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明
2019年06月06日08:08 來源:人民政協報
鄒琦,1905年生,江西省弋陽縣人,1920年加入了方志敏組織的弋陽革命青年社。此后追隨方志敏積極投身革命運動,並於1925年經方志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方志敏介紹鄒琦奔赴廣州,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第二團第四連學習軍事,畢業后進入國民革命軍並參加北伐。大革命失敗后,鄒琦回到贛東北家鄉,協助方志敏進行土地革命,成為贛東北紅軍的創始人之一。
1928年初,中共江西省橫峰區委書記方志敏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發動弋橫起義。暴動前后,鄒琦受命在大溪頭創辦了培養軍隊干部的教導大隊,並親率教導大隊的部分學員配合程伯謙等人領導的第六路軍進攻葛源,獲得勝利。
此后,奉方志敏命令,率領部分革命武裝,轉入磨盤山區,開展游擊斗爭,並協助方志敏創建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到1929年,鄒琦領導的這支農民武裝正式組編為江西紅軍獨立團,鄒琦先后任團長、政委。
工農紅軍自誕生以來,就非常重視軍事政治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如在秋收起義后不久,毛澤東率領部隊抵達井岡山后,為提高部隊的軍政素質,就創辦了干部培訓機構———工農革命軍井岡山教導隊,開始了人民軍隊軍校教育的實踐和理論探索。一般來說,初期的紅軍學校由隨營學校改編而來,規模較小,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和紅軍的日益壯大,游擊戰爭時期的簡單教導隊和隨營學校等,已不能完成新的任務。為了培養紅軍干部人才,各根據地的紅軍先后開始建立紅軍學校。
1929年10月25日,經省委同意,中共江西省信江特委建立了工農紅軍贛東北信江軍事政治學校,由鄒琦任校長兼大隊長,邵式平任政治部主任。校舍非常簡朴,隻有一個操場,一間課堂,宿舍是和群眾共用的民房,牆壁上貼有“努力學習,把自己培養成優秀的紅色指揮員”“學習軍事技術,武裝我們的手足”“提高政治水平,武裝我們的頭腦”等標語。軍校學員從紅軍和蘇區青年學生中選拔,年齡在17歲至21歲之間,需經組織推薦、文化考試、體格檢查方可入學。第一期共招收學員170余人,其中女學員10余人。
鄒琦為提高贛東北紅軍的軍政素質嘔心瀝血。他依照黃埔學校的方法編制成教學大綱。並親自傳授軍事課程,內容有步兵操典、戰斗條令、野外勤務、進攻和防御等。文化課程包括識字、算術和學唱革命歌曲。軍事操練課約佔學習內容的70%,學員們每天在操場集合進行走隊形、踏慢步、瞄准、刺殺、投彈訓練等。政治課主要講述社會發展史、黨的歷史、俄國十月革命、中國的民主革命和政權建設與紅軍建設發展等問題。方志敏、邵式平等人經常來校為學員們作報告。開始的時候,有的學員對於嚴格的軍事生活鍛煉不習慣,尤其受到管束后,往往會說“干革命是自由的,這樣嚴可不對頭”一類的話進行反駁。鄒琦就耐心反復地講革命軍人必須養成緊張作風和正規生活習慣的必要性,不久學員們就克服了散漫的習慣。
軍校課程採取理論結合實際的方式,經過單個散兵的作戰操練,班排連營的進攻、防御要領訓練后,全體學員還必須下連隊實習當戰士,上前線實習,時間也是3個月。在連隊期間,學員們把合理正規的軍事訓練和文化傳授給戰士,用在軍校裡養成的正規生活習慣影響戰士們克服組織紀律性不嚴、游擊作風嚴重、習氣散漫等問題﹔並從戰士們那裡學到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首批學員畢業后,被分配到部隊擔任連排指揮員或到廣大農村組織和發展革命武裝,成為軍事技術精湛的骨干力量,推動了贛東北地區的武裝斗爭蓬勃發展,也為紅軍奪取作戰勝利和加強正規化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1931年秋,為紀念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和工人運動領袖楊殷兩位烈士,學校易名為“彭楊軍事政治學校”﹔1933年初,贛東北蘇區與中央蘇區連接后,又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由於工作需要,第一批學員畢業前后,鄒琦被組織上派往閩北,擔任閩北蘇維埃政府主席、軍委主席等職,后又調回,任紅軍第五分校校長,為紅軍培養了大批人才。紅軍長征后,紅軍五分校的工作宣告結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