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06日09:26 來源:海南日報
匡互生
文\本刊特約撰稿 金滿樓
五四運動當天,誰是第一個翻進曹宅打開大門的呢?關於這個問題,諸多參與者的回憶可謂五花八門,不過綜合而言,其主角為北京高師學生匡互生應是公認的事實。
匡互生的同學周予同曾回憶說,游行隊伍逼近曹宅時,“互生兄首先用拳頭將玻璃打碎,從窗口爬進,將大門洞開,於是大家才一哄而進。”事后,周從間道返校,“見互生兄正在盥洗室洗手,兩手滿染著鮮紅的血,我問他怎樣,他說沒有什麼,只是在打碎玻璃窗的時候,受了點微傷。”
后來,周予同再次發表文章稱:“關於誰首先打開大門,后來社會上有不同傳說,但就我的了解,確是匡互生。……從那天晚上起,我們同學中都已在宣揚匡打開賣國賊曹宅大門的故事了!”
那麼,這個匡互生是何許人也?
匡互生,又名匡日休,1891年生於湖南邵陽,1915年考入北京高師數理部。對打破窗戶沖進曹宅一事,匡互生本人也有記述:“(學生)正預備著散隊回校時,那些預備犧牲的幾個熱烈同學卻乘著大家狂呼的時候,早已猛力地跳上圍牆上的窗洞上,把鐵窗沖毀,滾入曹汝霖的住宅裡。”
在這裡,匡互生絲毫未提及自己,隻說幾個“熱烈同學”沖破窗戶並打開大門。當然,這幾個同學也必須包括他在內吧!
匡互生不提自己也無妨,因為目擊他打破曹宅窗戶的遠不止一人。
匡互生的同班同學周為群說,當匡互生從窗口爬進曹宅時,他在下面托了互生一把。匡互生的另一個同學張石樵稱,匡互生一拳打破窗戶躍身而下,然后打開門杠,放學生們進入,張本人也隨著匡互生從窗口跳入。
和跳窗的記述相比,誰是點燃“趙家樓之火”的人則因為各種原因而明顯要遮掩得多。不過,從現有的各種回憶文章推斷,縱火者非北京高師學生莫屬,而其中最大的可能,還是匡互生。
1931年,五四運動學生領袖羅家倫在口述回憶中說,“至於放火的舉動,乃是高等師范的學生開始的。我看見有兩個學生,自身上掏出許多自來火來。如果他們事前沒有這個意思,為什麼要在身上帶來這許多自來火呢?”
另一位北大學生肖勞也回憶說:“我行至曹家門外,看見兩位穿長衫的學生,從身邊取出一隻洋鐵扁壺,內裝煤油,他們低聲說‘放火’。然后進入四合院內北房,將地毯揭起,折疊在方桌上面,潑上煤油,便用火柴點燃,霎時濃煙冒起。我跟在他們后面,親眼看見。大家都認得他倆是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學生。”
匡互生的同學俞勁則表示,“放火的人,也就是那位跳窗戶開大門的某君。當時隊伍在大街游行的時候,我和某君同在隊伍前面,他要我快跑去買盒火柴,我知道他不吸煙,干麼要火柴?但立刻體會他要買火柴的意圖,便迅速地離開隊伍買了一盒給他,這盒火柴果然得到了妙用。”
匡互生的另一位同學周為群則直接指明為匡互生:“學生群眾走進曹宅,先要找賣國賊論理,遍找不到,匡互生遂取出預先攜帶的火柴,決定放火。事為段錫朋所發現,阻止匡互生說:‘我負不了責任!’匡互生毅然回答:‘誰要你負責任!你也確實負不了責任。’結果仍舊放了火。”
1979年,周予同也回憶說:“事后,關於‘火燒趙家樓’的起火原因,傳說紛紜,有說走電失火的,有說曹家人想趁火打劫而放的,有說學生放的。大凡支持或同情學生的報刊,都傾向於前二說。這是為了保護我們免遭反動當局迫害,盛情可感。但事實是我們放的火,動手點火者就是北京高師數學科四年級學生匡互生。”
火起之后,軍警開始抓人,已經回校的匡互生認為打進曹宅和點火都是他做的,想要去“自首”以換出被抓的32人,經過周予同等人力勸乃止。此外,根據以上諸人的回憶,這次行動其實早有准備,隻不過在極小的范圍之內而已。
1919年夏,從北京高師畢業的匡互生應長沙楚怡小學聘請任教,由此開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之后,匡互生先后在湖南第一師范、上海中國公學、浙江上虞春暉中學等處任教。1925年春,匡互生與夏丏尊、豐子愷等人在上海虹口創辦立達中學(后改名為立達學園)。
為了其“教育救國”的事業,作為學校主要負責人的匡互生可謂勤苦異常,如友人的記述,當時他“常常穿著破舊的衣服,啃著冷硬的大餅,在烈日下、在風雨中奔走。立達一年一年地向前進,添辦農場,添辦農村教育科,規模越來越大,負債也越來越重,他的奔走也就越來越勤越苦。”
詩人朱自清也曾說:“互生最叫我們記念的,是他做人的態度。他本是一副銅筋鐵骨,黑皮膚襯著那一套大布之衣,看去像個鄉下人。他心裡那一團火,是熱,是力,是光。”
理想和努力都是好的,時局卻無情打斷了這一切。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位於江灣的立達學園首當其沖而被戰火所毀。戰事結束后,匡互生集合同志力謀恢復立達學園。當年6月,弦歌之聲雖已在四面瓦礫中重興起來了,匡互生卻因為長期的勞累而發病了。
由於重建事務太過繁忙,匡互生因無暇醫治而最終拖延至當年12月病勢嚴重才入同仁醫院。次年3月,匡互生轉到東南醫院,但此刻已為時過。延至4月22日上午,匡互生最終病逝,終年42歲。其留下的,是孤苦無依的一妻四女和未完成的殘破的立達學園。
所幸的是,立達學園並未因匡互生的去世而中斷。之后,立達學園繼續前行,並於抗戰爆發后遷往四川隆昌縣繼續辦學。抗戰結束后,立達學園遷回上海,現上海市鬆江區教師進修學院附屬立達中學,即為其繼承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