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高揚起烈士鮮血染紅的旗幟

本報記者 葉 子

2019年06月24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6月17日,記者們列隊行進在福建省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的紅軍街。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攝

鬆毛嶺位於福建省長汀縣,南北橫貫80多華裡,在這“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地帶,鬆毛嶺是中央蘇區東大門的一座天然屏障。將時間撥回到85年前的1934年9月,就是在這裡,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及蘇區地方武裝,與數倍於我的國民黨軍隊,展開了七天七夜的血戰,為中央機關和中央主力紅軍實施戰略大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鬆毛嶺保衛戰后,1934年9月30日,紅九軍團從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的觀壽公祠出發,踏上長征之路,中復村由此成為“紅軍長征第一村”。

真正好人的隊伍來了

6月16日,記者來到福建省長汀縣四都鎮樓子壩村。一條小溪穿村而過,向溪流的源頭望去,是青翠的山嶺,山間有一條小路通往鄰省江西。這裡的村民叫它江西坳,山對面的村民則叫它汀州坳。汀州,便是長汀的舊稱。

1929年3月11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主力從江西瑞金壬田出發來到福建長汀四都。這條小道,便是當年紅軍首次挺進閩西所走的道路。

在“紅軍入閩第一村”,還能看到當年的紅軍醫院、兵工廠和造幣廠舊址。樓子壩村村支書陳先發告訴記者:“聽老同志們說,紅軍是在傍晚時分到的,家家戶戶在燒火煮飯。紅軍穿著草鞋,服裝並未統一,他們沒有闖進居民家裡,隻把東西放在屋檐下,與燒殺搶掠的國民黨軍隊不一樣,老百姓們感到:真正好人的隊伍來了。”

1929年3月14日,紅軍打贏長嶺寨戰斗,進入長汀城。此后的五六年間,長汀依托汀江水運優勢,成為贛南、閩西各縣物資集散地與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公營工業、手工業、對外貿易佔了整個中央蘇區的“半壁江山”,商店林立,市場繁榮,被譽為“紅色的上海”。周恩來1931年12月25日致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的信中就寫道:“汀州的繁盛,簡直為全國蘇區之冠。”

跟著共產黨走出路

同樣見証了紅軍出發的,還有位於鬆毛嶺下的一座客家廊橋。這座始建於明朝的石構單拱橋,是當時紅軍在中復村設立的征兵處,也被稱為紅軍橋。四根木柱上分別劃有一條征兵時用於丈量身高的紅軍標線。這條線高度約為1.5米,和帶刺刀的槍一樣高。“人比槍高當紅軍”,雖然許多人清楚此去凶多吉少,但依然想法子抬頭、踮腳,爭先當紅軍。紅軍后代鐘鳴介紹,在中復村一帶,就有2000多名子弟走過這條“生命的等高線”。

中復村塘背鄉一位叫羅雲然的老人,有六個兒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是老人親自送到紅軍橋參軍的。不幸的是,他們都犧牲在反“圍剿”戰場上。當得知鬆毛嶺戰斗形勢嚴峻,老人再次將剩下的三個兒子送到征兵處。

明知道可能會死,為什麼還要跟著紅軍、支持紅軍?鐘鳴問過很多紅軍老前輩,大家都回答他:“跟著共產黨走出路。”鐘鳴告訴記者,這是一句客家話,也有“跟著共產黨有出路”的意思。“我們都相信,跟著紅軍,才有活路,才有活好的希望。”

若要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下一代

有出征就有留守,有出發卻不一定等得到歸來。

今年84歲的長汀縣南山鎮老人鐘開衍比長征小一歲。1934年,他的父親鐘奮然剛剛度過新婚在家的兩個晚上就跟著紅軍出發了。第二年,母親賴二妹生下了他。等待丈夫歸來的日子裡,賴二妹每年給丈夫做一雙鞋,直到1963年,一紙烈士証書傳到家中。於是,家人便用這30年來的鞋子和父親的衣服修建了一座衣冠塚,立在家門口50米遠處。身體抱恙的鐘開衍,躺在躺椅上向記者講述了這個守候的故事。他說,母親總是教育他們,“我們這一家是共產黨扶起來的,要好好工作報答共產黨。”

南山鎮長窠頭村老人鐘宜龍今年91歲,他還記得鬆毛嶺戰役時,敵軍的轟炸使得“整個屋子都在震,瓦片亂飛”。1953年起,鐘宜龍和村民們開始搜集烈士遺骸,走訪本村和鄰村幸存的老紅軍、五老人員,整理1928年到1934年參加革命的烈士名單,撰寫相關歷史史略。2016年,他又將祖屋騰出來,建成了一個小型的紅色家庭展。

記者見到鐘宜龍老人時,他胸前還帶著一個黨齡超過50年的紀念章,問他,怎麼想到辦這樣一個展覽,老人一字一頓地說:“若要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下一代”。

這句話,老人也做成了對聯挂於門上。每一位來參觀這個展的人,抬頭便能看見。

(責編:呂騰龍、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