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丹心可鑒 青史流芳——抗日英雄蘇劍飛將軍的故事

記者 畢瑋琳 王春寶 李廣友

2019年06月05日08:07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丹心可鑒 青史流芳

蘇劍飛學生時代留影

楊靖宇麾下早期師級將領蘇劍飛英名,在犧牲83年后,歷史上首次與其齊名、並肩作戰戰友李紅光、宋鐵岩、曹國安一起並列納入東北抗聯紀念館

偽滿時期撫鬆縣編纂的《撫鬆縣志》中“蘇劍飛率部攻打撫鬆萬良”一節

蘇劍飛的父親蘇文中

位於泉陽林業局勝利林場夾皮溝高四爺小山21林班的抗日英雄蘇劍飛殉難地紀念碑

位於撫鬆縣北崗鎮201國道處的蘇劍飛烈士紀念碑

有一段記憶,穿越時空,光耀青史﹔有一種精神,潤沃黑土,歷久彌新。

追尋抗日足跡,探訪先烈榮光。劉靜祥、李立斌(吉林省東北抗聯研究會會員,靖宇縣那爾轟鎮“抗聯那爾轟紀念館”紅色文化教育顧問)歷經13年調查走訪、查閱史料、考察考証,湮沒80余年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江北共同指揮機關總指揮兼南滿第一游擊總隊總隊長蘇劍飛的英雄事跡,在歷史中逐漸清晰起來。

人送雅號“草上飛”

蘇劍飛(1907年—1935年),1907年生於黑龍江省雙城縣(當時歸吉林省管轄),出身農商家庭,是楊靖宇將軍麾下與李紅光、宋鐵岩、曹國安、楊俊衡齊名的戰將,更是楊靖宇將軍的親密戰友。

蘇劍飛幼年喪母,父親無暇照顧,便將他送到河南伯父家撫養,1925年因父病重返鄉,在吉梅鐵路當鐵路警察。1926年在吉林東北陸軍第27旅676團當兵,1929年入吉林軍官訓練所受訓,一年后升任該團排長。

“九一八事變”后,原27旅旅長吉興率部投靠日寇,676團團長王樹棠也隨同投敵叛國,協助日寇四處進剿義勇軍。時任排長、駐防額穆縣新站馬家船口的蘇劍飛忍無可忍,當面痛斥王樹棠認賊作父、叛變祖國的行徑,並發誓“寧願在戰場上被打死,也絕不做亡國奴!”

1932年4月,蘇劍飛與戰友楊俊衡等率領全排在駐防地起義抗日,轉戰五常、珠河等地。不久,在舒蘭縣遇到“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司令田霖,遂加入該部對日偽作戰。

田霖和蘇劍飛原同屬一個旅,彼此相識了解,田霖欣賞蘇劍飛的才干和氣魄,任命蘇劍飛為一營營長。在田霖的領導下,蘇劍飛轉戰額穆、舒蘭、五常等縣,端據點、劫軍車、襲敵營、斷交通,屢創日偽軍。在戰斗中蘇劍飛身先士卒、作戰勇猛、戰果卓著,人送雅號“草上飛”,所帶部隊也被稱為“蘇營”。

1932年9月,田霖率部追隨吉林救國軍司令馮佔海將軍攻打當時的吉林省城吉林市。馮佔海委任田霖為救國軍第16旅少將旅長、蘇劍飛為副旅長,開展沿線鐵路破襲,阻擊長春增援之敵,卓有成效。

攻打吉林市失利后,馮佔海率部退入山海關另謀抗戰之路。田霖整頓人馬,進入樺甸縣夾皮溝一帶休整。

1933年3月,田霖應遠在熱河省的原遼寧民眾自衛軍司令唐聚五之約,參加“熱河保衛戰”。蘇劍飛追隨田霖率領500多人的部隊長途跋涉月余,於4月到達目的地時,熱河省會承德已失守,長城各交通要道相繼陷落。500多將士深陷絕地、四面楚歌,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危難之際,田霖率部在友軍配合下,往返穿插於遼寧地區阜新、康平、法庫、彰武、朝陽各地,與日偽軍戰斗數十次。

田霖部隊官兵多系吉林地區人,他們思鄉心切,不願在偏僻荒涼的遼西康平、法庫地帶游擊作戰。在西進多倫投奔“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受阻后,多數人主張回師吉林省。

在入關無望、敵眾我寡、力量懸殊、孤軍奮戰的局面下,司令田霖決定重返吉林東部山區,利用那裡的崇山峻嶺和良好的群眾基礎堅持抗日。

1933年7月17日,田霖部在新民縣境遭到日軍肋板、杉木、上田、中山、土產等部隊和偽軍、偽警察的聯合圍剿,時時都有被包圍消滅的危險。為徹底擺脫敵人,田霖命令蘇劍飛的“蘇營”為開路先鋒,從新城子北方越過南滿鐵路插入鐵嶺、清原,奮勇沖殺出一條血路,才使部隊跳出敵人的包圍圈。

1933年7月28日,田霖率領參加熱河保衛戰剩下的300余人部隊行進到欄木橋子(今遼寧省清原縣南雜木橋鎮地區)時,遭到當地千余日偽駐軍阻擊,田霖陣亡,將士死傷慘重。危難時刻,蘇劍飛挺身而出,帶領幸存的百余名將士拼死沖出重圍,奔赴吉林柳河縣境內。

走上革命的道路

1933年8月,蘇劍飛在柳河縣大牛溝把隊伍改編為“東北抗日義勇軍游擊大隊”,與在柳河縣活動的中共劉三春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七軍海龍游擊隊合並,北上樺甸縣發背溝,從此走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道路。

這時,楊靖宇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磐石游擊隊根據中共滿洲省委指示,由中共滿洲省委常委、巡視員金伯陽協助醞釀擴編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1933年9月14日,蘇劍飛在劉三春引導下,在發背溝見到了攜楊靖宇信件的金伯陽。按照楊靖宇的指示,“蘇營”正式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獨立師南滿第一游擊大隊”,蘇任大隊長、劉任政委。楊靖宇指示蘇劍飛部暫不要打出“東北人民革命軍獨立師南滿第一游擊隊”旗幟,繼續以部隊原來“番號”廣泛聯絡當地“匪綹、山林隊”等民間抗日武裝共同抗日。

1933年9月18日,楊靖宇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獨立師在磐石縣豬腰嶺村成立,有一團、三團、政治保衛連和遠在樺甸、輝南縣一帶活動的蘇劍飛、劉三春領導的南滿第一游擊大隊,總兵員320余人。

劉靜祥、李立斌說,由於這段歷史鮮為人知,所以東北抗聯史和各大抗聯紀念館在介紹楊靖宇初創東北人民革命軍獨立師兵力時,都把蘇劍飛的部隊遺漏掉了,應予補正。

在楊靖宇打開南滿抗日斗爭局面過程中,蘇劍飛的“蘇營”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4年4月,已故原中紀委常務書記韓光同志化名“小孟”,向中共滿洲省委報送的《南滿地區反滿抗日斗爭》報告中,記錄了楊靖宇獨立師和蘇劍飛部隊歷史原貌。

“(獨立師)現在隊伍組織共分司令部、衛隊、保安連、一團、三團、南滿游擊連、江北游擊連、磐北游擊連、南滿游擊隊(即指蘇營)共約320多人。除南滿游擊隊外,我軍總數才260人左右,貧農佔百分之十七多,士兵佔百分之十多,中農佔百分之十多,其余為學生和一般勞動人民,也混入些流氓,青年佔二分之一。南滿游擊隊不到70人,黨新建立了支部,總隊長(即蘇劍飛)已介紹入黨了,團有一小組,全隊皆為士兵成分,總隊長也是。斗爭情緒高,戰斗力強,超過我們隊其他各部。我們幾次有名的勝利戰爭,皆有南滿游擊隊參加。總隊長本人軍事經驗也多,勇敢沉著,現在就是小資產階級的英雄主義思想濃厚。如能在革命立場上堅定起來,則能成為一名有用的軍事干部。現在確實很好。他們隊內雖然很團結,但皆建立在感情上,不是政治上,黨團組織不鞏固。老實說,現在如總隊長不干或犧牲時,此隊隻能有一部分是我們的,至於武裝還是私有的。”

1934年初,在獨立師政治部主任兼南滿第一游擊總隊政委宋鐵岩幫助下,蘇劍飛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楊靖宇直接領導下,創建了那爾轟抗日游擊根據地,修建了楊靖宇獨立師第一座密營——那爾轟東大頂子密營作為槍械修理所和醫院,聘請那爾轟村鄉間民醫孫紹坤做軍醫官。蘇劍飛參與獨立師大小戰斗十幾次,威名遠揚。

負重傷壯烈犧牲

1935年2月11日,蘇劍飛率部在臨江縣樺樹老坡口阻擊追擊勁敵,掩護楊靖宇所部奔赴臨江、接應進入朝鮮平安北道東興縣城一帶作戰的李紅光一師從朝鮮一側向臨江三道溝門邊境線偷渡鴨綠江返回中國。在老坡口激戰中,蘇劍飛腹部負重傷。

1935年3月,為籌集軍費、打通與延吉中共東滿特委領導的抗日武裝聯絡通道、擴大游擊區的“東擴計劃”,根據楊靖宇將軍命令,蘇劍飛的南滿第一游擊總隊、一軍二師師長曹國安的機槍連、少年營和王玉海大隊長帶領的南滿第二游擊總隊三支部隊,在吉林省撫鬆縣北崗的頭道砬子河地區成立了“江北共同指揮機關”,蘇劍飛任“江北共同指揮機關總指揮”、曹國安任前敵政委兼副總指揮、王玉海任副總指揮,三支部隊兵力共計四五百人,用東北匪綹黑話來說,那可是“局紅管亮”(意謂“家底厚、槍多、兵強馬壯”)。

“江北共同指揮機關”剛組建完畢,蘇劍飛便率領部隊從撫鬆縣北崗頭道砬子河地區出發,揮兵北上樺甸縣夾皮溝地區,投入更加激烈殘酷的戰斗。

1935年4月5日,“江北共同指揮機關”在抗日聯合軍五支隊和七支隊配合下,一舉攻佔了樺甸偽夾皮溝金礦,繳槍10余支、偽幣數萬元,燒毀敵人機槍兩挺、彈藥數十箱。

1935年4月12日,“江北共同指揮機關”五支部隊再次聯合襲擊了由日本“大同植產會社”經營的偽老金廠金礦,斃敵2名,焚毀大批建筑材料和礦區建筑。

打下樺甸縣兩座金礦后,蘇劍飛指揮部隊馬不停蹄揮師南下,渡過冰封的二道鬆花江,進入撫鬆縣。

1935年4月21日午夜,蘇劍飛指揮“江北共同指揮機關”的二師少年營,南滿第一、二游擊總隊300余人分5路圍攻撫鬆萬良。即將取勝之際,因偽滿撫鬆縣城援敵到達,被迫撤出戰斗,轉移途中兩戰追擊之敵。

當晚,在撫鬆縣露水河鎮四道砬子河突圍激戰中,殿后的蘇劍飛帶傷上陣,引起腹部舊傷復發,連夜被戰友轉移至二三十裡外的泉陽林業局勝利林場高四爺小山。

1935年4月22日,蘇劍飛等在高四爺小山大煙地歇息時,再次被敵人跟蹤包圍,為保護蘇劍飛突圍,22名將士遇難。激戰中,重傷在身的蘇劍飛壯烈犧牲,時年28歲。

戰后偽撫鬆縣警察大隊在清理戰場時,將犧牲的蘇劍飛誤認為“紅匪連長”上報偽滿當局。因與蘇劍飛同期征戰的戰友幸存者極少,加上同期楊靖宇部檔案遺失殆盡,所以偽滿歷史和抗聯史鮮有蘇劍飛將軍史料記載。

1935年5月20日,楊靖宇將軍正在遼寧省本溪縣海清伙洛召開“南滿特委和一軍黨委聯席會議”,聽到蘇劍飛犧牲的噩耗,異常悲痛、流下熱淚。

1935年7月上旬,在臨江縣板石溝嶺舉行了追悼一軍執行“西征、東擴”任務中犧牲英烈大會,隆重祭奠李紅光師長、蘇劍飛總指揮、李明海團長等,楊靖宇將軍號召全軍指戰員以烈士為榜樣,繼承先烈遺志,前仆后繼、奮勇向前!

1935年8月中旬,中共東滿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政治部主任李學忠、二團政委曹亞范率領第二團兩個連150余人,與林永浩率領的南滿一軍二師八團在靖宇縣那爾轟勝利會師(抗聯史學界稱“那爾轟會師”)。這是東北抗日斗爭史上的一次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轉折點,使黨領導的南滿、東滿、吉東“三大塊”抗日游擊區連成一片,打通了南滿抗日武裝向東發展,以及后來抗聯一路軍最困難時退卻蘇聯的通道,也為第二年中共南滿省委成立和抗聯一路軍整編奠定了基礎。

“那爾轟會師”是楊靖宇領導的一軍“江北共同指揮機關”在執行東擴計劃過程中,以犧牲蘇劍飛等抗日將士生命為代價所取得的勝利大會師。

今天,從東北抗日史料的隻言片語中,尋找和總結抗日英雄蘇劍飛將軍及其戰友們的英雄事跡,旨在讓人們珍惜、愛護白山這片洒滿抗日烈士鮮血的英雄土地,把英雄事跡傳承給后人,讓白山乃至全國人民銘記東北14年“亡國奴”悲慘歷史,自強不息,為把白山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而努力奮斗!

(本版圖片由泉陽林業局提供)

(責編:常雪梅、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