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起“斷腸銘志”的紅軍師長﹔在犧牲85年后,這位師長的名字被越來越多人銘記——

跨越85年的紅色追尋

李國斌 何金燕

2019年04月03日13:52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跨越85年的紅色追尋

3月27日,道縣瀟水河畔,韓京京、張微微夫婦和長沙縣福臨鎮的鄉親及福建閩西紅軍后代,在墓前緬懷陳樹湘烈士。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

陳樹湘烈士雕像。 通訊員 攝

悠悠瀟水,滔滔北去。

清明時節,永州市道縣瀟水河畔的陳樹湘烈士墓,來追思緬懷的人絡繹不絕。

“大爹爹,我們來看您了!”3月27日,開國中將韓偉的兒子兒媳韓京京、張微微,跨越半個中國前來掃墓。

遵照父親遺願,韓京京找尋20余年,在2013年調查確認陳樹湘烈士墓。從此,每年他都和親人趕赴道縣的“清明之約”。“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熱土一抷魂。英雄不怕犧牲,就怕被人遺忘。”他說。

2009年,陳樹湘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單。這個在歷史塵埃中日漸模糊的名字,被重新擦亮。

時光荏苒,“斷腸銘志”的英雄陳樹湘,長眠瀟水河畔已85年。這座曾經的無名烈士墓,正引起越來越多人關注。

1 沒有血緣的至親,橫跨2000多公裡來祭奠

清明節前夕,一輛由北京駛往湖南道縣的越野車,在細雨中疾馳。韓京京驅車載著妻子,跨越2000多公裡,趕赴陳樹湘烈士墓前祭奠緬懷。

3月27日下午3時許,一場新雨過后,瀟水河畔滿目流翠,柳樹吐新芽,萬物正復蘇。從道縣縣城的濱河路,拾級而下21個台階,堤邊空曠處,一座青灰色的墓碑筆挺矗立。墓前,一尊紅34師師長陳樹湘烈士雕像,凝視滔滔江水,目光如炬﹔一面紅34師石制軍旗,鮮紅如血,似在迎風飄展。

石制軍旗的基座上,三行紅色大字遒勁有力:“你們的姓名無人知曉,你們的功勛永世長存——在湘江戰役中為掩護黨中央、中革軍委和主力紅軍英勇犧牲的紅三十四師六千閩西紅軍將士永垂不朽。”

雕像和軍旗,是陳樹湘烈士犧牲80周年的紀念日時,矗立於此的。

“因為大爹爹,湖南成了我們的第二故鄉。”67歲的韓京京與張微微相互攙扶著來到墓前,擺放好兩瓶二鍋頭和一包閩西禮餅,深鞠三躬,淚眼婆娑。“每次來看大爹爹,定會帶上這兩樣東西,酒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國宴喝的那種,餅濃縮著那段崢嶸歲月。”

85年,是陳樹湘烈士離世的時長,韓家三代人也延續著紅色追尋。韓京京多次攜妻兒來湘,尋找“大爹爹”的歸宿地,尋訪紅34師的遺跡。

2013年端午節,韓京京幾經輾轉,終於找到陳樹湘烈士失去頭顱的遺骸。“他被道縣百姓趁黑夜埋在瀟水岸邊,當地黨委和政府前些年為他立了碑。站立碑前,妻子哭著喊道‘大爹爹,我們是韓偉的后人,來看您了’,我止不住落淚。”

“陳樹湘犧牲時年僅29歲,唯一一張素描頭像是根據我父親口述,請畫家繪的。”韓京京手機裡保存著這張照片,照片中的陳樹湘,眼神堅定,散發著英武之氣。

韓京京請著名雕塑家劉林制作了陳樹湘烈士雕像。2014年春,韓京京拿著標准銅像的照片,去南京給陳樹湘的戰友、原紅34師100團政委張力雄老將軍看。

“張老,您看這是誰呀?”韓京京滿懷期待地問。

“陳樹湘!”當時101歲的張力雄老將軍脫口而出。

“像嗎?”韓京京追問。老將軍仔細端詳后回答:“基本上像。”

得到老將軍的肯定和認可,韓京京倍感欣慰,“父親韓偉和陳樹湘是生死之交,大爹爹的一尊雕像就放在家裡,與父親的像肩並肩,如同他們當年共同戰斗那樣。”

今年是陳樹湘烈士犧牲85周年,3月27日這天,同來緬懷的還有陳樹湘出生地長沙縣福臨鎮的30多位父老鄉親,以及福建閩西紅軍的后代。大家用手輕撫墓碑,將一朵朵白菊輕放墓前。

肅立墓前,韓京京重溫紅34師和陳樹湘師長的那段烽火歲月,幾度哽咽。

他說:“父親曾在《紅34師浴血奮戰湘江之側》中記述,彈藥打光了,紅軍指戰員就用刺刀、槍托與沖上來的敵人拼殺,直殺得敵人尸橫遍野。山上的鬆樹燒得隻剩下枝干,但同志們仍英勇堅守陣地,頑強戰斗。”

2 斷腸銘志,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

今年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聯組討論會上,提到了一部名叫《血戰湘江》的電影,以及這部電影的一位主角陳樹湘。

2014年在福建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陳樹湘“斷腸銘志”的壯烈故事,強調“把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優良傳統一代代傳下去”。

那一年,陳樹湘犧牲已經整整80年。

陳樹湘1905年出生於長沙縣福臨鎮一戶佃農之家。1914年,長沙地區遭受大旱,地裡顆粒無收,他隨父親流落到長沙市小吳門外的陳家垅,以租地種菜、賣菜、幫廚為生。

因常去清水塘挑水送菜,陳樹湘在1921年結識毛澤東、何叔衡等人,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父親韓偉比陳樹湘小一歲,他們相識於秋收起義。”韓京京介紹,在三灣改編、井岡山斗爭、轉戰贛南和閩西、建立中央蘇區和五次反“圍剿”斗爭中,兩人始終並肩戰斗。他們曾在一個師分任兩個團的團長,在一個軍分任兩個師的師長。長征前夕,紅19軍縮編為紅34師,對於師長職務,他們兩人相互推讓,最終陳樹湘擔任師長,韓偉擔任紅34師100團團長。

紅軍長征中,紅34師為掩護大部隊渡過湘江,在湘桂交界處的湘江之畔被敵人重重包圍,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如今,湘江邊上還流傳著一句話:“三年不食湘江魚,十年不飲湘江水”。溯85年的時光逆流而上,那場戰役至今仍讓人覺得慘烈。

在紅34師沖出敵人合圍向湘南轉移的危急關頭,兩位老戰友發生了爭執。“據父親韓偉回憶,陳樹湘師長命令他率領師主力突圍。韓偉卻強烈要求師長帶領突圍,自己帶100團剩余的人做最后的掩護。”韓京京說,“34師已經打了7天掩護,誰都明白最后的掩護意味著什麼。在最后關頭,他們都把生的希望留給對方,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兩位生死戰友訣別時約定:“萬一突圍不成,誓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韓偉在率部完成掩護任務后,帶5名戰士將敵人引到大江嶺上,最后6人縱身跳崖。萬幸的是,韓偉和另外2人落在樹叢上,死裡逃生。韓偉后來屢立戰功,新中國成立后被授予中將軍銜。

而陳樹湘率部返回湘南后遭遇襲擊。1934年12月12日,在江華橋頭鋪附近的牯子江渡口,陳樹湘被埋伏在對岸的江華民團擊中腹部。在道縣四馬橋銀坑寨附近的洪都廟養傷時,陳樹湘被俘。

12月18日拂曉,保安團將陳樹湘抬往道縣縣城邀功。當行至道縣蚣壩鎮石馬神村附近的將軍塘時,陳樹湘趁敵不備,用手從傷口伸入腹部,絞斷腸子,壯烈犧牲。

陳樹湘犧牲后,敵人將他的頭顱割下,送到長沙懸於城門示眾。道縣群眾將陳樹湘的無頭遺體與一同犧牲的警衛員,葬於瀟水邊的斜坡上。

3 尋找父親的生死戰友,追尋不能忘卻的紅色記憶

韓京京說,父親極少提及長征途中那場慘烈的湘江戰役。直到1986年父親80歲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要編寫《紅軍長征回憶史料》,請他寫一篇回憶湘江戰役的文章。

“有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到父親靜坐在沙發上,眉頭緊鎖,雙唇緊閉,眼神哀傷。”韓京京心裡一驚,問母親方知原委。“老人將那段歷史塵封半個世紀,其實心底從未忘記。父親說他死后,要把骨灰放到閩西去。”

“1992年,父親臨終前,囑咐我們一定要找到陳樹湘師長的家鄉和安葬之地。”韓京京說,父親仍反復叮嚀要將骨灰安放在閩西革命烈士陵園中,與6000閩西子弟共長眠。

陳樹湘師長和那幾千紅軍將士的遺骸在哪呢?

20多年來,韓京京追隨父輩的思緒和腳步,在閩西、湘南、桂北一帶尋訪,整理紅軍長征歷史,找尋並確認紅34師幸存者至少有8位。他會同多地政府,查找出1000多名在湘江戰役中犧牲的紅軍戰士名字,刻在花崗岩石板上,立在廣西灌陽的湘江之濱。

在毛澤民烈士的外孫曹耘山等人幫助下,韓京京確認陳樹湘的家鄉在長沙縣福臨鎮楓樹灣,后又核查到其墓地位於道縣。

韓京京一直在等待,渴盼陳樹湘烈士的后人出現。

“等了多年,他親屬的線索一丁點都沒有。既然如此,我們一家人就是他的后人,該為大爹爹做點什麼了。”韓京京找到雕塑家劉林,請他為陳樹湘塑像。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韓京京都會攜家人來湖南祭掃,追尋父輩足跡重走長征路。

今年3月28日,韓京京和妻子來到道縣審章塘瑤族鄉的嶺頭山紅34師指揮部舊址、葫蘆岩紅軍渡江點,拿出隨身攜帶的地圖,翻開父親的回憶文章,一點一滴追憶他們當年行軍作戰的情形。

現在,陳樹湘烈士的出生地長沙縣和犧牲地道縣,正在建設陳列館和廣場來紀念這位英雄。

長沙縣福臨鎮福臨鋪社區楓樹灣,是陳樹湘從小生活的地方。村民馮勝奇得知要建陳樹湘烈士陳列館,主動把老房子捐出來。

韓京京從未忘記父親的遺願,而今,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銘記追憶陳樹湘烈士,這位將軍的兒子深感寬慰。

“尋找烈士,也是在尋找我們全社會的精神財富。讓英雄不朽的不是墓碑和名字,而是他們的故事。”韓京京說,6000閩西紅軍將士沒有留下名字,但留下了不朽的精神,“我就是他們的兒子,定把他們‘流盡最后一滴血’的精神代代相傳。”

記者手記

不忘本來

才能更好開辟未來

李國斌 何金燕

“52年過去了,每當我想起在湘江戰役中為革命獻身的師長、政委、摯友和親人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這個紅34師的幸存者,有責任將紅34師這段悲壯的史績寫出來,除了寄托我的深深懷念和哀思外,也希望對后輩們有所啟迪:革命的成果來之不易啊!”

這是開國中將韓偉在回憶文章中的一段話。透過這篇文章,他的兒子韓京京才明白,原來父親的心從未與一起在湘江之畔浴血奮戰的戰友分開。

父親去世后,韓京京和妻子張微微開始追隨父輩的思緒和腳步,在閩西、湘南、桂北一帶尋訪,尋找陳樹湘“大爹爹”的墓,整理紅軍長征歷史,查找在湘江戰役中犧牲的紅軍戰士的名字,照顧老紅軍及其后代。每到一處紅軍作戰的遺跡,他都要在戰壕裡蹲守一陣子,感受紅軍作戰的艱苦。多年尋訪下來,大到方面軍、小到營連,在長征路上的行軍路線他如數家珍。

魯迅曾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尋訪、查找、整理,都需要耗費大量精力,但韓京京樂此不疲。在他看來,歷史不能遺忘,遺忘就等於背叛。而一個尊重英雄、牢記歷史的民族,必是偉大的民族。

不忘本來才能更好開辟未來。在湖南這塊英雄的土地上,無數革命先輩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就達10萬多人。既留下了“斷腸將軍”陳樹湘的壯懷激烈,也留下了“半床被子”的魚水深情。

紅色基因,凝結著老一輩革命家的艱辛探索和責任擔當,沉澱著無數革命先烈的赤膽忠誠與奮斗犧牲。追尋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在與先賢先烈的凝視和對話中,觸摸歷史跳動的脈搏,有助於我們銘刻人生信念的方位,激勵我們向著更加開闊的天地奔去。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