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1日13:42 來源:新華網
4月的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坎市鎮,重巒疊嶂,草木蔥郁。在這片光榮的紅土地上,一座嶄新的現代化小城鎮拔地而起。時光回溯百年,這裡走出了無數優秀的革命兒女。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張元壽。
張元壽,1913年生,福建永定人。1927年,張元壽在龍岩一家雜貨店幫工,認識了鄧子恢等人,開始接受革命思想。次年,張元壽參加鄧子恢領導的“后田暴動”。
1929年4月,張元壽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在家鄉參加農民暴動,后組織游擊隊任隊長。1930年春,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太平區補充團,任連長。1931年秋,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紅12軍第34師排長、副連長、團經濟委員會主任、師政治部政務處處長,紅35師軍需處處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供給部審計科科長和財政處、出納處處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長征。到達陝北后,他任中革軍委總供給部財政處處長,曾到西安、洛川等地為紅軍部隊籌措軍需物資並在保安籌辦被服廠。1937年秋,張元壽於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后,任中央軍委供給部部長。
1938年,張元壽被派到新四軍,先后任總兵站站長,教導總隊隊列科科長、隊務處處長,軍部參謀處處長。在任總兵站站長期間,他殫精竭慮地做好統戰工作,取得了紅十字會的協助,疏通了國民黨軍隊和政府中的關系,相繼建立了6個兵站派出所,形成一個新四軍各主要根據地通往大江南北,包括上海、寧波、溫州等城市在內的龐大交通網,妥善解決了護送各地愛國青年參加新四軍和採購籌集各種軍用物資的聯絡運輸問題,並從上海等地採辦大量醫藥器材和其他軍用物資運往解放區,大大緩解了部隊物品匱乏的困難。1941年皖南事變后,張元壽任新四軍第2師5旅參謀長,后兼任淮南津浦路東、路西軍分區參謀長,參加開辟泗(縣)五(河)靈(璧)鳳(陽)抗日根據地的斗爭。
張元壽長期在后勤戰線上工作,以作風深入、敏銳干練而著稱。經他過手的糧、錢、物不知其數,但他從不私自動用一分。警衛員看他洗臉用的毛巾非常破舊,便找了一條新的要給他換上,被他嚴肅地拒絕了。
抗日戰爭勝利后,張元壽任蘇中軍區、華中軍區副參謀長、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參與組織領導蘇中、魯南、萊蕪戰役的后勤保障工作。1947年3月,張元壽巡視戰地時,在山東張店地區遭國民黨軍飛機襲擊,壯烈犧牲,時年34歲。
張元壽烈士的故鄉永定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永定區發揮紅色文化對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反哺作用,利用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了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感。(記者陳弘毅)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