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9日13:48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學生代表、四川大學“江姐班”班長李歆睿。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特派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15日17時15分成都訊(特派記者 佘振芳)“我真的很幸運,能夠擔任第一屆‘江姐班’的班長。”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歆睿激動地說。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在“讓烈士回家”系列主題活動暨紅岩精神四川行活動上獲悉,四川大學去年將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2018級拔尖試驗班”設立為“江姐班”,目前該班有15名學生。
“我是四川威遠人,江姐的故鄉在自貢,離我家不遠。” 18歲的李歆睿從小就聽著江姐的故事長大,也去江姐故裡和渣滓洞參觀過。去年,四川大學設立“江姐班”,她很幸運的成為了其中一員,還被選為班長。
談到“江姐班”,就不得不提江姐在四川大學的求學經歷。
1944年,在重慶開展地下工作的江竹筠按照黨組織的安排,化名江志煒,考入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虫害系,1945年,她轉入農學院農藝系繼續學習。
期間,她於1945年經黨組織批准,與時任中共重慶市委第一委員的彭詠梧結婚,並於1946年4月在華西醫院生下兒子彭雲。為了在革命工作中能夠輕裝上陣,在剖腹產手術的同時,她強烈要求做了絕育手術。
1946年8月,根據黨組織工作需要,江竹筠托同學代為辦理休學手續后,中斷了在川大的學業。
“江姐當時就讀的農學院,就是如今的生命科學學院,為了傳承江姐精神,學校設立了‘江姐班’。”生命科學學院2018級輔導員何韻雲說,這個班上的學生都是經層層選拔出來的優秀學生。設班時有200多名新生報名,最后15名學生脫穎而出。
江姐的故事感人至深。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特派記者 李文科 攝
“江姐班”成立后,大家把對江姐革命事跡的學習、革命精神的傳承和弘揚融入到日常學習生活中。班級多次組織參觀江姐革命事跡等紅色主題紀念展,觀看江姐等革命先烈相關文創節目,傾聽江姐后人講述故事。“寒假的時候,我們還組織同學們錄制了以家風為主題的小視頻。”何韻雲說。
“是怎樣的信念,才可以支撐一個母親忍痛放下剛出生的子女而繼續英勇奮斗,才可以讓一個弱小的女子在面對各種酷刑的時候毅然不懼?是什麼樣的情懷才可以讓一個正值青春年少的青年人在赴死之際仍然目光堅定,毫不畏懼?”隨著對江姐的不斷了解,李歆睿和同學們對那段歲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作為江姐班的一份子,她深感肩頭有著沉重且光榮的擔子,她說:“今天的我們,要倍加珍惜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年代。我和同學們也一定不斷提升自我,堅決傳承弘揚好‘江姐精神’。”
何韻雲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目前班上的15名同學中,已經有8名同學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