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意義極大”的孟良崮戰役

李雪東

2019年07月10日07:56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意義極大”的孟良崮戰役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發揚敢打必勝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孟良崮進行了一場山地運動殲滅戰,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74師,一舉扭轉了華東戰局。
  毛澤東的幾封關鍵來電
  1947年3月,國民黨開始實施“黃河戰略”,3月19日胡宗南部佔領延安,毛澤東開始轉戰陝北。在山東方向,國民黨軍的兵力達24個整編師,總計45.5萬人﹔我軍華野共9個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總計27萬人。
  5月3日華野電報中央,准備派3個縱隊(第1、6、7縱)分兵南下。毛澤東歷來重視集中兵力。5月4日,毛澤東復電華野:“敵軍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機,處置甚妥。隻要有耐心,總有殲敵機會。”不到200字的回電中,毛澤東三次強調“忍耐”“耐心”。
  5月6日,毛澤東再次電告華野:“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隻要主力在手,總有殲敵機會。”
  5月10日,面對解放軍再次主動后退,國民黨判斷華野“攻勢疲憊”,湯恩伯立即發布命令,以張靈甫第74師、黃百韜第25師為主攻,限令12日直取華野總部所在地坦埠。5月12日,毛澤東來電:“敵5軍、11師、74師均已前進。你們須聚精會神選擇比較好打之一路,不失時機發起殲擊。究打何路最好,由你們當機決策,立付施行,我們不遙制。”
  5月13日,粟裕決心集中主力殲滅第74師,當晚開始行動。14日華野全線發起總攻。當日,毛澤東致電華野:“殲擊74師極為正確。”正是毛澤東上述重要及時來電,反復叮囑不要分兵,集中兵力,忍耐待機,充分信任“不遙制”,使得陳毅、粟裕臨場決斷,放手一搏,最終全殲第74師。
  奇正用兵孟良崮
  5月10日,國民黨軍推進到萊蕪、新泰、蒙陰一線。敵軍在24個師中,集中了17個師進攻魯中山區,目標直指華野總部坦埠。其中,第74師居中,稍稍突出,第25師居左,第83師居右。
  粟裕認為國民黨軍採用中間突破的方式,直接攻擊華野總部,來勢凶猛。雖然總體上我軍仍處劣勢,但74師正處於我軍正面,不需過多調整我軍即可在局部對74師形成5︰1的兵力優勢。數月來苦尋戰機竟在眼前。粟裕決定採用“猛虎掏心”的戰法,出其不意,用中間突破對中間突破打掉第74師,即以陶勇和許世友的第4、第9兩個縱隊正面攻擊﹔以葉飛的第1縱隊插入第74師左翼,切斷74師與25師的聯系,阻擊第65師,從左側后攻擊第74師﹔以王建安的第8縱隊插入第74師右翼,切斷其與第83師的聯系,從右側后進行攻擊﹔隱蔽在魯南的王必成第6縱隊,晝夜飛兵急馳130公裡山路,北上襲佔垛庄,堵敵南逃,完成合圍。
  陳毅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就是要有從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概!”粟裕命令各縱隊“集中力量殲滅74師,寧可放走25師全部,不能放走74師一個連”。
  隻有強大的對手才能造就出更強大的勝利者,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舍弱打強,體現了戰場上強弱雙方的辯証哲學,這是唯物辯証法的真諦。華野跟第74師一直是死敵,全軍上下對該敵早有滅此朝食的強烈想法。在蘇北時粟裕就曾兩次考慮圍殲第74師未果。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到孟良崮粟裕把他從國民黨軍進攻集團中“剜”出來打,已經是第三次了。
  戰后一直有人說張靈甫棄路上山,犯了兵家大忌,否則可以突圍逃生。實際上無論是否上山,面對智將粟裕、面對眾志成城的華野將士,還有百萬沂蒙百姓的舍命相助,張靈甫和他的第74師終究逃脫不了覆滅的下場。戰后葉飛總結認為,第74師上山出乎粟裕預料,干擾了粟裕的原定部署,第74師因此多支撐了兩天,否則按原定計劃,華野將運動中沒有防御陣地的第74師壓在孟良崮以北山谷下切割,居高臨下沖擊圍殲,最多不會超過5小時。
  一夜之間,華野5個縱隊像洶涌的怒濤一樣將第74師淹沒在重重圍困之中,而在外圍,國民黨軍又以10個整編師(軍)包圍著華野,孟良崮戰場上呈現出不同尋常的態勢。如果華野不能在預定的短時間內殲滅第74師,則有被國民黨軍圍殲的巨大危險。15日13時,華野各部下定最大決心,從四面八方向74師展開潮水般猛烈壓縮攻擊,由於是仰攻,攻擊部隊打得十分慘烈。在最后總攻時刻,為了快速應變,粟裕命令前方各縱隊統一交由葉飛指揮。16日18時許,華野終於攻克大崮頂,擊斃張靈甫。經過3天激戰,華野全殲第74師和第83師一個團,總計3.2萬人。5月17日,毛澤東特發賀電:“殲滅74師,付出代價較多,但意義極大。”
  用兵之法,要在應變。孟良崮戰役中,粟裕以中央突破對敵之中央突破,以攻對攻,選第74師祭旗,大出敵軍所料,最終出奇制勝。孟良崮大捷震動全國。新華社特表《祝蒙陰大捷》的評論,孟良崮戰役一舉扭轉了我山東解放區面對國民黨軍重點進攻的不利局面。一名被俘的第74師營長說“74師被殲滅了,以后就沒有任何(國民黨)部隊能抵抗解放軍了。”蔣介石哀嘆:“這是我軍剿匪以來,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蒙山高,沂水長
  在孟良崮隨處可以聽到《沂蒙頌》,曲調悠揚,歌詞字字謳歌著沂蒙精神。孟良崮戰役中,車輪滾滾,擔架如林,沂蒙人民組成浩浩蕩蕩的支前民工大軍,民工人數與部隊人數之比達到3.7:1。出現了“沂蒙紅嫂”用乳汁救傷員,“沂蒙母親”撫養革命后代,沂蒙婦女勇架火線橋,“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的動人場面。陳毅曾深情感嘆:“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臨沂時指出:“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歷史告訴我們,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民力所聚,人民軍隊就能無往不勝、無敵於天下。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力量,正是人民軍隊銘記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永遠不變的軍魂,牢記兵民是勝利之本,萬眾一心,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最終取得了孟良崮戰役的偉大勝利。

(責編:曹淼、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