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紅色,流淌在千年古村血脈裡

2019年06月24日08:5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紅色,流淌在千年古村血脈裡

小雨淅淅瀝瀝,敲打在鵝卵石小路上。上朔,這個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村更顯寧靜。

“當年,紅軍就是沿著這條巷子來到了上朔村。”廣東省南雄市油山鎮紅色文化義務講解員黃樹材指著腳下說。

1934年10月26日,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打響了入粵第一仗——新田戰斗,隨后一路過關斬將,來到上朔村。

上朔,原名朔溪,位於南雄市東北部粵贛交界處的油山南麓。當年,這裡曾是南雄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和游擊隊活動據點。

“為了不打擾村民,紅軍戰士大都住在祠堂、柴房、街道邊、屋檐下或者空棄的老房子裡。”黃樹材說。

村裡徐氏祠堂的外牆上,還殘留著《當紅軍歌》,這是難得一見的有曲譜、有歌詞的完整紅軍歌曲。

由於年代久遠和氣候侵蝕,有些字跡已分辨不清。2016年,有熱心人士逐一比照歌詞和曲調,進行較正並略加改編,形成了現在的《當紅軍歌》。

“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官長士兵都一樣,沒有誰來壓迫人……”十幾位小學生的稚嫩童聲,讓80多年前的旋律再一次飛進了人們的心裡。

“紅軍來到了村裡,不但不擾民,還幫忙做好事,村民們深受感動。”黃樹材說,村民自發給紅軍送糧油、衣物、雞蛋、芋頭、青菜等。全村人捐錢捐物,為紅軍籌得糧款。有的村民甚至要把准備的嫁妝布料捐出來。

村裡的小廣場,又叫紅軍長征廣場,當年一部分紅軍戰士也曾在這裡休整。廣場的右側是人民會堂,這個建於20世紀60年代的禮堂,原來矗立的是彭氏十房祠堂——一個見証上朔村紅色斗爭史的地方。

據南雄市黨史專家李君祥介紹,1925年,上朔村進步青年彭顯模、彭顯善在彭氏祠堂領導成立了原南雄縣第一個農民協會——朔溪鄉農民協會。1926年,在農協會的基礎上,上朔村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農民自衛軍。自衛軍先后攻打國民黨政府梅關厘局設在夾河口、新田墟、大塘墟等地的關卡據點,打響了南雄農民武裝斗爭的第一槍。

1928年2月,新生的蘇維埃政府在中共南雄縣委領導下,打倒土豪劣紳,封倉焚契,分田分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

反動派對蘇維埃政府恨之入骨。“當時我們村被反動派稱為‘土匪村’。”村民徐鴻志聽父輩們講過那段歲月。“屋要過火,樹要脫皮、人要過刀”,反動武裝開展了瘋狂的屠村,1000多間房屋化為灰燼,1000多畝農田青苗被割,100多名赤衛隊員被捕被殺。此外,還有300多名來不及逃跑的村民慘遭殺害。

但是,上朔村民並沒有被嚇倒。

1932年7月,這裡成為紅軍水口戰役的后方基地。戰斗期間,上朔村民與游擊隊員共700多人去水口前線慰問紅軍戰士。看到傷員無處安身,村民們又用門板作單架,將300多名受傷將士抬回村裡治療。

南方3年游擊戰爭期間,村裡的彭過房、彭泥鰍干俚等人參加了游擊隊,他們收集情報,做向導,籌集錢糧、衣物,一次次突破敵人的嚴密封鎖。

在村廣場一面牆壁的展板上,寫著村裡犧牲戰士的名字。

彭厚眼俚、彭石頭、徐木生、劉吊殼……一共46人。此外,還有很多烈士無名可考。

新中國成立后,這個幾經磨難的村庄迎來了一位故人——少將彭顯倫,他是唯一當年參加革命活著回到家鄉的。

彭顯倫在部隊管后勤工作,當時有些老鄉要求他拿些錢給家鄉和家中使用。他聽后耐心地說:“我手上是有錢的,但是,這些錢不是我的,是公家的,一個銅板都不能亂用。”他當即把隨身穿的衣服和口袋裡的一支鋼筆送給了鄉親。

如今,彭顯倫將軍的塑像就立在村中,他的故事已廣為流傳。

(本報廣東南雄6月23日電 本報記者 靳昊 徐丹鹿 王清彬 孫晶晶)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