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海歸”青年毛浩夫——

井岡山精神,因信仰而熱愛(愛國情 奮斗者)

記者 孫超

2019年05月16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毛浩夫(右四)在為參觀者講解。
  資料照片

  “浩夫:您願意回井岡山來同爸爸、爺爺一道學習宣講井岡山精神,傳播紅色基因,我非常高興,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不看落款,你一定想不到,“您”這個稱呼,來自一封爺爺寫給孫兒的信。

  “沒錯,稱呼用的就是‘您’。”收信人毛浩夫說,“在爺爺眼裡,關於井岡山的事,都是最神聖的。爺爺生前一定是充滿著欣慰,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這位曾留學英國,學習國際金融專業的“80后”小伙,兩年前從南昌回到家鄉,全職擔任江西干部學院現場教學講師。

  曾擔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長、退休后義務宣傳井岡山精神近30年……毛浩夫的爺爺毛秉華身上,有著太多的井岡山烙印。從毛浩夫記事起,爺爺的身影就總是和紅色教育分不開。

  2016年夏天,毛浩夫利用休假時間回到井岡山聽爺爺講課。“當時他已經80多歲了,但是眼裡全是激情與信仰。”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毛浩夫看到了一張紅軍干部寫給妻子的英文賀年卡。“上面的英文花體書法漂亮極了,一下子把我鎮住了。”后來,毛浩夫才知道,在90多年前的井岡山,“海歸”並不稀罕。除了留學蘇、德、法的黨和紅軍領導骨干,還有不少國內名牌大學的學生來到這裡鬧革命。井岡山究竟有什麼魅力呢?

  了解得越深,歷史給毛浩夫的震撼越多。新的認識不斷沖擊著他的思想,直到觀念轉變成行動。2017年初,毛浩夫從南昌回到井岡山擔任現場教學講師,他也從此開始了一段重新認識家鄉、認識父輩的尋根歷程。

  面對前來參觀學習的各種知識層次的學員,學習商科的毛浩夫感受到了壓力。“有一次我在介紹黨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時,一個和我差不多年紀的學員問,當時規定的土地權利,是所有權還是使用權?一下子就把我問蒙了。”講解結束后,他跑到爺爺的辦公室,一番檢索,終於解惑。毛浩夫說,這樣的經歷,讓他明白,要影響人、說服人,首先自己要學懂弄通。

  由於常常給外國學員講解,毛浩夫需要准備英文講解詞。“說是翻譯,但因為表達和文化上的差異,有時候比重寫還難。”毛浩夫隻好先鑽進書堆裡,閱讀英文版《毛澤東選集》等書籍,從翻譯原始史料中重新開始。

  在如今的井岡山,和毛浩夫同齡且有高學歷的講解員,並不少見。在這樣的實踐中,他們收獲著信仰和熱愛。毛浩夫說,他和伙伴們正在做的事,正如爺爺信上所寫:“宣傳別人與改造自己相結合……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對井岡山精神做到真學、真信、真用。這是一輩子的事情。”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6日 10 版)

(責編:曹淼、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