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為什麼要重溫《資本論》?

張思思

2019年07月02日08:0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為什麼要重溫《資本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走近馬克思”小叢書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走近“千年第一思想家”而特別策劃的。該叢書第一批包括《馬克思與我們》《馬克思與信仰》《馬克思與當代中國》《馬克思與世界》,分別由孫正聿、陳先達、陳學明及顧海良撰寫,已於去年出版。叢書旨在帶領讀者走近馬克思、了解馬克思、熟悉馬克思,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感悟馬克思的思想力量。最近出版的《馬克思與〈資本論〉》是“走近馬克思”小叢書的第二批,已入選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目錄。近日,本報記者對本書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衛興華進行了專訪。

  記者:近些年來,國內出版的《資本論》導讀、《資本論》講解等著作已經不少,您也曾編寫過這類讀本。《馬克思與〈資本論〉》與同類著作相比,有何特色?

  衛興華:與導讀、講解一類的著作相比,《馬克思與〈資本論〉》有新的理論思考和新的體例安排,有新的著筆點和側重點。

  本書專設一章論述了馬克思由最先專學法律又熱衷於哲學,到集中精力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寫作《資本論》所經歷的40年的歷史過程,以及他是怎樣在異常貧困和病痛折磨下,在領導工人革命運動的心力勞累中完成《資本論》寫作的。另外專設一節論述了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時的精益求精,通過不斷修改,他出版了體系結構有較大變化的《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二版,還出版了親自精心校訂且有多處增補和修飾的法文版。他本來要對《資本論》第二、第三卷和打算作為第四卷的《剩余價值理論》的初稿做進一步加工修訂,但沒有來得及完成就離開了人間。恩格斯盡心竭力整理他的遺著並做了必要的解釋和說明,終於將《資本論》第二、第三卷完整出版,並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的第三版和第四版。關於《資本論》第四卷,恩格斯知道自己已無力整理出版,便托付給后人完成。后考茨基以《剩余價值學說史》為書名出版。但因他的編輯存在問題,后人又重新編輯,以《剩余價值理論》為書名出版。

  馬克思生前並不滿足於《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二版的成果,恩格斯在第三版序言中特別提出:“馬克思原想把第一卷原文大部分改寫一下,把某些論點表達得更明確一些,把新的論點增添進去,把直到最近時期的歷史材料和統計材料補充進去。由於他的病情和急於完成第二卷的定稿,他放棄了這一想法。他隻作了一些最必要的修改,隻把當時出版的法文版中已有的增補收了進去。”恩格斯根據后來發現的馬克思遺作,對有關《資本論》可修改的地方進行了增補。從恩格斯的有關說明可以看出,馬克思永遠不滿足於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他要根據新的歷史材料和新的統計材料,不斷補充和發展自己的理論成果。

  我們講“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從《資本論》的寫作和不斷修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論斷的科學性。這一論斷同樣告訴我們,學習和研究《資本論》,一定要結合150多年來新的歷史發展和新的實際變化,要應用最新的經濟資料。對《資本論》的科學理論既要堅持和繼承,又要創新與發展。

  記者:關於《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及方法問題,不同的論著講解各異。請您談談寫作本書遵循的原則。

  衛興華:在《馬克思與〈資本論〉》的書名下做文章,不需要逐章逐節地去解讀,但又不能不談《資本論》的基本內容。這就有個簡繁取舍的問題。

  我遵循的原則是:

  第一,將《資本論》三卷的基本內容分九章進行簡明扼要的論述。

  第二,論述《資本論》的內容要完全按其原意解讀,忠於原著。

  第三,對《資本論》中雖著筆較少,但在早期經濟學手稿中用較大篇幅論述的理論問題,如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問題,我國學界曾進行熱烈的討論與爭論,本書專設一章,首先回歸馬克思的原意,消除誤解和錯解。對於隨著時代發展需要有新的理論認識的問題,也有必要進行說明。

  第四,對馬克思在《資本論》和其他論著中有所論述,但在有關論著和教材中少有涉及的問題,如馬克思的財富論及其意義,本書專設一章進行論述。

  第五,鑒於多年來學界對《資本論》中論述的外延型和內涵型、集約型和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和擴大再生產途徑存在誤解和錯解,本書專設一章“澄清對《資本論》中有關再生產理論認識的誤區”進行說明。

  第六,多年來,《資本論》“過時論”“無用論”及對其任意曲解的現象在國內依然存在。本書專設了兩章進行闡釋,一章是“馬克思的經濟理論與當代現實”,另一章是“《資本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同志於2012年6月19日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首先考察了《資本論》教學與研究中心,並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追本溯源,這兩大成果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指導下取得的。《資本論》是經典的經典,經受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始終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我也曾發表過多篇論文,闡述《資本論》對研究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的學術指導委員,您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於馬克思的財富論的理論和實際意義應當進行怎樣的評價?

  衛興華:馬克思的財富論是在研究商品價值問題時為進行理論對比而相繼提出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適用於商品經濟,包括小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而馬克思的財富論的適用范圍更廣,它適用於一切社會形態,更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的財富論是與歷史唯物主義緊密聯系的。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生產所需要的使用價值。馬克思指出,人類進行生產,是運用勞動和其他生產要素創造財富的過程。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富裕的內容包括生存資料、發展資料與享受資料。而這些內容,都是由使用價值即財富構成的,包括物質財富和文化財富。從人民生活質量與水平的提高來說,重要的不是通過勞動者增加勞動時間、提高勞動強度以創造更多的價值,而是力求用相對較少的勞動耗費生產出更多的財富,以滿足其物質文化需要。同時,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僅表現為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還表現為人的全面發展和勞動時間的減少,表現為休閑時間即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的增加。馬克思對此有過明確的說明: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致盡管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那時,財富的尺度決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加、社會財富的增長、勞動時間的縮短,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這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革命。

  馬克思寫《資本論》時,資本主義經濟中工人每天的勞動時間普遍在12小時以上,這還是由立法限制了的時間。馬克思是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趨勢預見到勞動與財富關系的變化,並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願景,從而提出縮短勞動時間、增加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的。但同時他又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還僅僅或主要是謀生的手段,並受舊分工的約束,隻有到共產主義社會,勞動才不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同時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需要我們重視對財富論的進一步研究。

  記者:《資本論》作為經典的哲學社會科學著作,自問世以來,被翻譯為多種語言流傳於世界各國,影響深遠。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資本論》第一卷納入《世界記憶名錄》,因為它“在世界范圍內對社會運動有巨大的影響”。您在《馬克思與〈資本論〉》中認為,《資本論》不僅可以為認識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和發展規律以及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現象、新問題和新特點提供經典范本,還可以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理論與方法指導。請您就此再深入為我們解釋一下。

  衛興華:《資本論》雖然沒有設置專門的篇章闡述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但是,在研究商品和資本主義經濟問題時,為了對比分析,從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和規律出發,提出了一些關於未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科學設想與預見。這些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特征的原則性規定,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

  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馬克思講:“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一個社會產品。這個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自由人聯合體,就是全體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共享勞動成果的集體性社會結構。“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的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樣,勞動時間就會起雙重作用。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在共同勞動中個人所佔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在共同產品的個人可消費部分中所佔份額的尺度。”這段論述事實上闡明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四個主要特點:勞動者是擺脫了受剝削與壓迫的自由人,是生產資料和社會經濟生活的主人﹔生產資料歸社會公共所有,由全體勞動者共同佔有﹔按照社會需要分配勞動時間於不同的部門,即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實行按勞分配制度。《資本論》還指出,在新社會制度中,要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而隻有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才能為實現這一原則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由此可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繼承《資本論》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原則,並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時代特色,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的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共同富裕。

  在所有制關系上,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保障。要堅持、維護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做大做優做強國有經濟。同時,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分配關系上,要落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要處理好生產和分配的關系,也就是處理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關系。生產重效率,分配重公平。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要兼顧效率與公平,確保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在經濟運行上,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起來,使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各司其職、協調配合,既要克服經濟運行的自發性、盲目性,又要防止由不恰當的干預造成的資源錯配。

  《資本論》提供給我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對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然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指出:“有人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了,《資本論》過時了。這個說法是武斷的。”《資本論》過時論顯然是錯誤的,但《資本論》提供給我們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教義,其中一些理論觀點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接受檢驗、發展和完善。對待《資本論》,既要摒棄膚淺的過時論、無用論,又要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要堅持《資本論》中蘊含的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同時不拘泥於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個別觀點,要敢於、善於根據新實踐情況進行創新發展。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以更好地指導我國經濟發展,既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尤其是《資本論》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又需要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總結和提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不斷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經濟理論成果。(本報記者 張思思)

(責編:曹淼、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