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1日08:16 來源:人民政協報
主講人:汪建新
簡介: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副院長,毛澤東詩詞研究專家。10多年來,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研究,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17年11月,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集中展示其毛澤東詩詞的研究成果。
■毛澤東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而且是杰出的詩人。他一生共創作了100多首詩詞,詩詞中所呈現出的豪氣、正氣、大氣等,氣韻生動,獨具藝術魅力。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欣賞毛澤東詩詞,感悟毛澤東的家國情懷。本期講壇汪建新教授從毛澤東的韶山情、父母情、夫妻情、湖湘情和天下情等角度來解讀毛澤東及其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一種深層次的心靈感觸和人生追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杜甫對家人的眷戀﹔“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陸游對國家的期許﹔“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文天祥對國運的痛感。家國情懷世代流淌,綿延不絕,凝聚成巋然不動的民族精神。
韶山情:
從“孩兒立志出鄉關”到“別夢依稀咒逝川”
少年毛澤東為了追求人生夢想而走出韶山。青年毛澤東立下拯救民族危亡的遠大志向,“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既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仰天長問,又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浩然壯氣。投身中國革命之后,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瀾”,還是“雄關漫道真如鐵”,毛澤東同志東奔西走、南征北戰,始終都矢志不移。這些詩詞中,都表現出了毛澤東的家國情懷。他的家國情懷是20世紀最偉大最有代表性的精神符號,是近代以來中國改變積貧積弱,改變被奴役被剝削地位的時代最強音,是中國人民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
毛宇居是毛澤東的堂兄,也當過他的私塾老師。1927年元月,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時回到韶山,毛宇居主持歡迎會,致辭說:“毛君澤東,年少英雄,到處奔走,為國為民。今日到此,大家歡迎。”1941年,毛宇居主持編撰《韶山毛氏四修族譜》。他在“毛澤東”條目下寫了“閎中肆外,國爾忘家”八個字。新中國誕生后,毛宇居欣然寫下《七律·頌導師》,贊頌毛澤東“一領青衫運遠謀,手無寸鐵敵王侯”“一腔鐵血關天下,國爾忘家志不移”。
韶山,湘中靈秀之地。相傳舜帝南巡至此,見層巒疊翠,不覺心中大悅,遂命隨從奏韶樂九成,引鳳凰來儀。東漢文學家王粲《登樓賦》雲:“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走出韶山的毛澤東曾發出“我自欲為江海客”的豪言壯語,然而他始終滿懷對家鄉山水的不盡依戀。
1906年,毛澤東即興寫了一首《井贊》:“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牆。青青見卵石,小魚囿中央。隻喝井裡水,永遠長不長。”當時,毛澤東在井灣裡私塾就讀,無非是死記硬背《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毛澤東借此表達對舊式教育的不滿,渴望離開閉塞的韶山。
1909年,“過激派”李漱清回到韶山。在他的影響下,毛澤東讀到了討論富國強兵之道的《盛世危言》。特別是在閱讀了小冊子《論中國有瓜分之危險》之后,少年毛澤東開始意識到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
1910年秋天,他前往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就讀。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七絕·呈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毛澤東表達了外出求學、四海為家的人生志向和堅定決心。
求學期間,毛澤東多次回到韶山,而走上革命道路后,他僅回過5次韶山。1921年春節期間,他回韶山為父母掃墓﹔說服全家人舍棄家業而外出革命。1925年2月,毛澤東攜妻兒以回韶山,領導開展農民運動。1927年1月,毛澤東回韶山考察農民運動。臨別時,他對鄉親們立下誓言:“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就不回韶山了!”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繞的韶山。他既沒有賀知章“兒童相見不相識”的慨嘆,更沒有劉邦“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張狂。他走村串戶,接見了3000多群眾,雙手幾乎都被握紅腫了。毛澤東撫今追昔,感慨萬端,傾情寫下了《七律·到韶山》:“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在歷史長河中,32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在個人的生命中卻是漫長的歷程。1927年他立下的誓言已經實現,中國的革命已然成功,韶山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父母情:
從“春風南岸留暉遠”到“萬端遺恨皆須補”
1959年6月26日,回韶山第二天的一大早,毛澤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給父母上墳。他把鮮花和鬆枝放在墳頭上,恭恭敬敬地行了三個鞠躬禮,深情地說:“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山途中,毛澤東對大家說:“我們共產黨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人民、師長、同志和朋友,還得承認。”
在很多人看來,毛澤東與父親之間充滿矛盾與沖突。毛澤東對父親的自私、專制的確心懷不滿,但正是父親的嚴厲,使他從小就能吃苦耐勞﹔而父親供他讀書,毛澤東更是難以忘懷。他在抄錄《七絕·呈父親》時,特意把原詩中“男兒立志出鄉關”的“男兒”改成“孩兒”,表示對父親的敬重﹔把“學不成名死不還”中的“死”改成“誓”,顧及父親的感受。毛澤東對父親的敬愛表達得深沉而又含蓄。
毛澤東母親文七妹宅心仁厚,溫良謙和,對他影響至深。1919年10月5日,母親病逝,毛澤東趕回韶山沖。他跪守慈母靈前,含淚揮筆寫下了他最長的一首詩《四言詩·祭母文》,盡情表達悲傷、思念、惆悵、悔恨、感恩之心。毛澤東在寫給新民學會老同學的信中說:“這是人生一個痛苦之關,像吾等長日在外未能略盡奉養之力的人,尤其生發‘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
毛澤東寫好《祭母文》后,意猶未盡,又含淚寫下兩副挽聯。其一為:“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洒淚多。”其二為:“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毛澤東對母親的高尚品德念念不忘。他曾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而他的母親就是這最后一種人。痛失慈母后,毛澤東把對母親的愛升華為對人民的愛、對民族的愛、對祖國的愛。作為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他把無限的愛都獻給了偉大的母親——祖國。
夫妻情:
從“堆來枕上愁何狀”到“憑割斷愁絲恨縷”
毛澤東的婚姻生活曲折坎坷,既有幸福,也有苦澀。他專門為楊開慧寫過三首情深意長的詩詞,分別是《虞美人·枕上》《賀新郎·別友》《蝶戀花·答李淑一》。
《虞美人·枕上》寫於1921年冬。毛澤東和楊開慧1920年冬結婚時,毛澤東事務繁忙,東奔西走,夫妻聚少離多。夜深人靜時,毛澤東不免也會心潮翻滾、輾轉反側。“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上闋以一“愁”字入手,極寫思念之深切﹔“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下闋以一“淚”字收筆,甚言思念之苦澀。這首詞是毛澤東詩詞中唯一一首純粹屬於婉約格調的作品,寫得真切自然。
1923年底,毛澤東奉中央通知,由長沙到上海再轉廣州,准備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臨行前,他飽含深情寫下了《賀新郎·別友》。全詞圍繞一個“別”字來鋪寫,從話別、送別寫到別后,脈絡分明,既有兒女柔情,更有革命激情。“更那堪淒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夫妻分別,總是難舍難分,如泣如訴。“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為了共同的革命事業,他們毅然從個人私情中掙脫出來,“重比翼,和雲翥”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斗爭的洪流中去。
1927年8月,秋收起義前,毛澤東回到板倉與楊開慧話別,這一別竟成為訣別。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英勇就義,毛澤東肝腸寸斷,一聲長嘆:“開慧之死,百身莫贖。”1957年5月11日,毛澤東填詞《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這是一首悼亡詩,追念楊開慧和柳直荀兩位烈士。一個“失”字表明了親人的損失、愛情的損失、友誼的損失、革命的損失。“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毛澤東把追思升華到了一個更高更廣更宏偉的境界。“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這其中既有烈士忠魂因為反動派被徹底推翻而歡喜的熱淚,有仙人們為烈士飛洒的同情之淚和喜聞人間天翻地覆的慶賀之淚,也有人民群眾歡呼獲得解放的幸福之淚。
章士釗曾專門問毛澤東“驕楊”二字怎麼理解,毛澤東答道:“女子革命而喪其元,焉得不驕?”1963年9月1日,毛岸青、邵華請求毛澤東書贈《蝶戀花·答李淑一》,毛澤東將“驕楊”寫成“楊花”,兩人唯恐筆下有誤,提醒毛澤東:“不是‘驕楊’嗎?”毛澤東沉思片刻,答道:“稱‘楊花’也很貼切。”毛岸青、邵華寫道:“稱‘驕楊’表達了爸爸對媽媽的贊美。稱‘楊花’,又表達出爸爸對媽媽的親近之情。”
湖湘情:
從“雲開衡岳積陰止”到“萬類霜天競自由”
毛澤東是土生土長的湖南人,湖南人以“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不怕死、了得難”而聞名。湖南素有“湖南人材半國中”“中興將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國近代史由湘人寫就”“無湘不成軍”等盛譽。一代曠世逸才楊度曾寫下慷慨激昂的《湖南少年歌》,其中“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一句,道盡了湖南人的霸氣與豪氣。“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虫兒敢作聲?”毛澤東自幼狂放不羈,這種性格是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逐漸形成,而后在艱難曲折的革命事業中磨礪起來的。
湖南南阻五嶺,北極洞庭,又稱“三湘四水”。山水相依、靈動多變的地域特征使湖湘文化韻味無窮,也給了詩人毛澤東文思泉涌、新穎別致的詩詞創作靈感。毛澤東詩詞中涉及湖南的作品就有10多首,既有生活閱歷的真實寫照,更有對湖湘風物的深情詠嘆。毛澤東詩詞蘊涵著豐富多彩的湖湘文化元素,從三湘人物到詩文典故,從山水神韻到民間傳說,從哲學思維到日常用語,應有盡有。“雲開衡岳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裡”“鯤鵬擊浪從茲始,洞庭湘水漲連天”“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毛澤東筆下鐘靈毓秀的湖湘山水令人心馳神往。《沁園春·長沙》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這一湘江秋景堪稱千古一絕。“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1961年在致周世釗的信中,毛澤東情不自禁地說:“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豈不妙哉?”
毛澤東詩詞中所表現的心憂天下的愛國主義情操、激情澎湃的浪漫主義格調以及經世致用的現實主義情懷,都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湖湘文化的精神風貌與價值追求。屈原、賈誼對湖湘文化有深遠影響,“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毛澤東為其賦詩《七絕·屈原》《七絕·賈誼》《七律·詠賈誼》。“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七律·答友人》把有關湘妃的神話入詩,使作品平添了悠遠的文學色彩。毛澤東注釋“才飲長沙水”時說:“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毛澤東解釋《十六字令三首》時寫道:“湖南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面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毛澤東詩詞還充滿了湖湘百姓的生活氣息。
毛澤東詩詞借鑒了楚辭浪漫主義的藝術想象和創作手法,氣魄豪壯、激情洋溢﹔形象雄杰、意境高遠﹔思緒飛騰、想象奇絕。毛澤東詩詞中有不少典故、詞語、句式源於屈原作品。比如,毛澤東詩詞多處通過設問抒發胸中豪情,如“誰主沉浮”“黃鶴知何去”“此行何去”“試看天下誰能敵”,顯然借鑒了屈原的《天問》,“皆假設問答以寄意耳”。毛澤東的“吳剛捧出桂花酒”,與屈原的“奠桂酒兮椒漿”如出一轍﹔毛澤東“紅雨隨心翻作浪”“截斷巫山雲雨”,與屈原“吾令鳳鳥飛騰兮”“令沅湘兮無波”異曲同工。
天下情:
從“管卻自家身與心”到“敢教日月換新天”
1912年秋天,在湖南省立圖書館大廳的牆上,毛澤東第一次看到《世界坤輿大地圖》,給了他強烈的心靈震撼:世界是如此之大!這使他覺得世界上的事、中國的事是太值得研究了,他感到自己身上肩負有神聖的歷史使命。從此以后,毛澤東的胸襟變得更加博大,志向變得更加高遠。
毛澤東曾努力追求“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試圖獨善其身,甚至把當教書先生作為終生職業。然而,早在韶山時,他已經切身感受到了農民的艱辛:“韶山沖來沖連沖,十戶人家九戶窮﹔有女莫嫁韶山沖,紅薯柴棍度一生。”走出韶山之后,他更是痛感中華民族的苦難深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祖國備受欺凌﹔“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遍地哀鴻滿城血”,民不聊生,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軍閥重開戰,洒向人間都是怨”,軍閥割據,四分五裂。“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面對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毛澤東不斷升騰起要“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大抱負。
1915年5月7日,袁世凱悍然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毛澤東憤然題詩言志:“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學生時代的毛澤東“糞土當年萬戶侯”,充滿著革命豪情與報國之志。“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毛澤東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為民族求獨立,為人民求解放的革命洪流中去。
秋收起義失利后,毛澤東毅然引兵井岡山,開展武裝割據,創建農村根據地。毛澤東開始領兵打仗,“炮聲”“開戰”“槍林”“鏖戰”“彈洞”等用於描寫戰爭戰役戰斗的字眼頻繁出現。“十萬工農下吉安”“百萬工農齊踴躍”“喚起工農千百萬”,革命力量由少到多。“天兵怒氣沖霄漢”“前頭捉了張輝瓚”“橫掃千軍如卷席”,革命武裝由弱到強。“黃洋界上炮聲隆”“贛水那邊紅一角”“百萬雄師過大江”,戰爭規模由小到大。“一唱雄雞天下白”“天翻地覆慨而慷”“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
在“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偉大實踐中,毛澤東從“山頭鼓角相聞”的井岡山,“天高雲淡”的六盤山,“橫空出世”的昆侖山,到“一山飛峙大江邊”的廬山,他的足跡遍布萬水千山,視野變得更加開闊,胸襟變得廣博。毛澤東從“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閱盡人間春色”“往事越千年”,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的眼界縱貫古今,思緒變得更加悠遠,思想變得更加厚重。“報道敵軍宵遁”“六月天兵征腐惡”“宜將剩勇追窮寇”,戰爭年代,毛澤東不遺余力要推翻反動統治、改造社會。“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山河鐵臂搖”,和平時期,毛澤東千方百計推動建設高潮,改造自然。“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洒江天”“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虫,全無敵”,毛澤東立足中國,放眼全球,不僅關注中國的前途,也關注世界的未來﹔不僅關心中國人民的疾苦,也關心世界人民的福祉。
相關專題 |
· 汪建新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