秘密黨組織,依靠組織的力量,團結、教育和帶領被俘官兵和抗日愛國民主人士開展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獄中秘密黨組織針對敵人的各種手段,組織、團結和教育廣大被囚人員進行針鋒相對、英勇頑強的斗爭。他們對被俘官兵進行革命氣節教育,提出口號:“堅持革命氣節,反對屈膝投降!”“團結就是力量,斗爭才有出路!”“不暴露組織,不出賣同志,做黨的好兒女!”“至死不屈,臨刑不懼,為革命爭光,為歷史爭氣!”“服從組織,執行決議,警惕叛徒,嚴守秘密!”要求大家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備,以更加堅定的立場、更加堅強的意志、更加堅韌的毅力和不惜流血犧牲的決心迎接更加嚴峻的考驗。
在集中營的斗爭中,影響最大的是均取得勝利的兩次越獄暴動。第一次是茅家嶺暴動,發生在1942年5月25日。1942年春夏之交,日軍發動浙贛戰役,進攻浙贛鐵路。上饒集中營茅家嶺監獄的難友通過串聯,推選李勝、王傳馥、宿文浩、吳越、陳子谷五人組成暴動委員會,以新四軍干部李勝為總指揮,進行了近一個月的周密計劃與准備。5月25日下午,他們發現當天部分看守外出,當機立斷,舉行越獄暴動。他們奪取了衛兵的武器后,呼喊著沖出囚室,砸開平時封死的西側門,除兩位同志負傷被敵殺害外,20多位同志沖出了牢籠,經過無數的曲折,在1942年10月到達蘇南新四軍茅山根據地。
第二次暴動發生在茅家嶺暴動的20天后。當時日本侵略軍佔領金華,攻陷衢州,逼近上饒,國民黨第三戰區長官部一片慌亂,匆忙向閩北奔逃,並決定集中營也隨之轉移。轉移前夜,第六中隊秘密黨支部決定伺機舉行暴動,暴動地點預定在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境內。暴動的領導核心由陳念棣、趙天野、阮世炯、王東平四人組成。
1942年6月17日下午,集中營各隊在重兵押送下抵達福建崇安縣赤石鎮崇溪,分批渡河。這裡周邊地形丘陵起伏,林木蔥郁,第六中隊秘密黨支部利用國民黨憲兵班木船尚未靠岸,且黃昏天色已暗的時機,果斷發起集體暴動。在第二分隊渡船到了河中央時,王東平唱起作為暴動准備訊號的《義勇軍進行曲》前奏曲,霎時間,80多位抗日勇士如出了籠的猛虎,疾速越過稻田,飛快地向山頂森林深處沖去。除11人犧牲和部分失散外,剩下的同志都沖出了虎口。參加赤石暴動的勇士們經中共福建省委和崇安縣委接應后,在武夷山與閩北游擊隊組合成立一支“抗日游擊隊”,在閩贛邊打游擊,成功襲擊了國民黨26軍軍械倉庫,繳獲了一批槍支彈藥留在閩北。他們於1942年9月,因戰爭需要重返皖南抗日前線,回到了新四軍懷抱。(賈曉明)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