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承東 嚴金平
2019年06月03日08:16 來源:學習時報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8.6萬人跨過於都河,從這裡踏上二萬五千裡長征的第一步,開啟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當年,整個中國的革命事業命懸一線,危在旦夕。是長征拯救了革命,是歷史選擇了於都。
一次抉擇:中央紅軍主動長征。1933年9月,國民黨集中優勢兵力,並聘請了外國軍事顧問團,向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圍剿”。而中央蘇區一方,則在“左”傾領導人的錯誤領導下,主張“御敵於國門之外”,使紅軍在戰略上完全陷入被動。在錯誤的軍事思想指揮下,處於劣勢的紅軍與敵人拼起了消耗,紅軍戰士雖然浴血奮戰,但第五次反“圍剿”還是面臨失敗,中國革命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到了1934年4月至5月,廣昌、會昌、建寧等地先后失守,中央蘇區南北門戶大開。面對國民黨軍的步步緊逼,紅軍隻有主動撤出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才能跳出敵人的包圍圈,重開革命新局面。然而,此時突圍已不是一件易事。東線,敵東路軍威逼中央根據地的東大門福建長汀﹔北線,敵北路軍集中兵力加緊“圍剿”,逐漸推進至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瑞金已成為敵人重點監視地域,紅軍主力根本無法在這些地方集結﹔西線,有大山和隘口阻隔,不利於大部隊行動﹔惟有南線,紅軍與粵軍陳濟棠進行過秘密談判,達成了“停戰借道”協議,如果經過,不會有大的戰事發生。因而,位於中央蘇區西南角的於都,進入了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的決策視野。
於都地處中央蘇區西南角,是中央蘇區的中心腹地,在地理位置上處於相對中心的位置,距瑞金、興國均為88公裡,距寧都99公裡。於都縣城距離信豐、安遠間的敵第一道封鎖線較近,抄小路僅90公裡。從於都出發,部隊可以快速到達預定地點,突破敵人的封鎖線向西轉移。當時,紅軍主力大都在興國、寧都、石城、長汀一帶作戰,於都顯然是前線部隊快速撤離、集結的理想地域。並且,當時戰火尚未燒到於都,中央紅軍集結於都相對安全。於都在反“圍剿”中不是主戰場,境內多為丘陵地帶,既隱蔽又開闊,山水相連、民風淳朴,有利於大部隊行動、宿營、隱蔽、休整。最重要的是,於都是中央蘇區贛南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贛南軍區所在地,是中央蘇區的全紅縣、大后方,政治、物質條件都很好。從政治條件看,紅軍在於都集結,能滿足保密等政治需要﹔從物質條件看,於都相對周邊縣稻米充足,同時人口眾多,可從人力、物力方面給中央紅軍以足夠的補充。
一個秘密:30萬於都人共同保守。1934年10月8日至17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以及紅軍主力部隊分別從瑞金、興國、寧都、石城、長汀等地陸續抵達了於都縣城,8.6萬人的中央紅軍部隊,在這裡集結休整,並且還要不動聲色地進行秘密轉移,這對於當時擁有34萬人口的小縣城來說,壓力非同小可。
根據紅軍回憶錄,紅軍渡河是在10月份,當時於都河處於枯水期,平均水深為1到3米。所以,紅軍從於都的8個渡口出發時,有5個渡口是搭設浮橋。根據最新的研究,紅軍渡河的意圖,其實也為敵人所知曉。他們料定紅軍會從西南方向突圍,於是在沿途布下了重重封鎖線。為了監控紅軍的動向,敵人的飛機也時常在於都上空盤旋。為使渡河行動不被敵軍發現,所有行動隻能在夜間秘密進行。從1934年10月17日夜間至20日,在4天的時間裡,紅軍每天下午5點開始架設臨時浮橋,通宵渡河后,第二天早上6點半之前又將浮橋拆除,反復拆搭有15次之多。為了不留痕跡,紅軍夜間渡河時,每個連隊隻配發4個火把,早上還要把河灘上的腳印清除掉。
在34萬於都人民的緊密配合下,8.6萬人的中央紅軍渡河時敵人竟毫無察覺。直到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后,敵人才知道紅軍已經向西南突圍。這段歷史被后世譽為“30萬人共守一個天大的秘密”。
一雙黃麻鞋:承載紅軍的犧牲精神。在於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陳列的藏品中,有一雙綁著毛線球的草鞋。這雙鞋是一位老紅軍的未婚妻為其編織的。這位於都老紅軍叫作謝志堅,在他跟隨中央紅軍出發長征的前夕,他的未婚妻春秀送給了他一雙鞋。鞋是由黃麻編織而成的,質地柔軟,非常經久耐穿。
對他而言,這雙鞋異常珍貴,所以在長征途中他不舍得穿。總共才穿過兩次,但這兩次意義非凡。第一次是在紅軍巧渡金沙江的時候。金沙江江岸的當地老百姓熱情地歡送紅軍過江,不禁讓他回想起於都貢江邊鄉親們十送紅軍的場景,想起了春秀,於是他樂滋滋地穿上了它。另一次則是在強渡大渡河時,由於戰斗非常激烈,隨時有犧牲的危險。他當時想,就算是死了也不能和春秀親手做的鞋分開,就這樣他第二次穿上了它。幸運的是,在這次戰斗中他沒有犧牲。新中國成立后,他帶著這雙鞋回來找春秀。令人唏噓的是春秀在紅軍長征后不久,就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了。
20世紀80年代,在他把鞋捐給紀念館的前夕,他親手把毛線球綁在鞋上,以緬懷自己的未婚妻。最讓人動容的不是他們的愛情,而是他們為了國家、為了紅軍舍去相聚團圓,投身於革命中去。這種成全大我犧牲小我的精神,存在於每個紅軍戰士的生命裡。
一艘漁船:承載於都人民的紅土情懷。“曾大爺捐壽材搭浮橋”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長征出發搭設浮橋時,能用的木材都用盡了,這時一位姓曾的老大爺將自己百年后用的棺材板也拿了出來……如今,在於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內還陳列著搭浮橋用的門板、漁船,還有船篙。而其中的漁船和船篙,一樣有著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1934年10月16日,正在於都河鯉魚潭河段撒網捕魚的李聲仁幾人被紅軍招呼到岸邊,並被告知說:“我們有大批隊伍要在晚上渡過河去打國民黨反動派,想請你們幫忙渡河。”當聽說是自己的隊伍要渡過河去打“白狗子”,李聲仁心裡高興極了,二話沒說,當即答應下來。下午5時,李聲仁和父兄等人就把十幾條漁船撐到鯉魚潭河段的北岸(也就是當年中央紅軍長征渡河出發的8個渡口之一,位於於都縣羅坳鎮的石尾渡口)。6時左右,紅軍分批依次登上了他們的漁船。李聲仁和妻子同撐一條大漁船。他在船頭撐,妻子在船尾撐。當時的於都河有600余米寬,且河水湍急,波濤洶涌,最深處有20多米。同時又在晚上,必須全神貫注,奮力撐船,稍不注意就會翻船。當他們把這支紅軍隊伍全部送過河時,已是凌晨4時了。
第3天,又有一批紅軍隊伍要渡河,李聲仁和父兄等人從晚上7時開始,將一船又一船的紅軍官兵送過河去。當時,由於情況十分緊急,他們一直沒有休息,直到早晨5時才把紅軍全部送完。雖然這時他們個個累得骨頭像散了架似的,但他們心裡卻充滿了自豪與喜悅。當時,他們也不知道渡送的是哪支紅軍隊伍,后來才知道是紅軍中赫赫有名的左翼后衛紅5軍團第13師。紅軍渡河不久,國民黨反動派就佔領了於都,並開始瘋狂地搜捕李聲仁等送紅軍過河的船工。為了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他們隻好遠走他鄉,常年隱姓埋名漂泊在江西泰和縣、萬安縣、贛江十八灘一帶。
(摘自2016年第10期《時代主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