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讓烈士回家”系列主題活動走進四川大學

青年學子從烈士詩篇中汲取力量

趙迎昭

2019年05月16日08:35    來源:重慶日報

原標題:“讓烈士回家”系列主題活動走進四川大學

  5月15日,四川大學,“四川籍紅岩英烈事跡展覽”吸引該校師生參觀。記者 解小溪 攝

  ■“故國山河壯,群情盡望春。英雄夸統一,后笑是何人?”當紅岩聯線講解員講到羅世文在刑場吟誦的詩詞時,現場掌聲經久不息。

  ■四川大學“江姐班”班長李歆睿在發言時呼吁,“山河已無恙,英雄請回家。今天的我們,要倍加珍惜英雄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

  在310位紅岩烈士中,有四川大學求學經歷的烈士、四川籍烈士共141人……5月15日,“讓烈士回家”系列主題活動暨紅岩精神四川行活動在四川大學舉行。

  本次活動由重慶市委宣傳部、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大學、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聯合主辦,這是繼首站復旦大學之后的第二站。

  活動包括“四川籍紅岩英烈事跡展覽”、紅岩英烈故事會、紅岩精神宣講報告等內容。學生代表及烈屬代表在活動中作了發言,“紅色基因傳承工程”校地共建基地揭牌儀式、紅岩聯線和四川大學校史館互贈紅岩英烈文物史料儀式也在活動中舉行。

  羅世文“臨刑前給黨的信”藏在皮鞋底部

  烈士信念感動川大師生

  “據說將押往南京,也許凶多吉少!決面對一切困難,高揚我們的旗幟!老宋處尚留有一萬元,望兄等分用。心緒尚寧,望你們保重奮斗。”

  在“四川籍紅岩英烈事跡展覽”中,重慶日報記者看到了羅世文在1946年8月18日犧牲當天寫下的“臨刑前給黨的信”的照片,全文僅有50余字,卻震撼人心。

  羅世文是四川威遠人,1931年6月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1937年8月任中共川康特委書記。1940年3月,國民黨策劃制造了成都“搶米事件”,並誣陷共產黨“發動群眾搶米,破壞抗戰”,公開逮捕了羅世文、車耀先等人。之后,羅世文經歷了6年牢獄之災,最終和車耀先同時犧牲在歌樂山鬆林坡。

  “犧牲當天上午,羅世文設法找來鉛筆和俄文書,趁機在書籍封面上寫下這封遺信,並將封面撕下塞進皮鞋的鞋底。”紅岩聯線文博館員王浩介紹,羅世文將皮鞋交給了獄友孫壺東。另一位獄友韓子棟(小說《紅岩》中“瘋老頭”華子良的人物原型)發現了皮鞋異樣,從而發現遺信。1948年孫壺東被釋放時將遺信帶出獄。

  紅岩聯線講解員在紅岩英烈故事會上講述了羅世文的事跡。“故國山河壯,群情盡望春。英雄夸統一,后笑是何人?”當講到羅世文在刑場吟誦的詩詞時,現場掌聲經久不息。

  記者在“四川籍紅岩英烈事跡展覽”中發現,除了羅世文,還有多位烈士在臨刑前通過寫信、吟詩等形式寄托遺志:

  “我們——沒有玷污黨的榮譽,我們死而無愧!”表達了劉國鋕對信仰的忠誠﹔“死,是永生。死,並不是戰斗之火的熄滅。”表明了艾文宣必勝的信念﹔“出身貧苦,不可驕傲﹔創業艱難,不可奢華﹔努力不懈,不可安逸。”寄托了車耀先對子女的囑托……

  四川大學成立“江姐班”

  弘揚革命精神傳統

  江竹筠是四川自貢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至1946年在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就讀。1948年6月,她在重慶開展地下工作時被捕,在獄中受盡酷刑仍堅貞不屈﹔1949年11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歌樂山,用年僅29歲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的青春之歌。

  2018年,四川大學將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2018級拔尖試驗班”設立為“江姐班”,把對江竹筠烈士革命事跡的學習傳承,和對革命精神傳統的弘揚踐行融入到該班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江姐犧牲時年僅29歲。她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是她用青春和鮮血鑄就了信仰的豐碑,氣壯山河。作為‘江姐班’的一分子,我感到肩頭有著沉重且光榮的擔子。”四川大學“江姐班”班長李歆睿在發言時呼吁,“山河已無恙,英雄請回家。今天的我們,要倍加珍惜英雄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

  在四川大學校園內的江姐紀念館,陳列了一大批以江竹筠為代表的四川大學英烈校友的珍貴史料檔案。“四川大學歷來是西南一帶傳播革命種子的園地。”四川大學相關負責人說,紅色文化作為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川大師生,為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譜寫輝煌詩篇。

  藍蒂裕烈士之子講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

  “76字箴言字字千鈞重”

  “今后——願你用變秋天為春天的精神,把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為美麗的園林!”藍蒂裕烈士之子藍耕荒受邀在活動中講述了父親的故事。他將父親藍蒂裕烈士在渣滓洞看守所寫下的遺詩《示兒》朗讀給四川大學師生聽,催人淚下。

  藍耕荒告訴重慶日報記者,“這首詩隻有76個字,15個標點符號。但它卻是父親留給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耕荒的本義是開墾荒地,父親用它給我取名,就是要告訴我,人生充滿艱辛,常有意想不到的困難,需要我付出不懈努力。”

  “76個字,就像釘子釘在我的心裡,字字千鈞重。”藍耕荒講道,“這首詩,不只是給我一個人的,它代表了無數革命先烈對后輩寄予的殷切期望。他們用生命換來新中國,我們后輩必須把國家建設好!”

  藍耕荒的一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

  1961年,16歲的藍耕荒繼承父親遺志參軍。來到軍營,他成為解放軍某炮兵團有線通信班的一名戰士。有線通信班的戰士非常辛苦,時常要扛著幾十斤重的通信器材和武器,一口氣跑5至10公裡。藍耕荒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憑著自己的優秀表現,成為了全軍技術標兵,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82年,藍耕荒轉業到四川公安管理干部學校,分管學校園林綠化工作。他用了3年時間,將校園變得花香四溢。

  “從1982年開始,每年‘11·27’烈士殉難紀念日我都會到歌樂山烈士陵園祭拜父親和其他紅岩英烈。”藍耕荒說,“紅岩英烈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從容不迫、大義凜然,用生命與鮮血詮釋了紅岩精神,這種精神值得世代傳承和弘揚。”

(責編:曹淼、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