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天津五四運動的紅色尋蹤

周巍 曹冬梅

2019年04月29日08:24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天津五四運動的紅色尋蹤(圖)

周恩來青年時代在天津主編的報刊

直隸女子師范學校舊址

天津覺悟社紀念館

新生社活動地點舊址

2019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史上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也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對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天津是最早響應五四運動的城市之一。100年前,天津愛國青年學生勇敢地沖在斗爭的最前線,同各界群眾一起奮力投入這場偉大的愛國革命運動,為推動五四運動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在天津革命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

100年過去了。五四運動中展現的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解放的愛國情懷,追求真理與進步的奮斗精神,依然閃耀著不朽的光輝。一切偉大的歷史事件,都會在推動時代進步的同時,留下寶貴的思想財富,讓一代又一代人從中獲得啟示、汲取力量。在此,我們遴選幾處天津五四運動中的歷史遺址介紹給廣大讀者,以回顧天津五四運動歷史風雲,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

天津學生聯合會成立舊址

天津學生聯合會成立舊址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水產前街,直隸水產學校內。直隸水產學校是中國最早的水產學校,初為直隸水產講習所,創建於1906年。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天津青年學生奮起響應。5月6日、7日,天津中等以上學校學生代表在北洋大學召開代表會議,醞釀籌備成立天津學生聯合會。經過一周積極准備,5月14日,天津市學生聯合會在直隸水產學校舉行成立大會。北洋大學、高等工業學校、南開中學、直立第一師范學校等十幾所大中學校學生代表參加了成立大會,並推舉諶志篤為會長,馬駿為副會長。從此,天津學生在學生聯合會的領導下開展了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5月23日,天津15所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萬余人,舉行總罷課,並發表罷課宣言,要求北洋政府拒簽《巴黎和約》、取消“二十一條”、嚴懲賣國賊。天津學生的愛國行動有力地推動了全國范圍內反帝愛國運動的發展。

《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報社舊址

《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報社舊址位於天津市和平區南市榮業大街。五四運動期間,天津學生聯合會為使反帝愛國運動深入持久地向前發展,決定創辦《天津學生聯合會報》。

1919年4月,周恩來從日本回到天津,五四運動爆發后,以校友身份“天天到南開去”,積極參加學生運動。6月下旬,天津學生聯合會負責人諶志篤、馬駿邀請周恩來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周恩來表示,我之所以回來,就是為了參加救國斗爭,負此責任,義不容辭。為使這份報紙早日和讀者見面,周恩來帶頭舉行話劇義演,積極募集辦報經費,通過多方努力,順利解決了紙張、印刷、出版等問題,並在南市協成印刷局旁租了一所小樓(原南市榮業大街34號)進行編報工作。

《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創刊於1919年7月21日。創刊號發表了周恩來撰寫的社論《革心!革新!》,明確提出改造社會、改造思想的口號。該報旗幟鮮明地倡導新思潮,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和北洋軍閥政府的賣國罪行,強烈抨擊封建禮教,提倡科學、民主和改革,動員青年及各界人民持續不斷地向舊勢力進行不懈的戰斗。

周恩來為主辦《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傾注了大量心血,經常夜以繼日地工作。從匯集新聞到組織文章,從排版到校對,都由他直接負責。許多重要的報道和言論還由他親自執筆。

《天津學生聯合會報》面世后,深受天津學生和各界人士的歡迎,發行量最多時達2萬余份。由於該報影響越來越大,反動當局十分恐慌,曾於1919年9月22日,以所謂“於公共安寧秩序,顯有妨害”的罪名將其查禁。經周恩來等人據理力爭,《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又於同年10月7日復刊。

《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共出版100多期,由於宣傳報道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戰斗性和可讀性,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望。《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不僅在天津暢銷,而且行銷北京、上海、南京、保定等地,被廣大讀者視為反帝反封建愛國斗爭的號角、旗幟,被譽為“全國學生聯合會報之冠”,成為天津乃至全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刊物之一。

直隸女子師范學校

直隸女子師范學校舊址位於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即現在的天津美術學院。該學校最初名為北洋女師范學堂,創建於1906年6月13日。學堂創建初期租賃了河北三馬路附近的幾間民房作為校舍。翌年,在三馬路和天緯路之間新建一座兩層樓作為新的校舍。1912年春,改名為北洋女子師范學校。1913年學校改為官辦,更名為直隸女子師范學校,並將三馬路校舍與比鄰的小學對換,遂有了較為寬敞穩定的校址(現天津美術學院)。

直隸女子師范學校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五四運動時期,女師學校涌現出鄧穎超、郭隆真、劉清揚等一批婦女運動的先驅和領袖。她們先后參與組建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覺悟社、女星社等革命團體。1922年11月26日,鄧穎超、王貞儒等人發起組織的女權運動同盟會直隸支部在該校大禮堂召開成立大會,出版刊物,宣傳反帝反封建、婦女參政、要民主要科學等男女平等和愛國思想。在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該校建立了秘密黨支部。在中共天津地下組織的領導下,女師進步學生發揚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推動天津愛國運動的發展。

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成立舊址

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成立舊址位於原天津市南開區東門裡倉廒街經司胡同內的江蘇會館。1919年5月5日,北京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到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郭隆真、鄧穎超等率先響應。經過20多天的籌備,5月25日,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在東門裡倉廒街經司胡同內的江蘇會館(建於1893年)成立。該會由進步師生劉清揚、李毅韜、鄧穎超、張嗣婧、王貞儒、郭隆真等發起組建。成立大會上,公推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校友劉清揚、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附小教員李毅韜為正副會長,鄧穎超、郭隆真、張若名為評議委員,並選舉鄧穎超、郭隆真為講演隊隊長。該會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學生為主,並包括中西女學、嚴氏女學、貞淑女學的學生,還有部分女教師、其他職業婦女和思想比較開通的家庭婦女,共600余人。該會以“提倡國貨並喚起女界愛國心”為宗旨,積極開展反帝愛國宣傳,對婦女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努力“喚醒同胞”“喚醒婦女”,在天津的五四運動期間,與天津學生聯合會、天津各界聯合會一起,同賣國的北洋政府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對此,李大釗曾給予高度評價。

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位於天津市河北區中山路,初名勸業會場,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始建,三十三年建成,是天津最早向公眾開放的公園。1912年更名為天津公園。不久又改稱河北公園。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再度更名為中山公園。

1919年6月9日,天津各界人士在中山公園舉行大會,聲援北京學生五四愛國行動。會場中心懸挂巨幅對聯:振民心,合民力,萬眾一心﹔御國敵,除國賊,匹夫有責。天津學聯副會長馬駿登台演講,呼吁各界民眾聯合起來,用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界罷市等種種強力手段,敦請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三個賣國賊職務,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在愛國學生和各界群眾的影響和推動下,總商會決定從6月10日起罷市。

天津總商會舊址

天津總商會舊址位於天津市北馬路紅橋區一側。總商會成立於1903年,最初名稱是天津商務公所,后改名天津商務總會,1920年定名為天津總商會。它是天津商業界的聯合團體。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這裡更成為天津愛國學生及各界群眾集會的場所。天津學聯經常在這裡開會和活動,許多愛國群眾團體,如天津各界聯合會、新學聯的成立大會和國民大會籌備會議均在這裡召開。當時的學聯執行科長周恩來等曾在這裡與商會會長共商抵制日貨辦法。為爭取天津商會罷市聲援全國愛國運動,馬駿曾用頭撞柱以示決心,大義凜然、奮不顧身的壯舉,使在場者無不為之動容。天津各界群眾慰勞赴京請願代表和歡迎周恩來、馬千裡、馬駿、郭隆真、於方舟等20余名愛國志士經斗爭勝利出獄的大會也是在這裡舉行的。由於總商會地處鬧市中心,又是公共建筑,還與省公署及警察廳臨近,因此,五四運動期間,總商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天津各界愛國人士開展反帝愛國運動的中心,在這裡展開的反帝愛國集會斗爭不計其數。

覺悟社紀念館

覺悟社紀念館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宙緯路三戒裡49號覺悟社舊址。1984年9月16日,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在舊址基礎上建成天津覺悟社紀念館。覺悟社是五四運動中由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女界愛國同志會骨干組成的革命社團。其舊址為居式三合院,佔地面積192 平方米,建筑面積100平方米。

1919年9月16日,天津學生聯合會骨干周恩來、諶志篤、馬駿、關錫斌、李震瀛、諶小岑、趙光宸、潘世綸、薛撼岳、胡維憲和女界愛國同志會骨干鄧穎超、郭隆真、劉清揚、張若名、李錫錦、周之廉、鄭季清、李毅韜、吳瑞燕、張嗣婧等男女代表各10人,舉行第一次會議,經過熱烈討論,成立了五四時期強有力的戰斗核心覺悟社。同時確定了該社的宗旨、任務、入社條件和組織形式等,並決定用白話文出版社刊《覺悟》。

覺悟社規定發展社員需有三人介紹,經全體社員通過。社內採取委員制,大家分擔社務,重大問題由全體社員討論。社員對外以抓鬮所定的號碼為代號,又以號碼的諧音為代名,如周恩來代號為“5”,代名為“伍豪”﹔鄧穎超代號為“1”,代名為“逸豪”。9月21日,覺悟社成立后的第五天,李大釗應邀來到覺悟社。周恩來向李大釗介紹了覺悟社“革心·革新”“自覺·自決”的辦社宗旨后,李大釗倍加贊賞,特別是對男女青年聯合組成團體、出版刊物和共同討論社會問題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創舉”。10月25日,北京《晨報》報道了天津覺悟社的有關情況,稱贊覺悟社是天津學界最優秀、純潔、奮斗、覺悟的青年結合的小團體,是天津的小明星。

為了開闊視野,增長知識,覺悟社成立后不久,就建立臨時圖書室,社員們把自己心愛的圖書、雜志貢獻出來,集中閱覽,很快這裡就成為社員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研究社會新思潮的課堂。在周恩來的主持下,大家認真閱讀了《共產黨宣言》以及《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刊登的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使社員們的思想認識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10月1日,周恩來等覺悟社社員應邀趕赴北京,參加全國學聯組織的第二次請願斗爭,要求懲辦殺害愛國領袖、鎮壓愛國學生的山東軍閥馬良。進京后獲知,參加第一次請願斗爭的覺悟社社員郭隆真、關錫斌、黃愛和全國各地的請願代表均已被捕。

為了盡快營救被捕代表,周恩來匆匆返津,領導天津各界群眾10余萬人,舉行“雙十節”環城示威大游行,強烈要求北洋政府釋放被逮捕的各地請願代表。天津的這一斗爭得到全國學聯等團體的有力聲援,與各地愛國斗爭相互呼應,形成強大聲勢。11月7日,北洋政府被迫釋放逮捕的各地請願代表。

1920年1月25日,天津反動當局以“擾亂社會治安”為借口,查封天津各界聯合會和學生聯合會,逮捕馬駿等20余人。29日,周恩來等領導天津各學校學生3000余人赴省公署請願,營救被捕的愛國人士。省公署出動大批軍警鎮壓,周恩來、郭隆真、於方舟、張若名等學生代表被捕入獄。在獄中,周恩來和馬駿領導大家開展絕食斗爭,組織難友學習哲學、外語、數學、歷史,周恩來還連續五個晚上向難友們宣講馬克思主義學說,並把獄中斗爭情況撰寫成《警廳拘留記》和《檢廳日錄》兩部書稿。

7月17日,在全國各地強烈抗議和積極營救下,周恩來等被捕代表全部獲釋。8月,覺悟社舉行年會,總結過去斗爭的經驗教訓。8月16日,在李大釗的倡議下,覺悟社與少年中國學會、人道社、曙光社、青年工讀互助團代表在北京陶然亭召開茶話會。會上,周恩來提出改造、聯合、開展工農運動的主張。同年11月,周恩來、劉清揚、郭隆真、張若名、趙光宸等人赴法勤工儉學,國內社員也分散到各地,覺悟社的集體活動也就此停止。雖然覺悟社從1919年9月成立到1920年11月停止活動僅存在了一年多的時間,但在天津革命史及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紀念館內分復原陳列和輔助陳列兩部分,再現了原三戒裡49號的歷史原貌,展出了當年社員抓鬮使用的工具和學習生活用具及文獻等珍貴文物。四間輔助陳列室中,展示了大量歷史文獻、文物和歷史照片、繪畫、雕塑以及模型等,如實地反映出當年覺悟社的戰斗歷程。

1982年,修繕后的覺悟社舊址被公布為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9月,鄧穎超來館視察並題寫館名。

新生社活動地點舊址

新生社活動地點舊址分別位於天津市和平區建設路芸芳裡2號和天津市和平區泰安道3號。

五四運動爆發后,馬克思主義在天津得到廣泛傳播。天津涌現出一批研究新思想、接受新思潮的進步青年和先進知識分子。他們一起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並通過建立社團組織,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探求救國救民之路。

1919年9月,繼覺悟社成立之后不久,在李大釗的幫助下,於方舟等人在芸芳裡2號創建新生社。其主要成員有於方舟、韓麟符、陳鏡湖、安幸生、王天麟、李培良、王隸華、王桐華等十余人,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是直隸省一中和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的學生。

新生社自成立時起,就受到李大釗的特別關懷和具體指導。社員們經常在一起學習李大釗推薦給他們的有關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如《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這些文章為社員們指明方向,堅定了他們的共產主義信仰。

為了更加廣泛、深入地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年4月1日,新生社創辦《新生》雜志。社員們將學習的心得體會、研究討論的成果,撰寫成文章,發表在刊物上,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新思想。《新生》雜志還首次提出關於在天津建立共產黨組織的問題,在當時被譽為“全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革命刊物。

1920年10月,根據李大釗的意見,新生社改組為天津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並創辦會刊,專門介紹十月革命后蘇俄的情況,宣傳革命主張。不久,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於方舟將天津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改組為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小組。新生社中的一些成員加入這個團小組,后來他們大多成為天津建立地方黨組織時的第一批共產黨員,其中於方舟、安幸生、李培良等人成為天津地方黨組織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者。

(執筆:周巍 曹冬梅)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中共天津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編:程宏毅、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