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精神的力量·讓烈士回家|甘做無名英雄的紅色女特工張露萍

2019年06月19日13:50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張露萍烈士資料圖。紅岩聯線供圖,華龍網發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15日15時55分成都訊(特派記者 佘振芳)在中國共產黨的隱蔽戰線上,有一位紅色女特工,她1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8歲開始做秘密情報工作,19歲不幸被捕,24歲被國民黨秘密殺害,至死也保守黨的秘密,沒有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她叫張露萍。今(15)日下午,在“讓烈士回家”系列主題活動暨紅岩精神四川行活動四川大學紅岩英烈故事會上,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講解員為全校師生講述了烈士張露萍的故事。

  甘做無名英雄 從延安到重慶執行秘密任務

  1939年冬到1940年春,在當時的重慶,人們經常看到一位頭戴法蘭絨帽、身著咖啡色薄呢連衣裙、腳穿高跟鞋的時尚漂亮的女孩,手挽著一名年輕的國民黨軍官,在街上親密漫步。

  有幾次,從延安來重慶辦事的人碰到這對青年男女,都大吃一驚:這不是延安抗日大學的黎琳嗎?她怎麼和國民黨軍官混在一起,難道她叛變了還是自己認錯人了?其實,這沒錯,這就是從延安來執行秘密任務的黎琳,此時她叫張露萍。她身旁的軍官就是地下黨軍統電台特別支部的核心成員張蔚林。他們對外的公開關系是兄妹。

  張露萍,原名余家英、余碩卿,曾用名黎琳。她出生在四川崇慶縣的一個軍閥家庭。1937年,張露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成都蜀華中學高中。在那裡,張露萍認識了同班同學車崇英的父親——中共川西特委軍事委員車耀先。在車耀先的感染和引導下,張露萍加入了共產黨的進步組織。

  1937年12月,張露萍秘密離開成都來到延安抗大。1938年10月,17歲的張露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秋,張露萍離開新婚不久的愛人回到四川開展統戰工作。

  在重慶,年輕的張露萍被南方局周恩來、葉劍英相中,受命以張蔚林妹妹的身份,領導地下黨軍統電台特別支部開展工作。

  當時,領導交給張露萍三項任務:一、領導軍統電訊處的黨員張蔚林、馮傳慶,建立秘密支部﹔二、傳送情報,及時將張蔚林、馮傳慶提供的情報通過中間站轉送周公館﹔三、若有可能,在軍統電訊處繼續發展黨員。

  最后,葉劍英嚴肅地說:“黎琳同志,從事地下工作,隨時都有被捕的危險,我們必須牢記地下工作的紀律——絕對忠誠,嚴守秘密,甘做無名英雄,哪怕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就這樣,張露萍以照顧哥哥張蔚林的生活為由,和張蔚林共住一家,開展秘密工作。

  講解員講述四川籍紅岩英烈張露萍的故事。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特派記者 李文科 攝

  意外暴露不幸被捕 嚴守秘密守口如瓶

  1940年2月中旬的一天,張蔚林在工作時燒壞了一個珍貴的真空管,慌亂且情急之中做了一連串的違紀反應,讓查崗的軍統督察處處長葉翔之查獲到了他私自存放的絕密情報手抄稿和軍統電台人員花名冊。

  隨之,軍統電台特別支部暴露,張蔚林、馮傳慶、楊洸、趙力耕、陳國柱、王席珍等6人受牽連。最后,張露萍也不幸被捕。這就是著名的“軍統電台特支案”。

  反復逼問、用盡手段也得不到任何有價值的確切消息,惱羞成怒而又無可奈何的戴笠判了張露萍等7人死刑,給他們戴上鐐銬,以“軍統特別嚴重違紀分子”的名義關入了白公館監獄。

  在白公館期間,被關押的張露萍努力尋找一切機會和途徑,堅持把大家團結在一起。她把自己在延安學習的情況不斷地講給同志們聽,並要求大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公開自己的真實情況,做到絕對忠誠,嚴守秘密,哪怕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張露萍等人雖早已被判處死刑,但戴笠仍想把他們留作對付共產黨的人質,所以遲遲沒有執行。

  宣講報告會現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特派記者 李文科 攝

  帶著秘密壯烈犧牲 40年后真相終大白

  1941年3月,在白公館監獄沒有關押多長時間,張露萍等7人就與其他被囚禁者一道,被押送到了貴州息烽監獄。

  獄中環境十分惡劣,加之特務酷刑相加,許多人都得了病。除了身體要忍受折磨外,更難受的是張露萍等人還要承受來自獄中難友的誤會。

  在息烽監獄,原四川省委書記羅世文和軍事委員車耀先等同志秘密成立了獄中臨時黨支部。作為“軍統特別嚴重違紀分子”的張露萍等7人也不會被獄中的共產黨員看作是自己人。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露萍見到了羅世文、車耀先。深深的情感和復雜的情緒突然集聚,張露萍再也控制不住,竟然失聲痛哭了起來。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羅世文、車耀先利用一切機會和她接觸,試圖從張露萍嘴裡知道答案。但張露萍總是盡量地回避,她告訴車耀先,一些沒有必要知道的情況,自己是會不說的,以后也請別問。

  1945年7月14日,張露萍等7人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於貴州息烽快活林。直到犧牲的最后時刻,張露萍等人也始終沒有公開過自己的身份。然而歷史終究不會讓英雄之名被遺忘,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真相也在有心人的推動下,一點點浮出水面。

  解放后,每年清明時節,在紛紛細雨中,總有一位老人要到貴州息烽監獄快活林張露萍等7人的墓前祭掃,他還特意請當地農民將這座墳墓修葺一新。

  他就是小說《紅岩》裡的“瘋老頭”原型人物,當年息烽監獄中共秘密黨支部委員、脫險志士韓子棟。

  盡管不了解張露萍等人被捕前的具體情況,但韓子棟在敵人的貴州息烽監獄和白公館監獄都待過,對張露萍等人在獄中的表現是清楚的。他曾經說:“我對這些一起戰斗過的同志們有深厚感情,我忘不了他們。”

  1980年春,韓子棟獲悉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查清在敵人監獄中遇難者問題的指示后,還特意寫了《關於張露萍等七位共產黨員在息烽集中營被敵人殺害的報告》。他在報告的最后寫道:“我作為獄中中共地下支部負責人之一,完全可以為他們7人作証,証明他們確實是我黨忠誠的黨員,是杰出的愛國志士。”這份報告受到了中央組織部和全國婦聯的高度重視。於是,調查工作迅速展開。

  然而在調查過程中,沒有任何可以查証的資料來証明張露萍等人的真實身份。抱著最后的希望,1983年,調查組終於找到了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葉劍英,張露萍和她領導的“電台特支”這才最終大白於天下。

  讓我們共同記住那些年輕而偉大的生命吧!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