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學用之道──毛澤東書山路上的風景

2019年06月24日09:18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學用之道(圖)

■ 本期主講嘉賓

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 陳晉

嘉賓 檔案

陳晉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中國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會會長,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長等,多年來從事中共黨史文獻和當代理論研究,以及電視文獻片撰稿。

主要著述有:《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獨領風騷:毛澤東心路解讀》《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與中國先進文化》《大時代的脈絡和記憶──從五四運動到改革開放》《中國道路與文化自信》《毛澤東閱讀史》等十余部。擔綱《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新中國》《大國崛起》《筑夢路上》等多部大型電視文獻片的總撰稿。著述作品多次獲中國圖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電視金鷹獎、電影華表獎等。

在中外歷史上,像毛澤東那樣酷愛讀書,並且讀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非常罕見。毛澤東的學用之道,大體即在這讀──得──用──巧之間。

毛澤東在波瀾壯闊的改造社會和推動社會進步的政治風雲中度過了一生,也在廣博無垠的書海裡游弋了一生。未知的東西,對他總有一種極強的吸引力。他試圖以有涯之生,盡量包容、囊括那未被掌握的知識空間。對普通讀者而言,讀書屬於一種興趣和達到自己追求的途徑選擇﹔對學問家來說,讀書是一種職業習慣﹔對毛澤東來說,讀書是一種精神存在和思想升華的必要方式,是一種生活常態,是一種歷史責任。在閱讀中,同古今中外的人、事、理進行“對話和交流”,他覺得是很愉快的體驗,能夠實現求知的心理期待,得到智慧愉悅和審美滿足,然后是如魚得水,運用自如。

於是,毛澤東一生在書山路上摘取和創造的風景,也就格外有趣、有味,其道行、其意境,頗堪玩味。

毛澤東

喜歡讀什麼書

毛澤東一生究竟讀了多少書,讀過哪些書,無法做完備統計和周詳介紹。不過,可以從他的藏書中,從他的批注中,從他的著述和談話中知其大概。毛澤東去世后,在中南海住處留存的藏書,種類繁多,規模宏大,達一萬余種,近十萬冊,一些書中留下了他的批注和圈畫。毛澤東讀而未藏,以及讀過藏過但后來丟失的書籍,更不知幾何。

毛澤東博覽群書,不隻表現為數量大,領域多,他還注重閱讀一些在特定環境中流傳不廣,作為革命家和政治家很少去關注的書。其閱讀視野,常常越出各知識領域的“大路貨”。他喜歡閱讀學術性、專業性很強很深的文史和自然科學論著,以及古代筆記和各種笑話作品這類“閑書”。從這個意義上說,毛澤東的閱讀不僅廣博,而且專深。

毛澤東的閱讀范圍雖廣博和專深,但也不是漫無目的,沒有重點的。他的閱讀重點排在前三位的,是馬列、哲學和歷史。

關於讀馬列著作。對於馬克思主義政治家來說,把馬列著作放在閱讀首位,緣由不言自明。對毛澤東而言,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因素是,他始終感到,全黨理論水平落后於實際,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豐富內容很不相稱。此事常使他苦惱。他希望通過閱讀馬列著作,精通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進而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有理論和實踐上的新創造。

隨著實踐的發展,毛澤東對黨內閱讀馬列著作的期待越來越強烈。1938年,他提出黨內要“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1949年,他推薦十二本馬列著作,提出黨內“有三千人讀通這十二本書,那就很好”﹔1963年,他推薦三十本馬列著作,提出中級以上干部有幾萬人學習,“如果有兩百個干部真正理解了馬列主義就好了”﹔1970年,又指定二百五十多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讀九本馬列著作,並說學好馬列主義不容易,聯系實際用好馬列主義更困難。

關於讀哲學。毛澤東為什麼喜歡讀哲學?根據他的有關論述,原因有四:第一,他把哲學歸結為世界觀和方法論,認為這是塑造人們靈魂和思想的根本前提。第二,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不懂哲學很難弄通馬克思主義。第三,哲學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總結實踐經驗、解決一切問題的“思想工具”。中國共產黨曾經屢次犯錯誤,就是思想方法不對頭,毛澤東由此要求“全黨都要學習辯証法,提倡照辯証法辦事”。第四,毛澤東是理論家,從青年時代起就喜歡讀哲學,這既是個人興趣,也是進行理論工作的必要前提。他說過:“馬克思能夠寫出《資本論》,列寧能夠寫出《帝國主義論》,因為他們同時是哲學家,有哲學家的頭腦,有辯証法這個武器。”

毛澤東既讀馬列經典中的哲學書,也讀艾思奇、李達、普列漢諾夫、愛森堡、西洛可夫、米丁、尤金、河上肇這些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論述哲學問題的中外學者的書﹔既讀柏拉圖、康德、黑格爾、杜威、羅素等這些西方哲學家的書,也讀中國古代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韓非、王充、朱熹、張載、王陽明等諸子的哲學論著,以及中國近代以來康有為、梁啟超、章士釗、胡適、楊昌濟、梁漱溟、馮友蘭、潘梓年、周谷城、任繼愈、楊榮國等人研究哲學和邏輯學的論著。

關於讀歷史。毛澤東對“二十四史”、《資治通鑒》這類書籍興趣之濃,用功之深,眾所周知。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因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發展,不了解、不總結歷史,就不可能真正讀懂今天的中國,也等於是割舍了應該擁有的經驗和智慧,也就難以正確地走向未來。毛澤東的一些名言,更直接道出他酷愛讀史的緣由:“讀歷史是智慧的事”“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馬克思主義者是善於學習歷史的”。

歷史是人類過去經歷的百科全書,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哲學、科技、文學、藝術各方面的內容。因此,讀歷史其實是個大概念。毛澤東讀史,對各方面的內容均不偏廢,很注意史書所載的理政之道、軍事戰例、經濟政策、治亂規律等。他還閱讀了不少“五四”以來的學者們寫的中國通史、思想史、哲學史、文學史作品。傳統治學,講究文史不分家,毛澤東對古代文學作品,諸如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疏策政論、筆記志異,均精讀不少,這使他擁有罕見的文史素養。

說毛澤東的閱讀重點是馬列、哲學和歷史,人們大體認可,也比較了解。關於西方著述,有人可能認為他讀得不多,或者說不大了解。毛澤東讀中國古代文史著述確實比讀西方著述要多,而且興趣更大,但不能說他對西學不了解,或不願意讀。事實上,毛澤東讀的西方著述在他那個時代是不算少的。

青年時代,毛澤東自覺地接觸西學,那時叫“新學”,思想受到不小影響。他1959年5月15日會見智利外賓時回憶說,青年時代,“我相信亞當·斯密的政治經濟學,赫胥黎的天演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資產階級的那一套哲學、社會學、經濟學”。五四運動前后,毛澤東十分注重閱讀譯介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的書刊。在當時,所謂“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其實就是西方文化、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和西方19世紀以來流行的各種社會政治思潮。毛澤東當時對西方近代思想家、哲學家諸如托爾斯泰、克魯泡特金、柏格森、杜威、羅素等,很感興趣。

從延安開始,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是毛澤東了解西學的一個重要途徑。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西學之一種,在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后,才從西學思想中獨立出來。讀馬列著作,不能不大量涉及西方的哲學、經濟、政治、文化、歷史﹔不了解這些領域的西學基本內容,就難以讀懂馬列,就弄不清楚馬列主義產生和發展的來龍去脈。列寧有本《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是他讀黑格爾《邏輯學》時所作的筆記,毛澤東就很喜歡讀,經常引用該書的一些話。他在1970年9月19日提出領導干部要加強學習時,就舉例說:要使大家知道馬列主義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就應該讀《拿破侖第三政變記》《法蘭西內戰》。

比較起來,毛澤東讀得比較多的是西方哲學、西方近代史、西方自然科學。到晚年,毛澤東也時常讀西學。他讓出版機構把一些西學著述印成大字本書給他讀,包括摩爾根的《古代社會》,海思、穆恩、威蘭合著的《世界通史》,法國福爾的《拿破侖論》,蘇聯塔爾列的《拿破侖傳》,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等等。

毛澤東

為何讀書

關於讀書,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和比喻。有人說,讀書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態度、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有人說,讀書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風度,人適當有些書卷氣,是可愛的。有人說,讀書養心,它改變的是你面對世界的態度。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傳達出為什麼要讀書的思想。人們的閱讀目的雖各種各樣,但總體上說,無非是為了樹信仰、求真知、促實踐、養心智、達情意。毛澤東酷愛讀書,自然也包括這些追求。

毫無疑問,毛澤東從年輕時就養成了對書本天然的親近感,由此擁有一種“讀書人”的鮮明本色。但這還不能從根本上揭示,他作為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為什麼那樣酷愛讀書。他的閱讀動力,若具體分析起來,或可用另外的方式來概括。比如,毛澤東本人就留下力道甚足、意味甚深的名言:“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所謂“運用”,就是通過閱讀來解決個人或社會實踐的需要。這就給人啟發,如果把毛澤東為什麼閱讀這個問題,放到他一生的大事業、大追求中理解,答案或許會更為准確一些。比如:

在學校求學的年代,他的讀書目的便已和一般學子有所不同,不單純是為了修學儲能,更多的是為了尋求他心目中能夠變動天下人之心的“大本大源”。

五四運動期間,他的閱讀是為了樹信仰,求真知,在各種救國方案的比較中,選擇和確立一種為之奮斗的“主義”。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他的閱讀,圍繞所從事的實際活動來展開,或為推進國民革命發揮宣傳教育作用,或為立足國情探索中國革命道路尋求理論依據。

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和抗戰前期那段時間,他的閱讀,主要是為總結土地革命的經驗教訓,指導全民族抗戰的新實踐,進而做理論上的闡述和創新。

延安整風運動前后,他的閱讀,主要是為轉變和改造黨內不良的學風、文風和黨風,進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新中國成立前后,他的閱讀,比較明顯地針對三個方面:防止黨內驕傲自滿情緒,在全社會普及馬克思主義教育,為鞏固和建設新中國掌握此前不甚熟悉的東西。

1956年前后,他的閱讀,偏重從經濟、政治和文化上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出現嚴重失誤后,他為糾正各種錯誤認識和不良風氣,更是孜孜不倦地讀書、薦書和講書。

20世紀60年代前期,他的閱讀,比較注重從中蘇論戰和國內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需要出發,目的是防修反修。

十年“文革”期間,他對閱讀依然很執著,但有困惑,甚至不乏感性,充滿對現實和未來的憂慮。

從這些簡單梳理可以看出,著眼於現實實踐,圍繞中心工作,是毛澤東閱讀的需求主線。但也不能說,他的閱讀都是實用主義。他看不少“閑書”,看政治家不必去關注的“雜書”,體現的是個人興趣和書齋樂趣。比如,他喜歡讀《茶花女》,喜歡看各種笑話集子,甚至看小人書,特別是那樣執著地研讀“二十四史”和《紅樓夢》,背誦《離騷》等,根本看不出與工作實踐有什麼關聯。當然,這類閱讀也不是全然無用,有消遣養心、增智達情之效,只是在事功方面不立竿見影罷了。

毛澤東

怎樣讀書

毛澤東讀書,是發自內心地對知識、對真理追求的一種渴望。有這種渴望,才可能用心用腦去真讀、真學、真思考,而非淺嘗輒止。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就是“攻書到底”。

把閱讀視為“攻書”,是古人的說法。毛澤東1938年3月15日在“抗大”的演講中提出:“我看這個‘攻’字是有大道理的,就是把書當敵人看,一字一句地攻讀。”攻讀的目的,是對知識精通探底。對此,毛澤東1939年5月20日在中央干部教育部召開的學習運動動員大會上做過解釋,他說:“學習一定要學到底,學習的最大敵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點,就以為滿足了。”毛澤東的攻讀之法,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

一是經典的和重要的書反復讀。對馬列著作,毛澤東總是常讀常新。在延安,他對曾志說到自己讀《共產黨宣言》的情況:“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有時隻閱讀一兩段,有時全篇都讀,每閱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我寫《新民主主義論》時,《共產黨宣言》就翻閱過多少次。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在於應用,要應用就要經常讀,重點讀,讀些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對喜歡的文史哲經典,毛澤東同樣經常讀。20世紀50年代,他對人說自己已經讀了五遍《紅樓夢》。此后,他又十五次索要過《紅樓夢》,這在工作人員的記錄中有明確記載。同一本書,反復讀,因每次閱讀背景不同、任務不同、心境不同,理解和發現也會有所不同,這樣書的價值也就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掘。

二是相同題材內容的書,毛澤東習慣把不同的甚至是觀點相反的著述對照起來讀。例如,他讀美國歷史的書,就讓人到北京圖書館、北大圖書館去借,專門寫條子說,不光是馬克思主義學者寫的,也要有資產階級學者寫的。關於研究拿破侖的書,他同時找來蘇聯、法國和英國學者寫的《拿破侖傳》和有關著述,對照起來讀。

三是讀書習慣於“手到”並注重討論。古人強調讀書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眼到”好理解。毛澤東的“口到”,不光是自己吟誦,還經常在一些場合,給人講書,直接宣達自己的閱讀體會和收獲。所謂“手到”,就是動手寫筆記,寫批注,由此體現“心到”。目前編輯出版的毛澤東讀書批注,就有《毛澤東哲學批注集》,收錄了他讀十本哲學書的批注和一篇讀書摘錄﹔《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收錄了他讀三十九部文史古籍和范仲淹兩首詞的批語﹔《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評文全本),共五卷,收錄了他在“二十四史”中的一些書裡作的圈畫和批注。《毛澤東手書古詩詞選》《毛澤東手書歷代詩詞曲賦典藏》等,則反映了他讀古代文學作品時隨手書錄的情況﹔十三冊《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收錄了他讀各種書刊和文章的批示、批注和批語,數量很多。毛澤東讀書,還有一個“耳到”,即組織讀書小組由人念、大家聽,再一起討論。

毛澤東

如何把書讀“活”

毛澤東之所以比同時代許多人都站得高些,看得遠些,從閱讀角度講,是因為他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擁有淵博的學問知識,二是注重閱讀“社會”這本更大更厚的“無字之書”,三是能夠把這兩方面所學融會貫通。融會貫通,就是把書讀“活”。

所謂讀“活”,就是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認識,把認識轉化為智慧,把智慧轉化為能力,把能力轉化為實踐,進而在實踐中有所創造。讀書效果的好壞,關鍵在於讀法和用法,在於是不是擁有從書本到實踐、從主觀到客觀進出自如和出神入化的本事。

毛澤東有這種本事。這來自他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來自他反對本本主義的照搬照套的讀法和用法。特別是閱讀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西方著述,毛澤東尤其強調結合中國的實際來讀。怎樣才能聯系實際,把“本本”讀“活”呢?毛澤東把他的方法概括為兩條,即讀書的時候一當“聯系員”,二當“評論員”。這是他1958年11月同陶魯笳等人談話時提出來的。

所謂“聯系員”,有兩層含義。一是把書中寫到的觀點主張、人物事件,同與這些觀點主張、人物事件有關的或對立的另一個側面聯系起來思考和理解。二是善於跳出書本,聯系現實來理解和發揮。

所謂“評論員”,就是對書中內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所評論,不是跟在書本后面亦步亦趨,而是從自己的知識背景和實踐需要出發,對書本知識進行創造性的發揮和運用。

讀書隻有當“聯系員”,才能有所比較和分析,進而見人之未見﹔隻有當“評論員”,才能有鑒別和主見,進而學以致用。兩者事實上互為一體。離開了“評論”的聯系,就缺乏靈魂﹔離開了“聯系”的評論,則失去基礎。

當“聯系員”和“評論員”的攻讀之法,彰顯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反映了毛澤東的讀書活動同客觀實踐的深刻關聯。這種關聯,激活了書本,讓一些“閑書”有用,“死書”變活﹔也激活了毛澤東的思考,使他常有新的思想收獲,進而在實踐中有新的運用和發揮。

毛澤東的閱讀

和他的領導力及影響力

毛澤東於讀書世界透露的春光,是一道難得的景觀。他在讀書過程中留下的那些有感而發、直抒胸臆的批注,和寫進論著的對於各種書籍的引用和評論,以及在各種場合關於所讀書籍的談話,事實上已成為他的思想智慧和文化個性的組成部分。研究這些材料,可從一個側面了解毛澤東的許多思想觀點形成發展的脈絡,還可發現他某些稍縱即逝的思想探索火花,體會他卓越的領導力和影響力的一個來源。

(一)毛澤東的閱讀和他的思想智慧

毛澤東的經驗、智慧和才情,來源於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調查研究,來源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豐富實踐,也來源於他對古今中外書籍孜孜不倦的閱讀理解和發揮運用。從毛澤東的閱讀可看出,他對前人和同時代人創造的思想、提供的知識、積累的經驗,是如何吸收、揚棄和發展的。毛澤東在革命和建設中的實踐創造,多多少少可以從他徜徉的書籍世界裡找到一些伏線。也就是說,毛澤東通過閱讀積累和營造的“胸中日月”,到他通過實踐積累和創造的“人間天地”,是有跡可尋的。博覽廣學,深讀細品,賦予他觀察和認識主客觀世界的科學方法,賦予他領軍、理政和治國的思想智慧,賦予他獨具魅力的人格內涵和領導能力。

毛澤東最大的領導力和影響力,來自他主導創立的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他的豐富閱讀有密切關聯。他的理論思想,常常是在讀什麼書、怎樣讀,想什麼問題、怎樣想,做什麼事情、怎樣做這樣一些具體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來的。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三個來源: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這仿佛是一個人的靈魂﹔二是豐富曲折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這仿佛是一個人的軀體﹔三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五四運動以來優秀思想文化成果中蘊含的經驗、智慧、作風、氣派,這仿佛是一個人的血脈。沒有科學的靈魂,不可能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堅實的軀體,其靈魂則無所依附﹔沒有暢通的血脈,其軀體則難以得到滋養因而羸弱。三者俱備,便形成鮮活生動的毛澤東思想。

(二)毛澤東的閱讀和他的領導風格

駐足毛澤東的讀書世界,我們還可以看到他鮮明的政治領導風格。

毛澤東是知識分子出身,通過各種理論的比較選擇后,才確定其未來的道路。他深深懂得,人們接觸到的知識、理論、觀點,對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影響很大。中國革命和建設,經歷了那麼復雜曲折的過程,每段行程都面臨如何總結經驗、認識和解決新的歷史課題的問題,黨員干部隊伍的文化知識和理論准備又往往嚴重不足,如果不通過讀書學習,不斷充實新的知識,不斷提升思想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中國共產黨要干成那麼多驚天動地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從實際效果來講,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延安整風學習,才全面成熟起來,才得以儲備了那麼多成熟干部,才能在此后的革命和建設中穿越那麼多險隘,取得那麼多成就。

除了社會實踐的教育,在毛澤東看來,讀書始終是革命者、建設者的必修功課。用他1939年1月28日在一個會上講的話來說:“一個人的知識面要寬一些,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裡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因此,提倡讀書,親自編書、薦書和講書,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毛澤東習慣運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編書、薦書、講書,前提都是讀書,而且是要精讀之后才能去編、去薦、去講,最終讓人們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毛澤東既是政治家,又是讀書人,兩種身份的結合,自然使他把書作為動員和宣傳工具,作為理論創造和思想普及的工具。他很清楚,要培養高素質的領導干部,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讀書學習,就是“授人以漁”。因此,在歷史發展關頭,在重大問題面前,他總是推薦一些有現實針對性的書目讓干部們去讀,以便打通思想,從而解決當前面臨的實際問題,或適應即將到來的新的歷史考驗。他甚至在一些會議上印發他選編的著作篇章,有時候還親自在會議上逐一講解。所謂領導力和影響力,就是通過深思熟慮,激活他人的希望和夢想,提供共同遵行的價值和戰略,拿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和策略。編書、薦書、講書,就屬於實現領導的橋和船。

(三)毛澤東的閱讀和他的文化影響力

中外歷史上,不是沒有粗通文墨甚至不通文墨乃至輕慢書籍的政治家,他們可以有所作為,甚至是大作為。不過,這樣的政治家大多是稱雄一時,不少是人亡政息。貫通古今、識見深遠、影響廣泛的政治家,多半是好讀書、好思考,進而在思想理論上有建樹和創造的人。

毛澤東酷愛讀書,擁有多方面的才華,實踐能力又那樣突出,從而散發出一種令人折服的文化氣息和人格內涵,形成很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毛澤東同各種人物打交道,都有一股吸引人的“氣場”。他同西藏的宗教領袖談論對佛教經典的理解,同來訪的外國政要談世界歷史和現狀,用儒雅高古的方式走進清末遺老、民國元勛們的心靈,這些都使對方自然生出特殊的親近感。毛澤東深厚的學養,還使他能夠和學界大師們輕鬆對話,並且以自己的見識來影響他們,進而影響一代學人的學風,以及文史哲領域的一些學術話題。此外,毛澤東喜歡讀古代詩詞曲賦和書法作品,使他成為杰出詩人和獨創一格的書法家,他的詩詞和書法作品,至今仍散發著特殊的文化影響力。

即使是外國人,在同毛澤東有過一番接觸交談后,也無不折服於他的文化魅力,不知不覺間把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形象,同一個領袖的文化素養和個性風採聯系在了一起。

毛澤東的讀書和倡導讀書,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優良傳統,這就是把讀書學習當作黨員領導干部思想理論建設和增強工作本領的必需且重要的途徑。從毛澤東提出“把全黨辦成一個大學校”,到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重大任務,目標和做法一脈相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同志2013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和方法。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內讀書學習的典范,給人們提供的啟發是,讀書學習的世界,必須要有“三根柱子”來支撐:一根叫“無信不立”,所謂“信”,就是信念、信仰、信心﹔一根叫“無學難為”,“學”,就是學問、認識、本領﹔一根叫“無實必敗”,“實”,就是實際、實踐、實事。

我們今天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最可靠的保証,還是這“三根柱子”。即讀書學習,一是“立信”,否則,會得精神“軟骨病”,人就站不住﹔二是“問學”,否則,就難以提升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三是“求實”,否則,所學就不能夠運用於實踐,很難把事情干成。

所謂學用之道,精華或在於此。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