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1日14:55 來源:中國青年報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最后一天的會議(最新考証認為是8月3日)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中國共產黨這艘紅船,承載著初心和使命,在北京孕育,在上海制造,在南湖起航了。
初心和使命的溫度,不僅在於它的歷史抽象,更在於活生生的載體和靈魂。所以,讓我們從當年初心和使命承載者的身上,去真實地感悟歷史的溫度吧。
一大代表的原生態初心
初心,用現代語言可以作很多闡釋,但顧名思義,從歷史過程來看,就是黨成立之初的心態、心志、心願。
那麼,最初的建黨者們,是懷著什麼樣的初心,走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起點,參與了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的呢?
參加一大的代表,有的認為是12人,有的認為是13人。我們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和《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都認定代表為13人。除此之外,還有兩位共產國際代表。
這15人中,有的沒有去南湖,所以一般認為參加南湖會議的為10人,比上海少5人。
代表中年齡最大的45歲,最小的19歲。30歲以下的9人。平均年齡28歲。
選看幾位代表的初心——
李達,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創始人之一。曾三渡東瀛,放棄理科,專攻馬克思主義學說。五四期間,雖在日本,但在上海《民國日報》上發表多篇文章,為國內的愛國運動叫好,並介紹社會主義。同時,嘔心瀝血,翻譯三部著作,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1920年夏回國后,與陳獨秀等發起成立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同時創辦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刊《共產黨》月刊。隨后又直接負責籌備召開一大,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漢俊,中共創建時期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他早年就萌生救國救民的志向,曾表示:“我們求學是要成為有用之才,以便有朝一日為國家揚眉吐氣而出力。”在留日期間,李漢俊受河上肇影響,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為此,還放棄了最喜愛的數學。1918年年底回國后,僅僅在一年半時間裡,就發表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文章和譯文90多篇。1921年,參與籌備了一大,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創始人之一。
山東代表王盡美,原名王瑞俊。參加一大回濟南后,寫下《肇在造化——贈友人》一詩:“貧富階級見疆場,盡美盡善唯解放。濰水泥沙統入海,喬有麓下看滄桑。”根據這首詩,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盡美,意在追求社會的盡善盡美。王盡美1925年就因病去世,年僅27歲。1961年董必武在紀念王盡美的詩中說:“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舟泛語從容。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鬆。”
所以,如果要說初心,對於一大代表來說,原生態的初心,首先是責任之心。面對災難深重的中國,許許多多的志士仁人,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博覽群書,尋訪世界,探求解救中國的道路和方式。一大代表就是富於歷史責任感的人。正是救國救民的歷史責任感,推動他們走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起點。
有責任之心,就有思考。經過尋找、思考和比較,這些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就有了最初的信念之心﹔有了信念,就為之而奮斗,就有了奮斗之心﹔所有的奮斗,歸根結底為了誰?為了人民,為了民族,這就是為民之心。
所以,用我們現在的語言,初心可以說很多很多。但如果要說原生態的初心,應該就是責任之心、信念之心、奮斗之心、為民之心。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的初心和使命是一致的,也可以說是最早的體現和表現。
58名早期黨員的群像
我們再看看一大時中國共產黨黨員群體的初心和表現。
一大時,中國共產黨有多少黨員呢?多年來,一直有53人、56人、57人等多種說法。《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和《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均表述為:當時“代表著50多名黨員”。
浙江嘉興有關部門和單位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中提及的59名成員加以梳理,逐個考証。除了搜集、查閱、辨析歷史資料,還分赴山東、北京、廣州、湖南、湖北、上海等中共早期組織成員的主要活動地和原籍家鄉進行實地調研,搜集各地最新研究成果,逐條核實有關人員情況,整理出每一個人的生平,並以表格形式列出每一個人的姓名、年齡、文化程度、職業以及去向。剔除重復的,補充未列的,認定:在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時,早期組織成員共有58人。
2016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出版的《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採用了58人之說。
最初的58名黨員,分布在四面八方,他們以共同的心願和心志,創建中國共產黨,揭開了一個偉大歷史進程的序幕。
這58個人都是什麼樣的人呢?
首先從學歷來看,留學日本的18人,北京大學畢業的17人,其他大學的8人,中師、中學畢業的13人,另有2人文化程度稍低。
從職業來看,擔任教授、教師的17人,學生24人,報人(記者)、律師、職員等自由職業者10人,棄官不做的3人,工人4人。
這58個人,基本上都受過中等以上的教育。有的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老同盟會會員,很多是五四運動前后出國留學的知識分子,還有在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左翼青年學生。他們大多數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活躍分子。大部分人的職業是教師、記者或學生。總的來說,這些人的家境都不錯,至少都不算太差。
顯然,這些人投身革命,參與建黨,並不是迫於生計,也不是為了個人,當然也不是逼上梁山。而是自覺肩負起救國救民的責任,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改造中國和世界,從而創立了中國共產黨。
陳獨秀被稱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主要領導人。他一生風雨,曲折坎坷,先后5次被捕入獄,監押時間累計5年以上。他對中國共產黨的作用眾所周知,雖然犯了錯誤,被開除出黨,但晚年蔣介石派胡宗南、戴笠前去探望,希望陳獨秀與之合作,被陳拒絕,帶去的禮物也堅辭不受。
李大釗為創建中國共產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作為一名學識淵博、勇於開拓的學者,其道德、學問和思想影響了五四時期一代先進青年。1927年犧牲時年僅38歲。“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就是他一生的光輝寫照。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58人中,后來犧牲、病逝的有22人﹔堅持到革命勝利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有4人﹔因各種原因脫黨的有23人,其中脫黨后又恢復黨籍參加革命工作的有5人,新中國成立后擔任各級領導干部的還有12人﹔被開除黨籍的有10人,其中有些是不公正的﹔真正叛黨的隻有沈玄廬、張國燾2人﹔陳公博、周佛海、宋介3人是脫黨后淪為漢奸的。
這些人后來的人生道路和結局,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大浪淘沙。“淘沙”的結果,少數人淘汰,大多數人還是經受了考驗。這樣的結局非常形象地告訴我們:確立初心不容易,堅持初心更不容易。
《國際歌》聲中的心志
如果要選一個始終貫穿和代表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奮斗的形象化標志,《國際歌》是典型的一個。
《國際歌》,是1871年巴黎公社留下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曾經做過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的會歌。作詞歐仁·鮑狄埃,作曲比爾·狄蓋特。
1906年,《國際歌》正式傳入俄國,為了便於傳唱,翻譯者隻選用了其中三段。
1912年,在鮑狄埃逝世25周年的時候,列寧撰文寫道:“一個有覺悟的工人,不管他來到哪個國家,不管命運把他拋到哪裡,不管他怎樣感到自己是異邦人,言語不通,舉目無親,遠離祖國,——他都可以憑《國際歌》的熟悉的曲調,給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1923年,剛從蘇聯回國、時任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前鋒》主編、《向導》編輯的瞿秋白,在北京滿懷激情將《國際歌》翻譯成中文。他也是選用了三段。其中的“國際”一詞,曲譜很長,但漢字隻有兩個字,沒法延續那麼長時間。瞿秋白反復琢磨,改用音譯“英特納雄耐爾”一詞,與曲調同步,馬上好唱了。
1924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會議的最后一天,全體代表來到黃花崗烈士陵園,由瞿秋白、張太雷領唱會議期間剛學會的《國際歌》。在雄壯有力的《國際歌》聲中,黨的三大勝利閉幕。
由此,在黨代會上高唱《國際歌》,成為延續至今的一個慣例。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成立時,曾將《國際歌》作為《國歌》。至於我們現在唱的《國際歌》,則是1923年由蕭山從俄文轉譯、陳喬年配歌的。1962年,中國音協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邀請有關專家,對《國際歌》譯文重新作了修訂。
《國際歌》不僅曲譜庄嚴、激昂,充滿著氣勢和力量,而且歌詞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將近100年來,《國際歌》始終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鼓舞著共產黨人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這些經典般的語言,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強大精神力量。
因此,當一次次黨的會議隆重召開時,我們都能聽到《國際歌》的歌聲。
當許許多多的共產黨員走向敵人刑場時,我們經常能聽到《國際歌》的歌聲。
1929年8月,彭湃與戰友們高聲齊唱《國際歌》,呼喊著“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走向刑場,英勇就義。
1935年6月,瞿秋白臨刑前,沿途高唱《國際歌》《紅軍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飲彈洒血,從容就義。
……
在今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革命烈士殉難處”的花崗岩照壁上,分別用蒙、壯、維、藏、漢五種文字鐫刻著《國際歌》和《國歌》。
《國際歌》,是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反映,也是中國共產黨一路為初心和使命奮斗的典型標志。
無名英雄的奮斗和奉獻
中國共產黨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兩大基本的革命斗爭形式:一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從事武裝斗爭﹔二是在城市,主要從事秘密的地下活動。組織人民群眾開展各種反抗國民黨統治或日本侵略者的斗爭。
由於城市環境非常嚴酷,在城市開展地下活動非常艱難,也具有很多的特殊性。但在黨中央領導下,各個地區、各個系統的地下黨組織,積極領導城市工作、開展地下活動,包括開展隱蔽戰線的斗爭,獲取情報,輸送物資、爭取人心,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極大地支持了農村的武裝斗爭,對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地下黨的成員,有久經考驗的革命家,有在不同領域工作的黨員骨干,也有滿腔熱血投身抗日和革命的青年學生。他們來自於不同的區域、戰線,從事或表面從事著不同的職業,從履歷來看似乎是三教九流。但這恰恰是黨的地下工作、秘密斗爭的需要。無論處在什麼樣的崗位和環境下,他們都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期盼、共同的意志、共同的責任——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新中國。雖然其中也出現過變節者、動搖者,但多數人都經受住了嚴峻斗爭的考驗,展示出崇高的革命品質。
由於各種復雜的原因,黨的秘密斗爭包括在隱蔽戰線開展的工作不能公布,許多從事秘密工作同志的英勇事跡也很少得到褒揚,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還是要更多地宣傳他們的事跡和貢獻。
赫赫有名的“中央特科”,就是開展秘密工作的重要組織。它於1927年11月由周恩來在上海建立。特科的勇士們神出鬼沒,斗智斗勇,建立了一套嚴密的安全保衛系統,派遣人員打入敵人的情報系統,鎮壓叛徒特務內奸,搜集重要情報信息,雖然也出了顧順章這樣的大叛徒,但總的說來,還是為保護黨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以陳修良為書記的南京市地下黨組織,在國民黨核心區展開斗爭,積極發動各種形式的人民運動,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在國民黨的國防部二廳、保密局二處、軍統南京電台總站、京滬杭警備司令部作戰處、美軍顧問團、蔣介石的侍從室和專線接線員,以及國民黨海陸空軍司令部,都安插了中共黨員和眼線,搜集了大量情報,策反了很多國民黨要人。共產黨員潘嘉鎮打入國防部二廳副廳長鄭介民家裡做家庭教師,地下黨的秘密材料竟然就藏在鄭介民家裡。到人民解放軍渡江前夕,南京地下黨市委委員朱啟鑾親自冒險渡江,將獲取的《京滬、滬杭沿線軍事布置圖》《長江北岸橋頭堡封港情況》《江寧要塞彈藥儲運及數量表》等絕密情報,送交位於合肥的渡江司令部,為渡江戰役和解放南京發揮了特殊作用。
由於工作的特殊性,許許多多的地下黨員都是無名英雄。他們所做的工作大多不為人知,貢獻也不便公開,有的還受過很多誤解和委屈。因此,他們是不忘初心、履行使命的佼佼者,永遠值得我們尊敬!
李忠杰(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來源:中國青年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