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宸 張青 孫雲清
2019年07月10日08:02 來源:光明日報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7月9日,記者跟隨貴州瓮安縣委黨史研究室專家謝崇祿,來到猴場會議會址紀念館,走進這次偉大轉折背后的故事。
1934年12月31日,入夜,紅一軍團二師四團行軍至烏江畔,江水滔滔,寒風凜冽,全軍嚴陣以待,隻待渡江命令。
同一時刻,距離部隊30余公裡外的瓮安縣猴場鎮,影響中央紅軍命運的關鍵會議——猴場會議正在召開。
猴場鎮至今仍保留著當年的會址原貌,那是一個安靜的四合院,然而80多年前的那次會議卻並不平靜。謝崇祿說,1934年12月31日下午,會議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即1935年元旦,會議作出最終決定——北上,強渡烏江!
烏江,縱貫貴州,素以水深、流急、岸陡著稱。渡江談何容易,再加之當年敵人重兵把守、封鎖江面,該是怎樣危急的場面?
英勇的紅軍從無畏懼。接到軍令的紅一軍團二師四團立即行動。敵人在對岸渡口設連哨,在渡口上游500多米處設有排哨,同時離江岸約1公裡的廟裡以及半山腰還駐有預備隊。
作戰計劃一確定,戰士們便開始分頭行動:一部分向渡口搬運架橋材料,吸引敵人注意,另一部分悄悄趕制竹筏准備強渡。10多名游泳技術好且能攻善戰的勇士組成渡江突擊隊,湘江邊長大的三連連長毛振華就是其中一員。
1月3日拂曉,強渡烏江的戰役正式打響。
連夜趕制的60艘竹筏拼命向北岸沖去,3隻竹筏載著一營的第一梯隊,在密集火力的掩護下沖向對岸。竹筏馬上到達北岸時,毛振華等人前來接應,向敵軍發起猛烈進攻。敵軍遭到突擊后亂成一團。趁此機會,紅軍在江中的竹筏加速靠岸,一舉攻下了敵軍的陣地。接著,一營第二梯隊在二營火力掩護下,很快也抵達了北岸。被紅軍攻下陣地的敵軍迅速潰敗。
瓮安縣紅色文化研究會研究員饒太明告訴記者,渡江時,工兵連的戰士們不分晝夜趕制出一批由黃竹、門板等制成的三層竹排做橋腳,每對橋腳中間鋪上兩根枕木,枕木上連接三四個橋桁,橋桁上鋪設門板,門板上再系橫木,最終組成一節一節的浮橋。就是踏著這樣的浮橋,四團終於全員過江。
1935年的第一場戰斗勝利了。從1月1日至6日,中央紅軍陸續從開陽茶山關、瓮安孫家渡和江界河、余慶回龍場成功突破敵人防線,戰勝了烏江天險,開始向著遵義地區挺進。
周恩來曾說,猴場會議是偉大轉折的前夜。這場會議引領著紅軍隊伍強渡烏江,取得了長征以來第一次較大的勝利。紅軍,這支英勇的隊伍終於開始向著遵義前行,向著曙光進發。
(本報貴州瓮安7月9日電 本報記者 李睿宸 張青 孫雲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