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4日10: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八子參軍”的故事,在江西瑞金可謂家喻戶曉。這個故事,中共瑞金市委黨校年輕講師朱慧琳已經講述了2000多遍,每次講起,她依然會哽咽。
6月11日上午,在江西省瑞金市葉坪舊址群,朱慧琳再一次動情地講述這個故事,聽眾的思緒也隨之被拉回那段充滿奉獻與犧牲的長征歲月。
楊榮顯是瑞金沙洲壩下肖區七堡鄉第三村村民,有8個兒子,家中窮得“上無片瓦,下無寸地,身穿破衣裳,家無過夜糧”。共產黨來了,給他們家分了田分了地,幾個兒子也娶上了媳婦,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1931年11月,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在葉坪成立的第二天,楊榮顯高高興興地帶著大兒子、二兒子報名參軍。臨走時,他對兩個兒子說:“兒啊,跟著紅軍好好干,你們的孩子我會照看好。”
不幸的是,不到3個月,兩個兒子便戰死沙場。
1932年10月,為扼殺新生的紅色政權,蔣介石又糾集4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實行更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在前方戰事吃緊、后方兵源短缺的情況下,蘇維埃政府發出“擴紅支前”的號召。
老三對父親說:“沒有紅軍,我們哪來的田?哪來的地?哪來今天的好日子?媳婦也支持我去當兵!”楊榮顯老人含著淚水點了點頭。
第二天,楊榮顯就把6個兒子送去報名應征,由於老七、老八年紀太小,沒有被批准參加紅軍。后來,倆人瞞著楊榮顯,夸大年齡報名參加紅軍。
蘇區軍民經過艱苦作戰,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圍剿”。可楊家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也都先后犧牲在戰場上。
時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的鄧小平聽說了楊榮顯的事,專門派人看望老人家,並告訴他,部隊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幫他找到老七、老八,把哥兒倆送回老人身邊,可楊榮顯怎麼也不答應。
幾經周折,組織終於在廣昌戰役的戰場上找到了老七、老八。哥兒倆說,等打完這一仗再回去。可就是這一仗,兄弟倆再也沒有回來。
楊榮顯一家八子參軍,前仆后繼、壯烈犧牲的事跡,是瑞金人民傾盡所有、支援革命戰爭的縮影。當年,隻有24萬人口的瑞金,有11萬多人參軍參戰,5萬多人為革命捐軀。許多人連姓名都沒有留下。說到這裡,朱慧琳再次哽咽。她說,自己身邊還有許多老百姓傾盡所有、為革命奉獻的動人故事。
1934年,朱慧琳爺爺的堂哥朱吉薰走上長征之路,之后就再也沒有消息。而他的妻子陳發姑常常倚在家中門框邊,一邊唱著送行時的歌謠,一邊眺望村口,盼夫歸來。這一等,就是75年。從青絲等到白發,一直等到雙目失明,一直等到她2008年去世。
丈夫走后,陳發姑每年總要挑一把最好的稻草,為丈夫打一雙草鞋。陳發姑去世時,她的床前還整齊擺放著親手做好的75雙草鞋和布鞋。
“小時候不明白發姑奶奶說這些故事的含義,長大以后漸漸理解了她等待與期盼的意義所在。他們對革命的堅定信仰打動了我,我也想為革命前輩們做些什麼。”工作以后,朱慧琳跟同事一起前往村裡搜集、挖掘資料,走訪街坊鄰裡,盡己所能將紅軍故事和紅色文化傳播出去。
近幾年,有很多學校組織孩子來瑞金研學,朱慧琳會為他們講述“八子參軍”等紅軍故事,她覺得這很有意義。“我會和這些孩子介紹,當年那些紅軍參軍的時候,也和你們現在的年紀一般大。他們沒辦法過和平、安逸的生活,他們舍棄小家,走上奉獻和擔當的革命道路。”
朱慧琳說,這些故事對孩子們的觸動很大,自己希望從小培養他們的擔當意識、奉獻精神和責任感,讓他們長大后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2001年出生的梁谷生,是聽著紅軍故事長大的,他記不清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要像紅軍一樣報效祖國的想法,“反正從小時候就想去參軍”。他去年終於可以報名參軍了,梁谷生第一時間報名,沒想到因為文化水平不夠被刷了下來。今年預報名開始了,梁谷生的名字再次出現在名單中,他想再試一試。
梁谷生所在的超田村,去年有7個年輕人報名參軍。超田村村支部書記鐘小強說,村裡每年報名參軍的年輕人都不少,他自己也是退伍軍人。鐘小強覺得這是村子裡濃厚的“紅色氛圍”熏陶出來的結果,畢竟在這個隻有12平方公裡的村子裡出了126位有名有姓的紅軍烈士。
36歲的鐘小強是聽著“十八杆紅纓槍”的紅軍故事長大的,村裡祠堂至今還保留著幾把當年留下的紅纓槍。1929年,超田村村民歐陽克淇、歐陽可椿、歐陽可森等人遇到山匪搶劫,在危難之際被紅軍解救。紅軍還給了村民兩把扎著紅纓、形狀像匕首一樣的梭標讓他們防身。
村民們為了自保,組建了一支由18人組成的隊伍,每人配一把紅纓槍。1930年,這18位村民都參加了紅軍。長征結束后,僅有兩人幸存。幸存者之一歐陽可森后來還參加過抗日戰爭、淮海戰役、抗美援朝戰爭,他1954年響應黨的號召,回到家鄉支援地方建設,一直務農到終。
鐘小強說,紅軍長征故事帶給超田村村民很強的自豪感,他們在成長中不知不覺就受到了感染。談到自己參軍的原因時,鐘小強說,當時自己剛從學校畢業,滿腔熱血地想要保家衛國。歐陽可森、鐘小強、梁谷生,他們處於不同的時代,但都作出了同樣的選擇。
瑞金市委黨校副校長陳縣平說,蘇區人民為紅色政權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從井岡山下來3600人,到中央蘇區鼎盛的時候,紅軍力量達到12.1萬人,大部分是當地的農民子弟,一心一意跟著共產黨走,所以出現了很多家庭把所有兒子送去打仗的情況。”
從那時起,紅色文化就在老區人民心中扎下了根,很多老區的孩子都是聽著紅色故事長大的。“紅色文化對年輕人認識黨的事業、歷程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是鮮活的課堂、歷史的見証。沒有紅色歷史,現在的年輕人就不知道中國共產黨為什麼偉大。”他說。
如今,許多革命老區的年輕人仍然胸懷參軍報國的理想。在曾經走出過少將鐘發生的雲石山鄉回龍村,鐘發生的侄孫鐘久春介紹,鐘將軍的孫輩中有5人當過兵,而這得益於紅色文化的熏陶。
“老一輩會給我們年輕人講紅軍的英雄故事,沒有專門講,而是挂在嘴邊,想起來就會說幾句。”在鐘久春看來,紅色文化已經融入了大家的生活。
本報瑞金6月13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海涵 劉昶榮 王達 蔣韡薇 中國青年網記者 方瑞 來源:中國青年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