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文
2019年04月22日09:49 來源:慈溪新聞網
紅色之光
大俞村地處四明山腹地。山連寧紹大地,水接甬江東海﹔東面杖錫山,西背華蓋山,南攬四窗岩、斗崖谷,北擁韓採岩、羅漢谷。逢盛世唐朝,山從天台山而析、因四窗岩而冠“四明山”,州自越州而分、緣四明山而名“明州”。劉阮遇仙的千年傳說、“浙東唐詩之路”的瑰麗篇章,還有蔣先生兩次造訪四窗岩的傳奇行跡,如此等等,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大俞文脈。
大俞是個古村。一條大俞溪由南向北,逶迤五六公裡,縱貫全村。大約在明朝天順(1457-1464)年間,“五峰俞氏”兄弟倆由嵊東烏坑沿著當年劉阮尋仙的足跡,來此燒碳營生,接續了唐家人、竺家人的風脈,在此繁衍生息,造就了800余年的大俞古村。
大俞是個“紅色堡壘村”。自1938年建立黨組織,大俞村始終未曾中斷過革命活動。特別是“三五支隊”北撤后,周圍一片白色恐怖,而巍巍大俞山,成為我游擊健兒“盤柴山、打游擊”的紅色土壤。在革命戰爭崢嶸歲月裡,僅52戶、200多人口的大俞村,先后就有18人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30多人參加了革命隊伍,還有3位烈士血洒人民解放戰爭戰場。
發生在大俞村的三次戰斗
1.大俞反擊戰(1943年11月20日)
1943年4月,國民黨頑固派在全國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蔣介石對於他家鄉四明山和三北地區有共產黨的抗日根據地非常恐慌,先后7次急電命令分別指令黃紹雄、何應欽、顧祝同、李默庵和竺鳴濤等,要求第三戰區“指派有力的部隊限期解決三北游擊隊”。浙東國民黨三十二集團軍李默庵於7月擬定“浙東綏靖方案”要點,“以何靜一股為主要目標”,“限三十二年(即1943年)底完成”。日偽部隊及根據地附近據點的日偽駐軍也得到情報,想乘國民黨頑固派對我“清剿”之機夾擊我軍。
當時浙東游擊縱隊主力部隊隻有2000人,但國民黨頑固派包圍四明山的部隊有2萬多人,力量對比懸殊。敵人進攻的主要力量是第三挺進縱隊賀鉞芳部,我浙東游擊縱隊將五支隊放在“挺三”正面,阻止其向四明山進攻,三支隊則迂回到“挺三”側面,消滅他的后續部隊。
11月4日,國民黨第三十二集團軍天台前進指揮部,向挺進三縱、四縱、五縱下達了“務將奸軍包圍於四明山內殲滅之”的作戰命令。田岫山、張俊升兩部接到命令后,積極配合“挺三”賀鉞芳部向四明山推進﹔賀鉞芳部突擊第一總隊第三營配合國民黨新昌縣縣長張曉崧所轄的地方保安部隊,向四明山西南方向挺進﹔俞濟民部與“浙保”等部由鄞奉向四明山推進。形成了三路圍攻四明山革命根據地的態勢。
11月18日,“挺四”田岫山部進佔梁弄,“挺三”賀鉞芳部南部逼近蜻蜓崗我第五支隊陣地。19日,向第五支隊陣地發起猛攻。第五支隊堅守陣地,擊退敵人多次沖鋒,斃傷頑軍百余人。戰斗激烈時,“挺五”張俊升部從北側夾擊第五支隊。在兩面受敵、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我第五支隊撤出蜻蜓崗陣地。
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猖狂進攻,我浙東游擊縱隊奮起反擊。大俞反擊戰是第二次反頑自衛戰中,我三五支隊第一次主動出擊國民黨頑固派的戰斗。1943年11月19日,這天是農歷十月廿二,四明山區初降瑞雪,天氣格外寒冷。為配合蜻蜓崗阻擊戰,大俞村的青壯年都去鄞西運送軍糧去了。下午,從北溪方向開來了“挺三”賀鉞芳部的主力第二支隊的一個大隊,在大俞村駐扎下來,揚言第二天去峙嶺打三五支隊,並派出一個排的兵力到榨灣嶺察看地形,打了一陣排槍就回來了。當晚后半夜三點多鐘,大俞村民聽到前山、紅岩頭和廟外方向,傳來了一陣陣激烈的槍聲,原來是我三五支隊一大隊主動發起了攻擊賀鉞芳部的戰斗。賀鉞芳部第二支隊大隊長趙志芳慌忙帶隊向高池方向逃竄,被我三五支隊從前山方向打來的子彈擊中,當場斃命,其余大部從對岸水坑經長灣逃往唐田、北溪一線。此戰我第三支隊擊斃敵大隊長以下10余人,俘20余人,繳獲步槍10余支。
此戰,20日凌晨,第一大隊大隊長藍碧軒帶領全體戰士,爬上海拔700多米高的杖錫山頂,經過燕子窠,從冷灣、仰斗竹山直下前山,挺進大俞村。大俞有條大溪,分成東西兩邊,敵人駐扎在溪西,前山在村東。當我一大隊戰士悄悄下到前山,突然發現右側紅岩頭有個敵排哨,大隊長藍碧軒立即指揮兵分兩路,大部攻擊溪西敵軍,自己帶領小隊戰士直扑紅岩頭的敵排哨。開始沖鋒前,藍大隊長幫小戰士系好鞋帶,帶頭沖鋒在最前面。在離敵人排哨不足50米時,敵人機槍響了,藍大隊長當場就跌倒在地,不幸壯烈犧牲。在攻擊溪西敵軍時,另有三名戰士犧牲在晒場和廟裡的戰斗中。
2.“大俞大捷”(1948年11月18日)
1948年下半年,剛從浦東挺進四明山並新組建的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五支隊駐扎在大俞村。11月初,“浙保”兵分兩路,向五支隊駐地奔襲。“浙保”一團團長錢則鳴率主力經杜岙、周公宅挺進至商量崗一線,指揮部設在商量崗,二區(寧波)專員吳求劍率專署獨立營從梁弄出發,拂曉前到達柿嶺向李家坑、陽溝坑一線堵截,妄圖南北夾擊,一舉殲滅我第五支隊。
第五支隊陳布衣政委、儲貴彬支隊長與大俞村地下黨員俞存香,共同研究擬定了在阻擊國民黨圍剿部隊的作戰方案。11月18日拂曉,五支隊巡邏小組與敵接火,支隊部按部署向北溪轉移,並命令“鐵馬中隊”沿北溪南側高地警戒。浙保先頭部隊一個連緊追不舍,於是支隊領導命令“鐵馬中隊”正面阻擊敵人,“鋼鑄中隊”一個排迂回攔腰反擊。敵先頭部隊遭五支隊猛打猛沖后潰不成軍,俘敵17人,繳獲步槍17支,五支隊無一傷亡,取得“大俞大捷”。
3.大俞反敵探戰(1948年12月下旬)
新四軍浙東縱隊北撤后,地處四明山腹地的大俞村成為我游擊健兒最為活躍的地區,是著名的“紅色堡壘村”。這裡黨組織健全,群眾覺悟普遍很高,嵊新奉縣聯絡站就設在大俞村,國民黨“浙保”勢力已難於在大俞村公開活動。
1948年12月下旬,為搜集我三五支隊活動情報,“浙保”組織便衣隊,冒充三五支隊來大俞村刺探軍情,謊稱“我們要找領導”。“浙保”便衣隊的行為,被大俞村群眾一眼就看破了。當時,我第五支隊七中隊就駐扎在離大俞村僅2-3公裡的杖錫山頂,村黨支部立即秘密派人到七中隊駐地,向隊長俞世鑒報告敵情。俞世鑒即刻率小分隊,從前山猛扑大俞村,用機槍一陣猛烈掃射,敵人丟下幾具尸體,狼狽逃竄回北溪、唐田去了。
大俞村紅色遺跡
1.“青年救亡室”
1937年7月7日,日寇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在這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的時刻,1938年2月,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贊成我黨抗日統一戰線主張,在全省組織以青年知識分子為骨干的“戰時政治工作隊”。3月17日,在余姚縣縣長林澤的支持下,余姚縣“戰時政治工作隊”正式成立,林澤親任隊長、郭靜唐任副隊長(后任隊長),下設六個區隊,深入各區、鄉、保,宣傳抗日,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建立“青年救亡室”。4月,全縣已有13個“青年救亡室”,成員3000余人。到9月,全縣有30個“青年救亡室”,成員逾萬人。
朱之光率領第四區隊13人深入南嵐鄉,走村串戶,發動群眾,宣傳抗日。1938年6月,俞存香加入中國共產黨。大俞村人同時入黨的有:鄧增傳、俞昌基。隨后,大俞村“青年救亡室”成立,俞存香任組長。“青年救亡室”成立后,在政工隊幫助下,召開村民大會,動員全民抗戰,宣傳減租減息。著名的四明山區茶農請願運動,在朱之光等的統一領導下,其浩浩蕩蕩的山區茶農請願隊伍,就是從大俞村開始的。
1938年年底,村黨組織開始發動村民,開展了提高茶價、平抑米價、打開茶葉銷路的請願組織工作,全村每戶一人,組成了近60人的請願隊伍。1939年3月的一天清晨,請願隊伍在俞氏宗祠“忠義堂”召開動員大會,隨即請願隊伍就向余姚出發了。一路上,各村鳴鑼為號,曉雲、白鹿等鄉群眾都匯集到左溪鄉茭湖村,總共萬余人,沿途高呼“提高茶價,反對牟取暴利”、“平抑米價,反對囤積居奇”和“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浩浩蕩蕩向縣城進發。余姚縣政府派警察在城南阻攔,請願隊伍組成幾十人的突擊隊,一擁而入縣城,迫使縣政府派員談判,並做出了提高茶價、調整茶米比價、打開茶葉銷路、救濟山民的承諾。茶農請願運動取得了勝利。
2.“戰時社會服務團”
面對日漸興起的群眾運動,國民黨當局十分害怕。1940年8月,政工隊郭靜唐隊長被錢江南岸左地指揮部非法扣押,余姚縣縣長林澤辭職,縣政府當局被迫改組政工隊,形勢開始逆轉。11月起,為適應形勢,掩護自己,“青年救亡室”逐步改名為“戰時社會服務團”。縣設總團,區設區團,鄉設支團,全縣共40余個支團,成員2萬余人,形成了一支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群眾力量。
於是,大俞村的“青年救亡室”更名為“戰時社會服務團”,大俞村支部書記俞存香不再擔任公開職務,鄧增傳任大俞村“戰時社會服務團”支團長。戰社團的骨干定期活動,經常開會。通過活動,凝聚和培養了一批抗戰骨干,地下黨員隊伍不斷擴大,為建立浙東抗日游擊根據地、建設“紅色堡壘村”,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和群眾基礎。
3.大俞反擊戰和藍碧軒烈士犧牲處
1943年11月20日凌晨,我三支隊第一大隊奉命向駐守在大俞村的國民黨“挺三”部進行突然攻擊(見第一章《發生在大俞村的三次戰斗》“大俞反擊戰”)。戰斗結束后,由於惡劣的戰爭環境,部隊又急於轉移,大俞村和百步界村群眾將大隊長藍碧軒及三個戰士的遺體搶運到沙鹿坊村。后又由杖錫鹿窠群眾主動在山上挖坑,把四位烈士分別入土埋葬。1997年10月,杖錫鄉人民政府在“四明山心”右側動土興建起藍碧軒等四烈士陵園。
1997年的清明節,大俞村黨支部齊心協力,在紅岩頭永春橋邊,設立了“藍碧軒烈士紀念碑”和“紅岩戰斗烈士紀念碑”。
藍碧軒(?-1943.11.20),福建省龍岩市上杭人,是紅軍長征后,堅持艱苦卓絕的南方八省三年游擊戰爭的老紅軍。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國共合作抗日,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八省紅軍游擊隊跟著陳毅、粟裕改編成新四軍,轉戰大江南北。1942年8月,藍碧軒跟著何克希司令員、張文碧主任,來到浙東三北游擊司令部。9月,擔任首期司令部教導隊隊長,以短訓班形式培訓連、排干部和地方基層干部。后調三支隊第一大隊任大隊長。
4.大俞山“公館”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5年9月底10月初,新四軍浙東縱隊和黨政機關及地方工作人員共1萬5千余人,奉命北撤。按照“樹立旗幟、保存力量、等待時機”的方針,四明山地區留下縣級正、副特派員11名,區級特派員30名,留守在南山、鄞縣、嵊新奉、慈鎮、上虞、余上等縣、區,黨組織全面進入秘密狀態。
三五支隊北撤后,國民黨第三十二集團軍和浙江保安司令部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清剿”“清鄉”行動,企圖在軍事和政治上徹底扼殺我黨力量。
1945年11月初,國民黨第三十二集團軍即將發起“清剿”行動時,留下堅持四明山斗爭的負責人劉清揚,為更好地轉移隱蔽,派游擊隊員、大俞村人俞存潮到屏風山偵察地形。劉清揚和陳布衣等當即決定從徐鮑陳出發,經南黃、大俞向屏風山轉移。經過三天秘密行軍,劉清揚和陳布衣等17人,來到了地處姚、虞、新、嵊、奉五縣交界的屏風山上。屏風山是一片方圓數十裡大山,人跡罕至。劉清揚有三年游擊戰爭的經驗,指揮大家搞來毛竹和茅草,搭起草棚子,“公館”就這樣建成了。后來,大米吃完了,大俞村的三位游擊隊員俞存潮、俞世鑑、俞川流從大俞挑來三擔玉米,一直堅持到國民黨第一次“清剿”結束。
1946年1月,為接近和發動群眾,更好地開展反“清剿”斗爭,劉清揚和陳布衣決定離開屏風山。1月下旬,劉清揚、陳布衣等17人從屏風山下來,先在大俞山的“公館”中住了八、九天,2月2日,返回左溪鄉南黃村過春節。
大俞山的“公館”主要有兩處,一直使用到1948年底。一處在著名的四窗岩傍的種洞崗上,叫“四窗岩公館”。“四窗岩公館”在大俞山的南側,離大俞村約3、4公裡。種洞崗山深林密,隻有羊腸小道蜿蜒相通,即使是當地山民也很少到此勞作。“四窗岩公館”曾是游擊隊的機關所在地,存放有重要的武器彈藥和文件資料。“浙保”的一次次“清剿”,在大俞村民的掩護下,都始終沒能找到過這裡。另一處“公館”在斗崖谷。在大俞村上牆門有一條小溪坑,自大俞山緩緩而下,流入大俞溪。沿小溪坑西上大俞山,忽見山岩如帘,潭倚著瀑,瀑扯著潭,層層疊疊,環環而上。行約1、2公裡,便來到了斗崖水坑谷裡。這“谷裡”是一處奇特的地形:三面陡岩壁立,高數十米,寬僅二、三米,深達五、六米,一股清流從崖頂傾瀉而來,煞是壯觀。就在這斗崖谷右側的危岩絕壁之上,游擊隊員就地取材,搭起了“斗崖谷公館”。此外,游擊隊員們還在大俞山上的霧頭、倒岩下和黃沙潭墩搭建過“公館”。浙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劉清揚、陳布衣、朱之光等,都曾經戰斗和生活在大俞山上的“公館”中。
“公館”是三五支隊北撤后,黨領導四明山人民堅持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的見証。從1945年底到1947年初,國民黨組織過三次大規模的“清剿”、兩次“雪天清剿”,我們的游擊健兒就是憑借著深山密林中的這些“公館”,與敵人巧妙周旋,保存了革命的火種。游擊隊員白天在“公館”學習、生活,晚上下山組織、發動群眾,打擊反動勢力。薛駒有《詠四明山竹》一首:“滿山竹林滿目青,竹杖扶我登四明。暮行不怕蛇豸擾,曉倦常臥公館中。無鑊便燒竹筒飯,有菜多是鹽筍丁。最能令人舒心事,夜聽陝北電訊聲。”有游擊隊員作歌贊“公館”:“深山密林‘小公館’,‘金毯’鋪頂‘銀條’圍四邊,‘不動椅子’‘自動桌’,囫圇眠床‘沙發墊’,長年不斷‘自來水’,煮飯做菜不冒煙,不是無聊享清福,隻為革命做神仙。”四明山人民頌“公館”:“四明山,山連山,山上英雄交交關,造起公館來造反。”
5.“嵊新奉縣交通站”
大俞村地處余姚縣的最南端,嵊縣、新昌、奉化、鄞縣、上虞五縣交界,在浙東四明山根據地的位置十分重要。大俞村四面環山,一條大溪自梨州、北溪而來,由南向北,縱貫全村,蜿蜒流經樟村、鄞江,匯入甬江而去東海。自晚清以來,大俞村曾經有一個十分活躍的食鹽交易市場,來自三北的食鹽經大俞村,銷往嵊、新、奉地區。鹽市最旺時,每天來來往往的客商有數百人之多。因此,大俞村消息靈通,地形又十分隱蔽。
1943年夏,黨組織就在大俞村建立了秘密交通站。1945年春,經地下黨員、堂兄俞存潮介紹,俞存葵從寧波回老家參加了浙東游擊縱隊三五支隊,沈荷花隨丈夫回大俞村,成為交通站的炊事員,並兼任通訊工作。三五支隊北撤后,交通站的工作曾一度完全轉入地下。
進入解放戰爭時期,隨著四明山根據地的恢復,三五支隊的重建,嵊新奉縣交通站又重新活躍起來。沈荷花家跨出后門便是竹木參天的后山,是游擊戰士隱蔽的理想場所。1948年11月,沈荷花家便正式成為嵊新奉縣 秘密交通站,站長范正明。交通站的主要任務,一是人員的迎來送往,從浦東、三北來的同志中轉到嵊新奉地區,嵊新奉地區的同志中轉到浦東、三北地區﹔二是信件和各種訊息的發送轉達,浙東工委的各種指示和命令,通過交通站轉達到嵊、新、奉地區,《四明簡訊》等書刊通過交通站發往嵊、新、奉和會稽山、金蕭地區。交通站平時還是游擊隊員開會和學習的重要活動場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